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扎特 - 咏叹调《如果有个爱人多好》(选自歌剧《魔笛》)

(2013-12-31 08:47:04)
标签:

莫扎特咏叹调

如果有个爱人多好

赏析

娱乐

分类: 作曲家


 
 莫扎特 <wbr>- <wbr>咏叹调《如果有个爱人多好》(选自歌剧《魔笛》)


 

   《魔笛》(Die Zauberflote )是莫扎特(Mozart)留传于世的最后的一部歌剧。1791年9月30日,这部歌剧由席卡内德剧团首次上演。初演虽不能说取得很大的成功,但随着演出次数的增多,名声也就提高了。不久,莫扎特卧床不起,《魔笛》一直到他临死还缠扰着他的心,据说到了深夜,他一边看着表,一面想着舞台的情景:“这个时刻正是夜后出来的时候。”
 
     音乐选自第2幕中的第20曲:帕帕基诺的咏叹调《如果有个爱人多好》(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喝酒后情绪变得快活的帕帕基诺,一面摇着银铃一面唱:“吃的喝的都有,世界上漂亮女人多的是,就是没有一个肯爱我。”这时那老妇人拄着拐上场,她对帕帕基诺说,如你不举起你的手发誓爱我,就永远走不出这房间。而当帕帕基诺发誓爱她时,她竟成了年轻的少女——帕帕基娜,帕帕基诺高喊着“帕帕基娜”要去抱她,可辩者却把帕帕基娜带走。
 
   《魔笛》因其丰富的音乐和深刻的内涵而出名,这个故事取材于童话,大约在1780年后由剧院经理、剧作家、演员和歌手史肯尼德(Emanuel Schikaneder)改编成剧本。剧本围绕着“凡人试炼、追逐爱情、维护正义”的主题而展开,魔笛与魔铃都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道具,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
 
   《魔笛》塑造了几位主要角色,每一个都因为莫扎特精湛的笔触而生动、鲜明。有人说这些人物影射了当时社会的各种角色,旨在传达追求理想的“共济会”理念,也有人说他们代表了莫扎特所熟悉的人们,意在寄托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无论因为什么,莫扎特在他最后创作的这部歌剧里,倾注了十分的心血。他既充分运用了歌剧音乐,也融入了很多通俗民谣,努力去塑造每一个角色,赋予他们最好、最贴切的音乐表达。
 
     捕鸟人帕帕吉诺(Papageno)是与主角塔米诺(Tamino)相映成趣的另一位主要角色,他是一个不那么英勇、坚定,喜欢美酒和喋喋不休的人,但是有着乐天的性格和善良的品质。他的男中音唱段十分诙谐、轻松,为整部作品增添了喜剧元素。在结识王子塔米诺之后,帕帕吉诺成为重要的帮手,掌握着魔铃。在第二幕当中,王子为了爱人和恢复世界秩序,决定接受试炼。帕帕吉诺也被僧人怂恿着和王子一起前往。
 
     第十四景,王子通过了第二个“沉默”试炼,帕帕吉诺显然没有通过,不过他并不气馁,而是在洞穴里舒舒服服的喝酒,想起自己没有女人可以追求和作伴,于是唱起了“Ein Mädchen oder Weibchen……”。钟琴烘托着醺醺酒气的帕帕吉诺,用满怀憧憬、快活的情绪表达天真的遐想:“帕帕吉诺想要一个女孩或者妻子,多么可爱的小鸽子,让我生活在幸福里。琼浆和美食都合乎我的口味,像一个王子,像一个聪明人那样生活,像在天堂里一样……”
 
    之后,帕帕吉诺果然遇到了女捕鸟人帕帕吉娜,当王子和公主担负起重建秩序的使命,他们二人则成为快活的人间夫妻。但是在梦想成真之前,他和王子一样还需要一些考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