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汪家塬
(2023-08-21 11:40:38)
标签:
生活记录 |
(2023年08月20日
到达预旺镇区后,继续向东行进,越过东沟大桥,就进入了张家塬乡汪家塬行政村境内,石家庄、陈家埫、汪家塬,再继续向东,就是油坊塘、张家山,这里与甘肃省环县毛井乡接壤。汪家塬行政村的村部,就设在汪家塬自然村,距离预旺镇镇区8公里,距离同心县城86公里。汪家塬村的版图酷似一片树叶,镶嵌在黄土丘陵之中。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是一个干旱少雨的地方,汪家塬与预旺塬虽然一条“东沟”之隔,但年降雨量比预旺塬高,比全县其它地区也要偏多一点,年均降水量在350毫米左右。因此,“东沟”东西两侧的景色大不一样,进入汪家塬,就进入了旱塬的“小江南”,公路两旁的垂柳、国槐和松树,生长的很旺盛,农田里一行行文冠果树,郁郁葱葱,间作的甜荞、苦荞,互不相让赶着趟的生长。我见过齐腰深的糜谷,真还没有见过齐腰深的荞麦。走进这里的农田里,真有如痴如醉的感觉。
第一次去汪家塬,是慕名而去的。当时听说这个旱塬小村很不一般,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在清朝前期就有私塾2处,还有一条称之为“学坊沟”的地方。汪家塬村每年考上大学的多,参加工作的多,各方面的人才多。有一个从隆德好水乡来的名叫王丕烈的老先生为汪家塬村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那次慕名而去,不仅让我对汪家塬村有了难以忘怀的感性认识,而且知道了汪家塬村的很多名人,如书法家张耀,农民书法家孙荣华,政界的张国琴,学界的张锦、张任,军界的苏致雄等。
那次去汪家塬村,我还对王丕烈老王老师作了全面的了解,到老王老师的墓地,仔细看来由张耀撰写,孙荣华书丹的碑文。老王老师,字显哉,1902年9月生,逝于1963年9月,1942年来到旱塬同心,在数十年的执教生涯中,坚持育人与自砺相结合,学养深厚,德艺双磬,桃李满天下。
也就是在那次慕名而去,我与汪家塬村党支部书记张树森相识。他陪同我看了孙吉活动场所、村史馆,去田里看来即将成熟的庄稼,我们边看边聊,使我感受到张树森支部书记,是一个真正为老百姓办事的大好人。今天,在我脑海里印象深的村支部书记有不到10个人,张树森同志他就是其中之一。
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自此以后,每年我都要去汪家塬村好几次,今年已经是第三次了。
初秋的汪家塬村,景色是旱塬腹地最美的。途径很多地方,山是光秃秃的山,庄稼是稀稀疏疏的,荞麦长的不到五寸高,玉米叶都是卷起来的,树木活的也是有气无力,从车窗里吹进的风,好像都有一股呛鼻的土味儿。可汪家塬村是另一番景象,漫山遍野,都是一排排绿油油的文冠果树,田园里,足足有一米高的荞麦,就像刀裁的一样齐,红杆杆,绿叶叶,白花花,令人特别的喜欢,就想走进去,拍下一张张照片。在汪家塬村,还有大片正在开花的洋芋和腹膜的玉米,长势也是很不错的。蓝天、白云,田园风光,是旱塬上难寻的一道景观。
再次走进汪家塬村史馆,迎面的墙壁上,是一块区划地图,表明汪家塬村村民来自于9省36县,共有37个姓氏。有1949年以前定居到这里的,也有1949年以后定居到这块黄土地的。他们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富强,创造了一个很有名气的汪家塬。
据张树森介绍,从汪家塬走出的人也不少,分布于全国各地各个行业。我比较熟知的,如张国琴,曾任宁夏扬黄扶贫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张耀,曾任宁夏消防总队总队长;张锦,北京大学副校长等。最令我敬佩的,当属李宗道和王克林二位,他们写了不少好文章,是《同心县志》和《汪家塬村志》的主要编纂者。王克林主笔合著出版的《红旗漫卷》,是研究西征红军历史难得的一本书。
有人说农村没有啥好看的,那是没有去过汪家塬,如果去了汪家塬,就会说:这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山村,更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山村;是一个农耕文化赓续相传的山村,更是一个有着红色印记的山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