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世的旱塬情(二)
标签:
生活记录 |
一生一世的旱塬情(二)
(2023年02月03日

一、旱塬引来黄河水
六盘山上红旗飘,
清水河畔歌声高,
山笑、水笑、人欢乐,
同心扬水工程开工了......
1975年,我还在喊叫水中学读初中的时候,县文艺宣传队到喊叫水公社来演出,我们排着队,带着板凳去看。那场演出的节目,现在已经不能完全回忆起来了,记得最清的就是这几句歌词。记得是一个歌舞节目,演员中有我同学荆玉琴的姐姐荆玉霞。
为什么对这几句歌词始终没有忘记?是对旱塬引来黄河水的喜悦,也是对旱塬美好未来的憧憬。参加工作后,查阅相关资料,对同心扬水工程建设,有了比较全面了解,同心扬水工程属固海扬水工程一期工程,1975年5月10日动工兴建,1978年底基本竣工。投资2700万元,由中卫羚羊寺黄河提水,经5级泵站进入河西扬黄罐区。总扬程235.1米,干渠总长93.75公里,设计流量5立方米/秒,灌溉农田6万亩......
天下黄河富宁夏。过去,黄河水最受益的就是卫宁平原和银川平原,说成是鱼米之乡,名副其实,誉为“塞上江南”,一点错也没有。旱塬上能引来黄河水,是这块贫瘠黄土地旧貌变新颜的真正开始,每一个同心人都同心扬水工程建成通水,高兴的睡不着觉,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每天都要去水渠边,看看哗哗流淌的水,嘴里还不住的说:真是活到老,经不了,谁能想到黄河水能流到我们这干山枯岭!
我未能赶上同心扬水工程的建设,是此生的憾事之一。但我赶上了后来的固海扬水工程建设,又是此生诸多幸事中的幸事。
1982年10月10日的早晨,我在部队服役期满,乘坐一辆大轿子,踏上了返乡的路途。
1983年3月,我被招录到固海扬水工程同心县指挥部工作。指挥部设在陈麻井西边的荒原里,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四周的围墙是用黄土筑起的,土墙的上面还拉了三道铁丝网(主要作用是防盗窃),院子里是一排又一排简易的工程建设人员宿舍、办公室和库房。
那时候的风特别多,也特别大,有时候连着要刮很多天。有人曾经形容同心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前一天开挖的渠道,第二天就被风吹来的沙子回填三分之一,再去挖,比开挖时更难。
我刚到指挥部上班,被分配到施工组当施工员,工作任务是渠道测量和放线。早上,指挥部的手扶拖拉机把我们送到施工地点,我们就按照图纸,用塔尺一段一段的测量放线,用水准仪测量高程,再把数据写在木桩上钉下去。
大概两个多月后,指挥部党委研究决定,让我担任了施工组组长和质量监督组的组长。主要工作任务是:检查督促各连队开工和上工人数,抽查工程质量,核实各连队的工程进度和完成的工程量,负责工程结算等。冬天停工后,主要做工程预算。
从渠道开挖到大小的建筑物,从国拨三材(水泥、钢筋、木材)到地方三材(砂子、石子、片石),都要经过我的手,计划调拨、派车拉运、到现场收方、结算,工作量是非常大的。白天基本上都在工地上跑,晚上加班到深夜。按现在的话说,我是最有实权的人。权力最大,身上的责任也最大。20多岁的我,下面接触的是十几个连队的负责人和一千多民工,对上要对指挥部的正副三个指挥,还有自治区水利厅、固海扬水工程处等领导负责。时任固海扬水工程总工程师李世海、胡国有,人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是正儿八经的大专家,给人家汇报工作,如果底数不清,情况不熟,就没有底气,就要受批评。我的性格就是一个宁叫挣死牛,也不能让翻了车的性格,因此把所有的数据不但记在工作笔记本上,而且都装在脑子里。
建设固海扬水工程,就是解决家乡严重缺水的问题,工作不管有多苦,有多累,都是值得的。现在,让我从小红沟开始,沿着东一、二、三支干渠说工程是哪个连队施工建设的,当时的连长和指导员是谁,大体的工程量,我差不多都还能说上。每当想起当时工程建设的场景,就联想到很多人,有很多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长眠,我常念!在我的心中,永远的记着马生海、马汉儒、周文吉、纪庆武、马占福、苏长峰等领导的名字,也永远记着刘如、马正吉、马建忠、马生孝、李万忠、马德珍、马光才等连队干部的名字。
同心扬水工程、固海扬水工程、固海扬水(扩灌)工程、红寺堡扬水和盐环定扬水工程的先后建成通水,对改变同心干旱缺水的落后面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没有这些工程,便没有今天的河西、河东罐区,王团和韦州罐区,也没有下马关、预旺节灌区,整个同心就不会发展的今天这么美好。
共产党好,黄河水甜。这八个字,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发自同心人民群众的肺腑之声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数以千计的民工,抗风沙,战酷暑,谱写了改变同心山河的一曲曲壮歌。
在同心发展的史册上,清楚的记录:
1975年9月,组建扬黄罐区农田规划队,开始对河西灌区农田、渠系、村庄、道路、林网实行配套规划;
1976年3月15日,新灌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成立,在河西灌区首次开展“平田整地大会战”,有近万名男女民工参加;
1976年10月27日,在河西扬黄罐区进行第二次“平田整地大会战”,参加民工有5300余人;
1977年10月15日——11月10日,在河西灌区进行第三次“平田整地大会战”,有7000多人参加......
当年,县委提出的“南保水土,北治沙,河西灌区林网化”,今天已经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全县引黄灌溉面积已经发展到50多万亩,从过去年年给自治区打报告要抗旱救灾资金,到今天走出去招商引资,真是沧桑巨变。
从媒体中看到,癸卯兔年,新年伊始,1月30日至2月2日,县委书记王汉武带队前往上能电气股份公司、国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公司等企业考察对接项目,就深化合作进行洽谈交流,并签订项目投资建设协议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消息,心情激动不已,我的家乡同心发展已经步入了快车道。

感谢新浪博友美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