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回家路(4)
标签:
生活记录 |
慢慢回家路(4)
(2023年02月21日

第一章
2、北沿口是终生难忘的地方
我从故乡来到世界,又从故乡走出。屈指一算,离开故乡已经有51年了。
我的出生地北沿口,原属同心县下流水乡管辖,2004年由同心县划归中宁县喊叫水乡管辖。这里地处长沙河流域,东部是有神奇传说的米钵山,西部有香山,村庄四面青山环绕,长沙河将村庄自然分割为东台子和西台子。
北沿口,虽算不上是一个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地方,但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清朝·嘉庆年间,大约公历1803年左右,就有了北沿口这个村庄。
我的祖先原籍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桑坡村。因清朝·嘉庆年间,统治者更加腐败,不惟奢靡未息,贪贿更炽烈,上自皇帝,下至小吏,几乎无有不贪。相继警告农民“加等治罪”,尽管再三恫吓,佃农的抗租斗争不断展开。
由于统治者的腐败,造成民众生活极度贫困,民间盗窃之风盛行。一天夜间,“白满拉”家地里的白菜被盗,白家认定是我祖弟兄三人所为,不仅棍棒相加,而且要求加倍偿还。弟兄三人对白家的欺凌,难以忍受,忍无可忍。一天夜里,就将“白满拉”家的4亩多白菜全部毁坏。后来官司打到官府,给予弟兄三发配西北充军的处罚。
弟兄三人后来分别流落到石泉、田家套子、周家河湾,以给当地的地主拉长工维生。
我的祖先,是弟兄中的老大,因小名叫“尔布杜”,就被人们称之为“马尔布杜”,大名已无法考证清楚。流落到石泉后,当地金姓人家将一残疾女儿“奴叶”许配为妻,后来迁至于北沿口的刺沿子沟搭建茅房居住,以开荒种地维生。
祖先共娶两妻,前妻是石泉的金“奴叶”,共生育5子(其中三子夭折),续妻在给长流水(今上流水)杨家巷子杨家受苦,杨家以一寡妇顶工钱的(姓名不详),也生育5子。祖先虽然很穷,但人丁兴旺。这就是北沿口“一祖十后”的简单来历。
北沿口,原叫“白崖口”,村后的青山高而苍凉,村庄里有“刺沿子沟”和“横沟”交错,村前是长沙河。村庄正好就在青山崖口之处。后来演变为北沿口,现在也有简化叫“北口”的。
北沿口是一个依山旁河的小山村,是化平(靖远)去中卫的必经之地,也是一个重要的驿站。1897年,在老北沿口就建有一座宏大的中国大屋檐式的清真大寺,雕梁画栋,由于建在高台之上,颇为壮观。首任住坊开学阿訇是陕西的郭阿訇,后到夹道堡(今王团庄)开学,病逝后埋葬于王团庄南“拱北”里(现在的门厅里)。这座大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中拆毁。
我的幼年、少年时代,就是在北沿口度过的,总共有11年多的时间。1972年2月12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我家搬迁到了北圈口子。
少年时代的经历,是活到老都忘不掉的。我的故乡北沿口虽不是山清水秀,更没有什么美景,在历史上也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但我对故乡那种牵肠挂肚的乡情乡恋的情愫,是用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月是故乡明”吧!故乡是根,在人生的记忆中是终极性的。因此也有了“叶落归根”的说法。
在北沿口的祖坟里长眠着我的先辈们,长眠着我的爷爷奶奶,长眠着我慈祥善良的母亲,还有我过早离世的爱妻。每次踏入那座祖坟里,仿佛是距离我的亲人最近的,也是最亲的。每次去,只要时间允许,我都要仔细的看看和摸摸那一块块冰冷的墓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