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些树
(2023-12-04 12:55:07)
标签:
生活记录 |
我爱这些树
(2023年12月03日
农历十月廿一
星期日 微信号mxf7880)
我从小学识字开始,就喜欢读书,这一读就是几十年,这个爱好一直保持到现在。究竟已经读过多少书,从来也没有做过统计。喜欢读书,就喜欢买书,不论走到哪里,都要买几本书,现在存钱没有,就有一屋子的书。
我除了爱书以外,第二个爱好,就是爱树,这个爱好也是从娃娃时候就开始的。那时候,我们北沿口有泉水,有一个老涝坝,有一个新涝坝,涝坝的出水口下午堵住,到第二天就是满满的一涝坝水,放水的人将出水口打开,水就顺着渠道流淌到田里。水渠边都栽种着柳树,也有少量的杨树,虽然我描绘不出对那景色恰如其分的句子来,但我的心中一直保留着那种美景。
参加工作后,不论在哪里工作,年年到种树的时候,都要积极地参加植树劳动,特别是负责生态移民工作后,每年都要带着干部和群众去种树。时光流逝,如水如烟,每次走进乡村,看到栽种的树木长大成景,就有一种成就感,因此也留下刻骨铭心之情:我爱树木。
这些年,我一直关注着生态移民迁出区的生态恢复,每年都要跑到迁出区看,生态环境自然修复的怎么样,工程措施跟进的怎么样。有两个地方,让我流连忘返。
一个是张家塬乡的赵卷槽,赵建浦把文冠果树种活了,也种成了,春天漫山遍野的文冠果,繁花似锦,已经成为旱塬腹地最美的风景区,一棵棵文冠果树,就是一棵棵“摇钱树”。赵建浦指着晶莹剔透的文冠果食用油,他微笑着对我说:马主任,文冠果油是食用油中的精品,不仅口感爽滑无涩味,香味浓郁,而且还能降血糖,降血脂……
另一个地方,就是田老庄乡天台山文化生态园,今非昔比。杨兴义老先生不仅对这里的每一处,进行了规划布局,做出详实的规划,而且身体力行的带着大家植树,已经坚持了14年之久,使这个干山枯林的地方,真正实现了旧貌变新颜。
杨老先生在这里的生态绿化上,始终秉持植物的多样性,既做到了乔木与灌木结合,又做到了景观林与经果林结合,既又乡土树种,也有外来树种。走进天台山文化生态园,绿色满眼,花团锦簇。在这里,能够看到独具风格的松树,也能看到树冠阔大的国槐、刺槐,一行行高大的杨树,一排排柳树,竞争的生长着。登上天台山,放眼望去,一片片红梅杏,一片片山杏,一片片桃树,梨树、李树和苹果树,还有核桃树,丁香和月季,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随着轻拂的微风,充满了新鲜,充满了活力和生机,比画家画出的还要好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天台山绿树成荫,是杨老先生矢志不渝的梦想。杨老先生是从这块黄土地上走出去的,但他从未忘记过这块黄土地,爱这块黄土地,真正爱到了骨髓里。儿不嫌母丑,为了回报这块黄土地的养育之恩,杨老先生自2009年至今,已经投入了2.8782亿元,重点开展生态和文化建设。
在这块黄土地上,修建拦洪坝10座、淤地坝21座、蓄水池9座;建设旅游景观硬化道路30公里;架设电缆5450米;铺设输水管线4万米。栽种红梅杏15000多棵,其它经果林482亩,景观林996亩,柠条1400亩……
一串串数据并不枯燥,最能说明杨老先生的付出。索取是人类的共性,付出是最难舍的,杨老先生能舍得2.8亿的巨额资金,持之以恒的在天台山进行生态环境的治理,是对养育过他的这块黄土地的感恩,也是在这块黄土地上为子孙后代“立言”。
我在读小学时,就背会了“老三篇”,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直在感动着我。谁不说杨老先生就是当代的愚公!杨老先生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是一个走到人生边上的人,还念念不忘天台山的生态环境修复与建设,无非就是对这块黄土地的感恩与回报的真情,怎不令人感动啊!
我爱这些树!
前一篇:我是一个性情中人
后一篇:从天台山的变化读懂杨兴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