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美国的歌舞片,相信大部分观众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印象一定是《雨中曲》。的确,几乎所有的电影教科书都会告诉你,本片是美国好莱坞歌舞片时代最杰出的代表作品,它不仅巧妙地揶揄和讽刺了好莱坞在从默片时代到有声电影转折期的混乱状况,同时也集中罗列了大量美国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大萧条时期歌舞电影的怀旧歌曲,加以重新编曲,配以现代舞蹈,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引为经典的歌与舞。
大家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那段雨中漫步的片段,歌舞大王金·凯利(Gene
Kelly)以其华丽的舞步使这一片段成为传世之作,他本人更是本片的导演之一。本片的另一位导演则是斯坦利·唐南,此人堪称是金·凯利的绝佳搭档,两人自1940年的百老汇舞台剧《小伙伴》便开始合作,1949年与金·凯利合作导演《锦城春色》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配乐,《雨中曲》是两人合作导演的三部音乐歌舞片中的第二部。本片除了在音乐和舞蹈上的杰出成就之外,其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影片很巧妙地把对好莱坞体制的反思和对好莱坞精华的吸收融合在了一起,成为好莱坞歌舞片中集大成的不朽经典。今天就来欣赏这首《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由纳奇·赫伯·布朗(Nacio Herb Brown)作曲,亚瑟·佛瑞德(Arthur
Freed)作词,金·凯利演唱。
无声电影、乐队伴奏、穿插字幕似乎已经成为永久的过去了,然而像查理-卓别林这样的人,像《摩登时代》这样的作品,总是那么令人难忘,以至于今天依然有人用原始、也是苛刻的标准去衡量演员的技艺,他们说:最棒的演员根本不需要借助台词!
然而,当电影需要演员“出声”的时候,往日明星们还能像以前那样游刃有余吗?这个看似滑稽的问题却曾经在好莱坞真实存在。《Singing
in the
Rain》拍摄在1952年,不同于今天那些令人犯困的歌舞片,他拥有精良的制作,依仗演员纯熟的表演和全面的艺术修养,诠释紧凑又令人捧腹的情节。电影讲述不合格的演员被淘汰出局,新一代明星们通过不懈努力而走到前台——一个从早期有声电影幕后走来的故事。
金-凯利(Gene Kelly 1912-1996,不是Jim
Carrey),是美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演员之一,集表演、舞蹈、歌唱等技艺于一身,同时他也担任这部影片的导演。与电影同名的歌曲《Singing
in the
Rain》原本是来自1929年,一部更早的歌舞片,曲、词作者分别是流行歌曲作家布朗和词作家、制片人福瑞德。人们认为,因为有了1952年的同名电影,而使此曲更加知名。大雨中,凯利饰演的角色因为喜不自胜而把雨伞当成手杖,在水中唱歌和跳着踢踏舞。
一个看似发疯的举动,在《Singing in the
Rain》悠闲、愉快的旋律中,在主角优雅、娴熟的歌舞里,没有了哗众取宠的意思,恰恰成为一个演员最自然而然的个性流露。凯利边唱边舞的表演,还让人不由得想起这句话——“他不是一个人”:生动的肢体语言和多种艺术才华,是对那个时期最优秀演员,最有力的概括和总结。那个人在台阶和路灯柱上蹦蹦跳跳、在水沟里乱踢,把黑雨伞像杂耍一样的扔来扔去,仿佛享受雨点和自己的歌声,是一件莫大幸福的事情,仅仅因为“阳光装在我心里,我已为爱准备好”……
“我站在哪儿,那儿总是阳光普照的”,如果你有这样绝好的心情,希望你也有这样唱歌的勇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