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天台山的变化读懂杨兴义

(2023-12-05 15:22:25)
标签:

生活

记录

  从天台山的变化读懂杨兴义
  (2023年12月04日     农历十月廿二   星期一  微信号mxf7880)

  时光倒回到2008年,16月份,累计降水量只有35.8毫米。2009年,全县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
  我第一次去黄土高山皱褶中的杨新庄子村,仰望海拔2010米的天台山,从山顶到山下,就像是刚刚刮过胡须的人脸,没有看到星星点点的绿色。山下一条由北向南、曲曲折折的大沟延伸,大沟的西面台地宽度约100米至200米的,不仅没有看见一棵庄稼,连一棵活草也很难寻见,靠山根的地方,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这是杨新庄子村通往外面唯一的道路。大沟的东面,就是杨新庄子村,村庄里有数得过过来的几棵柳树、榆树和杨树,有的树梢已经干枯。村民的宅院被黄土筑起的墙围着,有的庭院里有几间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有的则是土坯箍成的窑洞,居住在山脚下的,只有依山而挖的土窑洞。
  当年杨新庄子村居住着143727人。一户一户的走访,家家都是缺水、缺粮、缺钱。
  这里的山是赤贫的,地是赤贫的,生活在这里的人,也是赤贫的。乡亲们对我说:守在这山旮旯里,实在是没有啥指望了,搬迁出去了,看能不能活个人样……
  从陈日新编纂的《平远志》中看到:天台山,在预旺城北五十里,距县城(指现在的下马关镇)西四十里。上有千佛洞,法像似钟乳结成,不假雕琢,亦奇观也。” “蠡山叠翠(指现在的大罗山),鸳湖澄碧,天台晚霞,砖城朝旭,官亭夜月,天桥霁雪,青沙卷浪,黑水回波平远八景
  平远县是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设立的,由此可见在150年前,那时候的天台山也好,杨新庄子也罢,还是很不错的。
  杨新庄子村的移民搬迁和天台山文化生态园建设,都是在2009年开始的。移民搬迁是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大部分人口搬迁安置在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区移民二村(今天的南安村),生态修复工程是从这片黄土地走出的民营企业家杨兴义先生投资建设。
  杨兴义老先生是杨新庄子杨氏第八代之一,1941127日(农历辛巳年十月十九)出生天台山下的杨新庄子。这里既是杨兴义老先生的地理故乡,也是他的精神故乡。故乡是根。杨兴义老先生虽然曾离开过这里,出去创业,但这片土地的养育之情,对他来说是终极的。但天台山浓厚的历史文化,连同这里的沟沟梁梁,这里的老屋老宅,让他牵肠挂肚、梦牵魂绕。
  克里斯托弗·司徒博著的《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一书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只有对于一个把未来后代的福祉视作义务的人,才能看管好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以致永葆人类再生的潜力。”杨兴义老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把未来后代的福祉视作义务的人”,为了将这块旱塬变成秀美山川,造福于民,他不惜投入2.8亿多的巨资,不惜抛洒汗水,咬定天台山不放松,从67岁开始,放弃了天伦之乐,一直持之以恒的干到年过八旬,十四个严寒酷暑,十四年不懈耕耘,干出了一个集历史文化、生态治理修复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景区。杨兴义老先生的所作所为,令人赞扬、崇敬与敬佩。
  绿色,是希望;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在天台山文化生态园,不仅是满眼绿色,而且能够目睹生物的多样性。回想移民之初,南一场风,北一场风,整日风沙弥漫。而今天的风少了,沙尘暴也少了,我被杨兴义老先生老骥伏枥,追梦不止,坚持植树的行为感动的泪流满面。他深沉的真爱着天台山,爱着旱塬上的父老乡亲,爱着天台山下的家园——生态家园与精神家园。他不忍心看着这块土地,越来越荒芜。
  年年去回访,年年大变样,昔日的杨新庄子,已经越来越遥远,一个绿树成荫,勃勃生机,崭新的天台山文化生态园,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爱这些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