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农民收入贵在精准施策,分区突破
(2022-09-28 07:14:40)
标签:
生活记录 |
增加农民收入贵在精准施策,分区突破
(2022年09月28日
我一次又一次的翻看同心县1955年——2007年降水、蒸发量统计表,在这53年间,降水量低于250毫米的年份,就有22年,占41.5%,降水量超过400毫米的年份,只有4年,占7.55%。最干旱的一年是2005年,降水量只有119.4毫米,雨水最多的一年是1964年,降水量达491.8毫米。这53年间,年蒸发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这是同心有气象资料以来,一年一年记录下来的事实,不是谁杜撰出来的。
水(H2O),它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世界上凡是有生命的,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一旦没有水,其生命就不复存在。因此说水是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而且是无法替代的资源。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心县既是一个水资源极为欠缺的县,又是一个蒸发量极高的县,不论发展什么产业,首先要考虑水资源,耗水高的产业,想都不要想,要在耗水少的产业上,动脑筋,想办法,下硬功。种树也是同样,就要选耐干旱的树种,不抗旱的树种,要想保证成活,就要月月、年年用车拉着浇灌,成本就大的了不得。有水就能把干沙滩变成金沙滩,如果没有水,也不会改变的。
现在,大山深处居住的人已经基本搬迁完了,全县农村人口主要集聚在四大区域:一是县城及周边区域;二是以河西、河东、石狮、王团、兴隆、韦州等为主的扬黄灌区;三是以下马关、预旺为主的节水灌溉区;四是以马高庄乡沟滩、河渠等7个村、田老庄乡套塘、深沟、石羊圈等6个村,张家塬乡汪家塬、范堡子等6个村为主的旱作塬区。
居住在县城及周边区域的农村人口,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围着各个市场经商务工,收入虽然高,但支出也高,一方面生活成本高,另一方面主要都供养孩子们上学。这部分人口收入比较稳定,就是积累比较慢。
从扬黄灌区来讲,增加农民收入最突出的矛盾,第一是人多地少、没有发展空间的矛盾。开发最迟的扬黄灌区,都已经超过15年时间,最早的河西灌区已经超过40年时间,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人均占有耕地由开发初2.5亩,下降到现在的1亩多一点。有很多新分户,基本上没有耕地,得到一块宅基地都是非常困难的。河西镇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还有同德、同富、李沿子、旱天岭、菊花台(包括上河湾二档、三档)等6个移民村 ,移民安置的土地人均只有1亩。其次是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看,移民村好于老村,应该有的都有了,老村还不够完善。从家庭基础设施和农民的家底看,老村又好于移民村。第三是土地产出率不高的矛盾。大部分耕地都种的懒汉庄稼,以玉米为主,亩均纯收入就是1000元左右,品牌农业和特色农业少。第四是灌水紧张的矛盾,这个我就不想说了,村干部和老百姓是最清楚的了。
从节水灌溉区来讲,增加农民收入最突出的矛盾,第一是耕地多供水量少的矛盾,不论是下马关节灌区,还是预旺节灌区,都存在这个矛盾。其次是移民和老户占有土地不均衡的矛盾,下马关有7个移民村,安置移民的土地人均1亩多一点,节水灌溉的一亩多地养活不了一口人。第三是具有优势的传统小杂粮种植规模不稳定,品牌效应不强。从广告看,要啥有啥,要多少有多少,实际上还不是销不出去的问题,而是没有种出来的问题。第四是劳动力多,就业岗位少的矛盾。
从旱作塬区来讲,共计有19个村,统计人口28412人,占全县农业人口264859人的10.7%。各个村不仅占有耕地面积大,而且都还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吃粮、吃肉、吃菜基本上都是自给半自给,在生活支出这方面,要比扬黄灌区和节水灌溉区要少的多,种地、养殖就能解决温饱,靠打工就能够稳定脱贫致富。这部分人增收还真的不用愁。
从走访调查和对比分析的情况看,增加收入最困难的家庭,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缺少劳动力的家庭,也就是“双老户”,打不动工,经不起商,还是“药罐罐”;二是有大病重病患者的家庭,他们挣的少,花的多,而且还不知道花到哪一天;三是供养两个以上孩子上大学的家庭,不仅每年的刚性支出太多,而且都是定时的;四是观念守旧怕担风险,还怕吃苦的家庭,干什么都怕贴本,又不愿出去打工。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就应该瞄准四个区域的最大优势,精准施策,分区突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