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回家路(101)
标签:
生活记录 |
慢慢回家路(101)
(2023年05月02日

第十三章
5.乡镇招聘干部的来龙去脉
乡镇招聘干部是1983年改革干部任用制度后,根据中央、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经县委组织部、劳动人事局进行严格考试考核后录用的。当时由群众推荐,公社党委研究初定人选,报经组织部进行政审、统一组织考试,将现实表现好,成绩优秀者,录用为乡镇招聘干部,充实到各乡镇。从事武装、财政、农经、共青团、妇联、统计、计划生育、文化等工作。录用后,组织、人事部门与录用者签订了聘用合同书,聘期为三年,到期后又签订过一次聘期为三年的合同。再后来就未有签订过合同,全部留用,没有解聘过一名。他们与国家正式干部一样对待,一样的增加工作、调动、提拔、退休。
当时,已经有不少同志提拔为乡镇领导,任乡镇党委书记的有吴廷才、董大中、陈连杰、马清云、梁维礼等5名,任乡镇长的有拜孝忠、苏颜林、闫志斌、田彦国、马廷国、买廷华、蔺启圣、王炳发等8名,调到县直部门任职的有政府办主任马峰、扶贫办主任杨有俊、水利局局长李文才、民政局局长鄢尚全、人大常委会农环委主任马希丰、县妇联副主席周文华、县农业局项目办副主任王正海等7名(原粮食局局长强云已调出同心),提拔为乡镇副职的还有18名。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原招聘的乡镇武装、财政、共青团、计划生育、妇联等岗位的,通过考试已经转为国家固定干部。
乡镇招聘干部总计有123名,提拔为正副科级就有39名,占总数的31.7%。从这个比例就能看出,乡镇招聘干部这个群体整体是好的。不仅是一支想着干工作、会干工作、能干工作的队伍,而且在干部队伍中,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实事求是的说,如果将他们全部解聘了,确确实实亏了他们。县上出台的政策,解聘后的安置,工作一年,发一个月工资。记得当时算了一下,工作时间最长的,安置费只有1.9万元。
一方面,有很多招聘干部来找我,让我帮他们写材料向上反映,我觉得人请人是难的,我们都是同一天招聘的,一个文件上通知录用的,我应该帮他们写材料反映。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我历来爱说公道话,也爱干抱打不平的事。虽然自己早已转正,与自己没有毛线的关系,有的岗位上的转正了,是部门争取指标,有转正的机会,没有转正的,不是他们考不上,而是就没有给他考试转正的机会。
当时,有些年龄大的,已超过了50岁,身体状况又不是很好,如张家塬乡的张兆鹏(1949年出生)、胡彦龙(1950年出生),韦州镇的马存智(1950年出生)等,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快到退休的时候,解聘回家,我的心里确实过不去。因此,我就在全委会分组讨论时,讲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建议。后面又为他们写了《我们应该受到公平待遇》的情况反映材料,以我个人的名义向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写了一封信,才使没有转正的招聘干部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当时,还有极个别溜须拍马的人,给县主要领导说:马希丰肯定收了招聘干部的钱,如果没有收钱,又不涉及到他,他肯定不会在会上说。要让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只要查证落实了,马希丰这个害就除了。
相关部门确实也找我谈了话,让我如实说明情况,我理直气壮的对他们说:不要说收成千上万的钱,就是收一分钱,就把我双开了。同时,我还说:你们查证落实是诬告的,你们必须要给我一个说法。
当时,就是在写情况反映时,他们给我买了6盒“龙泉”牌的烟,那时候一盒3元钱。
事情已经过去19年了,现在有几位同志已经去世,大部分同志都退休了,见面的机会很少。就是偶尔见面,有的同志还热情的握握手,交谈几句,但也有少数人,即便是见了面,连个招呼都不打,还装着没有看见。
见面不打招呼,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总有一些人,时过境迁,就会忘记了过去发生的事。有的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愿问一声,不问我马希丰还有啥奇怪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