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回家路(100)
标签:
生活记录 |
慢慢回家路(100)
(2023年05月01日

第十三章
4.枣树是旱塬上最适合栽种的树木
凡到过同心的人,都说同心是一个干山枯林的地方,植被稀疏,树木太少,生态环境恶劣。
同心气候干旱严重,栽活一棵树,是很困难的。
旱塬上究竟能不能栽活树,栽种什么树最容易活?带着这个问题,我到各个乡镇做了大量的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只要下苦去栽树,完全能够成活,枣树是旱塬上最适合栽种的树木。
王团镇大沟沿、黄草岭、倒墩子村,窑山乡深沟、石羊圈村,就有成片的枣树林。尤为黄草岭村的枣树是最多的。该村内有两条大沟,北门的一条叫洪涝子沟,南面的一条叫大台沟,北山套庄、窨子湾、付应台、金石台、新镇、大梁、红槽子、坡家台、苗套子、黄草岭等10个自然村庄,就散落在两沟之间。走进每一个自然村庄,都能看到大片大片的枣树林。付应台和金石台的枣树,树龄是最长的,被誉为“中国枣树王”的那棵枣树,据专家测算,树龄超过320岁,主干周长达2.25米,两人才能合抱住,有近20米高。
把时间向前推移320年,是康熙三十四年,应是公历1695年。古人栽下皇枣林,后人树下乘凉荫。在大树的周围,我见到了分蘖出的一棵棵幼苗,在茁壮的成长着。由此可见,枣树不仅在旱塬上能够成活,而且还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同心圆枣在同心县栽培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平远县志》记载:“枣名木蜜,形园,介小,核亦极细,较他产破胜。”
窑山乡深沟村林木留床面积530亩,其中枣树就有470亩。据对栽种枣树的13户农户调查,虽经历几年持续的罕见大旱,枣树是零死亡率。农民马光千栽种的5亩枣树,共计141棵,不仅没有死一棵,而且2006年红枣和挖的“枣拐”还收人了3000多元。
经过大量的调研,听当地老乡讲的关于枣树的故事,我着手撰写了《生态在枣树,致富靠枣树》的调查报告。
这篇调查报告共分四个部分:一、同心圆枣产业发展的优势。需水量小,耐干旱,适宜于在干旱带成活和生长;投入少、产出高,耐储藏、易销售,是农民最好的致富项目;既能让山头绿起来,也能使农民富起来,是山区农民退耕还林草最好的后续产业。二、同心圆枣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大集体时,实行“以粮为纲”,不敢种;改革开放后,瞅着“短平快”的项目,看不起种;农民观念守旧,商品意识不强,不想种;农民依赖“等靠要懒”,怕受苦,不愿种。三、同心圆枣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四、同心圆枣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这篇调查报告,后来发表在《吴忠工作研究》和《宁夏工作研究》上,引起相关领导的重视,县委、政府就发展同心圆枣产业,曾多次召开研讨会,邀请林业专家刘廷俊、刘孟军等,前来同心实地调研,刘孟军还编著了《中国同心圆枣》一书。
刘孟军等专家总结出:同心圆枣是一个经济寿命长、极耐干旱、抗寒、耐瘠薄、早果丰产、果个大、品质优、制干率高、以制干为主的地方良种。同心圆枣除适应性超强外,还具有结果早、丰产性好、经济寿命长、经济效益高等优点。
同时指出,同心圆枣萌芽晚、落叶早,根稀、叶疏,适宜搞枣粮、枣薯、枣瓜间作,有利于解决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
县委政府作出加快同心圆枣产业发展的决定,大力开展同心圆枣栽种,使全县留床面积猛增到8万亩。
2007年,同心圆枣在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上获得银奖;
2008年9月,同心圆枣被中国枣业大会组委会、第一届国际枣属植物研讨会组委会授予了《首届中国枣业大会暨第一届国际枣属植物研讨会金奖》。
但是,在栽种枣树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想着大树成景,急功近利;图形式,重栽种,不灌水、轻管护;“邯郸学步”跟风跑,投入巨资栽种成活率不高,难以挂果的文冠果、油用牡丹等富贵树种等。同心圆枣面积,从8万亩逐年在减少,现在估计已经不足3万亩,可在上报和对外宣传上,8万亩的面积,还是雷打不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