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回家路(128)
标签:
生活记录 |
慢慢回家路(128)
(2023年05月28日

第十五章
3.只要想办法,就一定能把事情办好
那天接待,我逐个询问了移民代表的姓名和搬迁定居的移民点,记得有马明彪、田福山、马丰林、马英学、马路杰、马全林、马明忠等。
我们都爱面子,我答复之后,他们再没有说啥话,给予我长时间鼓掌,确实把面子给我给足了,令我非常感激。但是,要落实我给他们答复的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对解决好每一个问题,想了几套方案,宁可自己多跑几趟银川,多求几次领导,也要把给乡亲们答应的事情办好,老百姓给了我最大的面子,说啥也不能让他们的心凉,俗话说“打了骂了来呢,哄了就不来了。”一旦答应解决的事情,没有解决,他们肯定再也不会信任我了,而且会把我当做骗子的。
一次我回老家,在返回县城时,下庄子村路边一位妇女挡车,我将车停下来,她说:“能不能把我带到高岭移民点?”我听是移民,就让她上车,她说还有两袋子洋芋。我下去帮她装到后备箱。在路上我问她是不是去亲戚家,她说是出来打工,给别人挖洋芋。我问她给多少工资?她说就给了两袋子洋芋。到高岭移民点,我说把她送到家里,她很不好意思的说:我们家穷的啥都没有。下车后,我到她家看了看,真的很可怜呀!她掏出十块钱要给车费,我说是顺路,没有要。
县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到医院里去看望我,虽然他们一再叮嘱我安心看病,但我的心里特别着急,就给主治大夫说了要提前出院,请他根据病情,开好了服用的药,就又投入了工作。
出院后,就立即着手起草了解决马家塘项目区存在问题的建议,从推进移民入住、加快土地分配、加强移民村公共服务设施、增强移民村服务功能、建立完善移民村社会管理、强化移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强移民村以党支部为核心的配套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如:分配移民的土地实行先移交,后开发;没有入住的移民,实行限期入住;对已经建成的6个移民点村庄巷道进行硬化;给每户移民增加14平米的住房建设;按照“十一五”移民政策,对已经入住的每户移民建设围墙、安装大门和建设水窖给于补助;加大后续产业发展资金投资,实行差异化政策,向马家塘项目区进行政策倾斜等等。
专程到银川,向自治区发改委和移民局进行了汇报。时任发改委、移民局领导和发改委地区处张闵剑处长,看来我写的建议材料和听了我的详细汇报后,认为我的建议切实可行,对从根本上解决马家塘项目区的问题,将给于全力支持。张闵剑处长还对解决好马家塘项目区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指导意见,他说:一定要加强与中宁县的沟通对接,形成合力;一定要把解决问题的方案做细做实,把责任落实到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
在整个生态移民的过程中,张闵剑处长都是深入到一线调查研究,与移民群众面对面的交谈,不但在每一个移民村里留下了他的脚印,而且他还去过很多迁出区。记得一次去王团镇东部山区的大湾、刘家川、白土崾岘、王家海子等村去调研,从早上8点钟一直跑到晚上8点多钟。
张闵剑处长是一位非党人士,他务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我的影响很大。每次他来同心调研,或者我去自治区发改委,我们交谈最多的就是生态移民这件事,他也很信任我,我们一同去北京参加过“十二五”、“十三五”移民规划的座谈讨论会,没有去过一个景点,也没有吃过一顿桌饭,就是一碗普通的面饭。
有了自治区发改委、移民局的支持,我就有了底气,就一次次的与中宁县发改局分管的王诚主任沟通对接,请他们向自治区发改委、移民局打报告,争取项目资金,有几份报告都是我帮他们起草的。
在落实分配移民的土地中,我们约好到实地一块地、一块地的踏勘,督促工作人员进行丈量。
对尚未建设的周断头移民点的159户移民,根据当地没有安置空间的实际,我们协商拿出意见,报告自治区发改委、移民局,不再建设,移民由同心县在县内调整安置。
到2012年底,当时给移民代表承诺要办的事情,全部落实到位:完成了村庄道路的硬化;给每户搬迁定居的移民增加了14平米的建房补助;给每户移民增加围墙补助1300元,大门安装补助1350元等,共补助9300元;完成全部土地开发,并分配到户;给每户补助发展后续产业资金3000元;没有移民,迁转过去的户籍,全部回迁;周段头未安置的159户,全部安置到县内移民项目区,搬迁入住;对特困户及时进行了生活救助……
自此以后,马家塘项目区社会基本稳定,再未出现群体性到相关部门反映情况的现象,移民群众进入了安居乐业的新阶段。
在协调解决马家塘项目区存在问题中,使我深深感悟到:老百姓不到最困难的时候,是不会找政府的,一般的困难,他们都不声不响的自己想办法克服了。要让老百姓给我们面子,首先我们必须给老百姓面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