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契丹文字研究一定要走出误区才能有所突破

(2013-03-18 19:56:33)
    契丹文字和语言的破译和研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投入的机构人力可以说已经十分庞大。但是总结起来,进展不大,成果有限。从当前的状况来估计,已经陷入艰难的境地。仅就已经取得的一点成果,也是含含糊糊,分歧争论不休,认识难以统一。为什么会是这样?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机构分散,人员分散,研究分散,课题分散。
二,人员素质不齐,其本功底很差,语言基础薄弱,研究没有灵性。不懂得不熟悉蒙古文,满文,回鹘文,怎么     能破解同为阿尔泰语系的契丹文?
三,研究的误区是几十年来主要是抱着三十几块墓志铭做依据来破解研究。这是死结,是误区。
    我重点谈谈契丹文破解研究的死结误区问题。
三十几块墓志铭是当前契丹文字语言研究的主要依据。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路径,错误的方法,错误的方向,错误的基础。
    纵观历朝历代的墓志铭,其文字结构,语言语法,书写规律,等等,都与同时代的通用语言文字文化有根本性的差异。可以说,墓志铭是一个特殊的语言文字文化的体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绝对不会熟悉墓志铭的文体。散文小说,当代的政论文章,往来书信等与墓志铭文体不是一回事。所以,以墓志铭为基本资料来破解契丹文字。那是一定走不通的。肯定是弯路。因为墓志铭与契丹的常用通用的语言文字文书文体是不同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文体。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这个民族深厚人文历史的积淀。契丹民族在动乱征杀中建国,在立国混乱初期创制文字。其不足和缺陷是肯定的。所以,契丹文与汉文的对译就是会有很大的困难。一句“捺钵”,就有多种译法。至于,面对厚重的汉文化特别是宋朝的辉煌文学文字,恐怕,契丹的语言文字文化是难以把握难以译解的。我认为,契丹这个草原游牧民族,是因为受汉人特别是唐宋两朝的丧葬文化影响,才择风水,修坟茔,立墓志的。因此,墓志铭的文体也一定是学习汉文化的。一定是由于契丹文字的不足与缺陷,所以一些墓志铭才在契丹文的文字之外,又要在墓志的背面镌刻汉字的墓志铭,用汉文来背书。现在,发现的一些墓志铭一面是契丹文字另一面是汉文字。也有的是分别刻在两块墓石上的。但又绝不是完全对译的。只是文意相通相近而已。为什么需要汉文背书?为什么又不能完全内容对译?因为契丹文字是无法完整表述表达的。
    钻进墓志铭的误区,必然对整体契丹文化,提别是契丹文字的盲视。我曾经把巴林左旗博物馆二楼展厅的辽墓壁画拍照的照片拿给专家看。他当即断定是“假的”是“赝品”。因为,每幅壁画的左上角竖着写的一行契丹小字他完全不认识,读不成句,不能辨识。所以,肯定是赝品无疑。类似的状况很多。为什么会是这样?就是因为,长期以来,专家们研究的是墓志铭。而其他的契丹文字的语言语法,文字结构,等等都不同于墓志铭,所以,就不能读了。所以,就都是赝品了。
    我认为,目前,我国的契丹语言文字的研究状况堪忧。对比国外的研究,我们还真得深思。日本的学者乌拉熙春关于太傅痕德隐的契丹大字墓志铭的研究文章,有的专家却判定是赝品。内蒙古大学收藏了两块墓志铭,社科院的专家断然否定,认为是赝品无疑。在这些专家们之间,也是没有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依据。类似互相矛盾,互相否定的事件很多。这些事件,足可以说明我们的研究是多么薄弱!
    当下,亟需解决的是一是集中整合研究机构和人员;二是在懂得蒙语满语等阿尔泰语系的人员中选拔培养人才;三是跳出以墓志铭为主要资料依据的研究误区,面向大辽国地区,深入大辽国活动的地区,走访生活在大辽国地区的人民群众,调查积累契丹文化文字的信息,考察大契丹文化遗存,收集契丹文化文字资料。开展全方位的整理分析,归纳研究。更多的信息资料会大量的展现出来。走出研究所的象牙塔,到广阔的契丹文化天地中去,相信,关于契丹文化语言文字的研究一定会有飞速的,突破性的进展,震惊世界的成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