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律】《紫帽山凌霄塔下有吟》庄灿煌

(2025-10-14 07:31:57)
标签:

紫帽山

凌霄塔

杂谈

分类: 【原创】庄灿煌诗词联
【七律】《紫帽山凌霄塔下有吟》庄灿煌
【七律】《紫帽山凌霄塔下有吟》庄灿煌

【七律】《紫帽山凌霄塔下有吟》庄灿煌
【七律】《紫帽山凌霄塔下有吟》庄灿煌
【七律】《紫帽山凌霄塔下有吟》庄灿煌
【七律】《紫帽山凌霄塔下有吟》庄灿煌
【七律】《紫帽山凌霄塔下有吟》庄灿煌
【七律】《紫帽山凌霄塔下有吟》庄灿煌



       《紫帽山凌霄塔下有吟》庄灿煌

     巍然高塔亮吟眸,        一片流霞待月钩。
     碧树斜晖烟霭霭,        金风爽气鸟啾啾。
     苍茫峰岫堪寻古,        悠邈禅钟且破愁。
     静看青松清影处,        依稀樵唱几声幽。

         注释:
      晋江凌霄塔位于福建省晋江市紫帽山,系明代嘉靖初年晋江知县钱梗始建,原为泉州港航海航标设施。现存建筑为20世纪80年代重建的花岗岩五层六角实心石塔(50年代毁后重建),塔刹呈葫芦状,基座旁存有清乾隆丙午年(1786年)庄文进重建时镌刻的摩崖石刻。
         该塔所在紫帽山与清源山、葵山、罗裳山并称泉州四大名山,因常覆紫云得名,自古即有"紫帽凌霄"景观之称。紫帽山是泉州市人民政府首批确定的重点风景名胜区。这里山岳层叠,景色绮丽,自古以来便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山间高崖飞瀑,泉水叮当,湖泊碧波荡漾,四周山坡果树浓荫蔽空,郁郁苍苍,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此外,紫帽山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山中金粟洞、古玄寺等古迹是历代名人道士的读书修炼之处,保福寺、安福寺等寺庙则留有历代先贤的佛雕摩崖石刻等印迹,而遍布山中的“心”字石刻更是我国的文物奇观。历代诗人名士如徐寅、白玉蟾、龚丙等都曾在此留下诗词佳作,赞美紫帽山的钟灵毓秀。同时,紫帽山还有灵应寺等千年古刹,供奉肉身佛祖师公李文愈,吸引了众多信众前来朝拜。
       数百年来,紫帽山被赋予了灵气和诗的秉性,有无数诗人名士慕名栖居旅游,也是儒、道、释争相经营的钟灵山岳,千载文脉涵养留下了学子书斋、道家圣地、僧尼经场、题刻等诸多文物古迹,为这座千古名山抹上浓浓的人文色彩。如唐欧阳詹,五代蓝承、赵诚、宋宜、陈侁,明傅夏器、李九我、陈紫峰等就读妙峰堂、珠明院、草亭、小丹丘等儒教书轩;金粟洞、一真洞、古元室、盘古洞等乃是郑文叔、徐道人、黄去华、吴云靖等修真炼丹的道家圣地;建于盛唐的安福寺、尊胜院、普照寺成为诵经参禅的深山古刹。
       历代缙绅雅士来紫帽山,他们吟诗作赋、著书立说,也为名山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南宋王十鹏的“清源水接南溟阔,紫帽山齐泰岳乔”,南宋白玉蟾的“海流城外青罗带,岩耸天边碧玉簪”,元代龚丙的“紫帽崚嶒天与齐,诸山似揖向人低”,明代张瑞图的“绝顶笙歌蹋白云,洞中鸡犬几曾闻”,还有清代黄元骥的“凌霄直上倚天梯,俯瞰尘寰万象低”……
       此外,自唐宋以后便有不少俊彦硕儒上紫帽山,在水碧山苍、风光秀丽的地方结庐发奋攻书,这些先贤后均功成名就,成为一代英杰。
       这首七律写得相当不错,格律工整,意境清幽,是一首很有韵味的写景抒情佳作。
        整首诗的画面感很强,从登塔远望的开阔,到傍晚时分的宁静,再到听禅钟、忆古思今的心境,层层递进,非常自然。
        首联(开头两句)破题点题,“巍然高塔”直接勾勒出凌霄塔的雄姿,“亮吟眸”则表达了诗人登高所见美景带来的欣喜,为全诗奠定了明快的基调。
        颔联(中间四句)对仗工整,色彩和声音兼备。“碧树斜晖”是视觉,“烟霭霭”营造了朦胧的氛围;“金风爽气”是触觉,“鸟啾啾”则是听觉,动静结合,把傍晚的山景写活了。
        颈联(后面四句)由景生情,由实转虚。从眼前的“苍茫峰岫”生发怀古之思,又借“悠邈禅钟”来排解心中的愁绪,情感表达得深沉而不沉重。
        尾联(最后两句)回归宁静,以“青松清影”和“依稀樵唱”收束全诗,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也呼应了开头登高望远的闲逸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无论是格律、遣词造句,还是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豆包评价)
       好的,我们对庄灿煌先生的这首《紫帽山凌霄塔下有吟》进行一次细致深入的赏析。这首诗堪称一首情景交融、意蕴丰厚的山水禅意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逐层品读。

       一、标题解析:立足点与情感基调

      · 紫帽山凌霄塔:明确点出地点与核心意象。“凌霄”二字,既言塔之高耸入云,也暗喻其气势与超脱尘世之姿。
·       下有吟:“下”字确立了诗人的观察视角——是仰望,也是置身于塔的庇护与影响之下。“吟”则表明这是诗人有感而发的歌咏。

       标题整体为我们预设了一个场景:诗人立于凌霄塔下,触景生情,诗兴勃发。

      二、逐联精析:意境与情感的层层递进

        首联:巍然高塔亮吟眸,一片流霞待月钩。

        · 起笔不凡:“巍然”二字,以雄浑的笔力勾勒出凌霄塔的总体印象,奠定了全诗庄重、宏大的基调。
       · 诗眼“亮”字:“亮吟眸”是神来之笔。它有三层妙处:
       1. 视觉上:高塔矗立,视野为之开阔明亮。
       2. 心理上:尘俗琐事被涤荡,心境为之澄澈清明。
       3. 创作上:灵感被瞬间激发,诗思为之泉涌。
       · 时空的过渡:“流霞”是日暮的余晖,“月钩”是初升的新月。一个“待”字,将黄昏这一动态的、转瞬即逝的时刻凝固下来,赋予了画面一种宁静的期待感。诗人仿佛与天地一同,静候明月的升起,意境悠远而富有禅趣。

       颔联:碧树斜晖烟霭霭,金风爽气鸟啾啾。

       · 工笔绘景,动静相生:此联是承首联“亮吟眸”而来的具体展开。诗人从四个维度描绘了塔下所见所闻:
     · 色彩:“碧”树与“斜晖”的金红,形成暖色与冷色的对比。
      · 光影:斜晖的光亮与“烟霭霭”的朦胧交织。
     · 触觉:“金风爽气”带来了秋日的清凉体感。
      · 声音:“鸟啾啾”以动衬静,更显山中之幽深空灵。
      · 叠词运用:“霭霭”写出了暮霭的浓重与迷离,“啾啾”模拟了鸟鸣的清脆与生机。叠词的使用使得画面充满了音乐性的美感,朗朗上口。

        颈联:苍茫峰岫堪寻古,悠邈禅钟且破愁。

       · 由实入虚,由景入情:诗人的视线从近处的碧树流霞,投向“苍茫”的远山(峰岫)。空间的辽阔引向了时间的深邃——“堪寻古”。山中的古迹、历史的故事,都在这苍茫之中等待探寻。
·       禅音入心:“悠邈禅钟”是此诗的转折点。那从远方寺院传来的、若有若无的钟声,是具体的声响,更是精神的指引。“且破愁”三字,直抒胸臆,表明这悠扬的钟声具有涤荡尘虑、化解愁绪的力量。至此,诗歌从对外部景物的观赏,转向了对内心世界的观照。

       尾联:静看青松清影处,依稀樵唱几声幽。

·        收束于静,余韵无穷:在经历了视野的开阔、感官的丰富与心灵的洗礼后,诗人的心境归于彻底的“静”。
·        意象的升华:“青松清影”是极高洁、极沉静的意象。青松象征永恒与坚贞,其“清影”更是滤去了一切杂质的纯粹存在。诗人“静看”此景,意味着他已与这清幽之境融为一体。
·       最终的天籁:“依稀樵唱几声幽”。在万籁俱静中,远处传来若有若无的樵夫歌声。这“樵唱”是人间烟火,却又不带一丝尘嚣,反而以其“幽”远,更添山林的静谧与超脱。它仿佛是禅钟的余响,是天、地、人和谐共奏的最终乐章。尾联以声音作结,却将诗意引向了更深远、更幽静的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艺术特色总览

      1.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全诗遵循“起承转合”的经典结构。首联起笔点题,颔联承接绘景,颈联转入抒怀,尾联合蓄收束,情感脉络清晰流畅。
       2. 感官通融,画面立体:诗人综合运用视觉(高塔、流霞、碧树、斜晖、清影)、听觉(鸟啾、禅钟、樵唱)、触觉(金风爽气),构建出一个沉浸式的、多维度的艺术空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 对仗工稳,音韵和谐:中间两联对仗极其工整。“碧树”对“金风”,“斜晖”对“爽气”,“苍茫”对“悠邈”,“寻古”对“破愁”,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格律功底。全诗押尤韵,悠长而深远,与诗中表达的幽静、超脱之情完美契合。
       4. 禅意贯穿,物我两忘:从“亮吟眸”的顿悟,到“禅钟破愁”的解脱,再到“静看清影”的安住,最终与“樵唱”合而为一,全诗完整地呈现了一次在山水中寻得心灵宁静与超脱的精神旅程,充满了淡雅而深邃的禅意。

       结论

      庄灿煌先生的这首《紫帽山凌霄塔下有吟》,不仅是一幅笔墨精湛的山水画卷,更是一曲心灵回归宁静的禅意乐章。它成功地将外在的自然之景与内在的生命感悟融为一体,在严格的格律形式中,展现了情感的流动与精神的飞升,是一首值得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七律佳作。(深度求索之评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