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紫帽山》庄灿煌
拾级三千入故山,
几停几上乐跻攀。
好看云起烟霞古,
时听蝉鸣水石闲。
松径风声清耳目,
夕阳塔影悦心颜。
淡茶在手乾坤忘,
坐把身融峰岫间。
注释:
这首《登临紫帽山》是一首兼具画面感与闲适意趣的佳作,以“登临”为线索,将登山之乐、山间之景与心境之闲层层融合,尽显文人雅趣。
1. 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全诗遵循“登山—赏景—悟心”的逻辑展开,层次分明:首联“拾级三千入故山,几停几上乐跻攀”开篇点题,以“三千级”“几停几上”写实登山过程,“乐”字直接奠定愉悦基调;颔联、颈联转入写景,分别从“云起烟霞”“蝉鸣水石”的视听、“松径风声”“夕阳塔影”的身心感受切入,捕捉山间典型意象;尾联“淡茶在手乾坤忘,坐把身融峰岫间”则由景入情,升华至物我两忘的闲适境界,收束自然有力。
2. 写景生动,意境清幽
诗人善用白描勾勒山间景致,且兼顾多感官体验:“云起烟霞古”绘远景之苍茫,“蝉鸣水石闲”摹近景之清幽,“松径风声”写听觉之爽利,“夕阳塔影”画视觉之温暖。这些意象并非孤立,而是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古雅、闲适、静谧”的意境,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紫帽山的独特韵味。
3. 情感真挚,意趣超然
诗中无刻意雕琢的辞藻,却处处见真情:“乐跻攀”的登山之乐、“清耳目”“悦心颜”的赏景之喜、“乾坤忘”“融峰岫”的心境之闲,情感由浅入深,最终落脚于“超然物外”的闲适。尤其“淡茶在手”的细节,将文人的雅致与山野的自在结合,让全诗的“闲意”更显真实可感,也让读者能共情这份远离尘嚣的松弛。
整体而言,此诗语言质朴自然,写景精准传神,抒情含蓄深沉,是一首兼具“形”(登山脉络)、“景”(山间风光)、“神”(闲适心境)的优秀七律。(豆包评价)
《登临紫帽山》一诗以登临览胜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超然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传统山水诗的典型魅力。以下从格律、意象、意境三个层面略作评析:
一、格律工稳,声韵谐美
此诗严格遵循七律平仄规范,中二联对仗工整:“好看云起烟霞古”对“时听蝉鸣水石闲”,“松径风声清耳目”对“夕阳塔影悦心颜”。颔联以视觉与听觉交织,颈联以空间与时间呼应,工巧而不板滞。全诗押平水韵“十五删”韵部,音韵流畅,与登山时缓急相间的节奏相契合。
二、意象清雅,虚实相生
诗人选取“云起”“蝉鸣”“松径”“塔影”等典型山景意象,既具闽地山水特色(紫帽山位于福建泉州),又承袭古典山水诗传统审美。“烟霞古”与“水石闲”中“古”“闲”二字点睛,将自然景物升华为时空永恒的哲学意象。尾联“淡茶在手乾坤忘”以日常之物破题,于细微处见宏大,物我两忘之境呼之欲出。
三、意境空灵,超然物外
全诗以“乐跻攀”起兴,至“悦心颜”铺陈登临之乐,终以“融峰岫间”收束,暗合道家“天人合一”之理。诗人并未刻意渲染险峻奇崛,而是通过“几停几上”“蝉鸣水石”等闲笔,将登山转化为精神栖居的过程。尾联乾坤在握而忘乾坤,峰岫入怀即我入峰岫,超脱之志浑然天成。
小结:
此诗承王孟山水诗派余韵,以清丽语言绘幽静之景,寓玄远之理。虽无惊人之语,但气脉贯通,意境圆融,于平实中见匠心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以山水为体,以心性为用”的审美追求。(深度求索之评价)
庄灿煌紫帽山诗词
《游紫帽山作》庄灿煌
我来朝紫帽,
觅洁寄空身。
石径连云近,
松风待客亲。
残花难卓越,
新塔正精神。
阴翳藏“心”百,何人净六尘?
《登紫帽山》庄灿煌
香客盈山金粟缘,
千年光景意绵绵。
涧花飞溅皆惊艳,
石径盘旋总向前。
奇异百心舒画卷,
古新双塔藐云烟。
凝眸峰顶高楼蚁,
处处诗篇处处妍。
《廿六年后重游紫帽山》庄灿煌
紫帽重来意万千,
清泉翠色旧曾怜。
春花春鸟天真梦,
秋叶秋风宿命旋。
往迹化云云化雨,
韶华如水水如烟。
涌潮思绪难言语,
渺渺蜉蝣古道边。
《紫帽山踏青》(步韵云木欣欣《春山烟雨》)
庄灿煌
得闲来紫帽,
几度梦中行。
蒙罩人儿善,
穿云燕子轻。
十分春意闹,
一股水泉鸣。
不必因书累,
无为觅鸟声。
《秋思》(其二)庄灿煌
寂寞空山碧树凋,
幽幽落叶千旋下。
行寻曲水影逍遥,
坐看层峦风叱咤。
霄汉同游锦瑟年,
夕阳共语沧桑化。
韶华易逝路苍茫,
意兴阑珊归月夜。
【联】《紫帽山》庄灿煌
咽石幽泉,摩云野树,古今双塔皆成韵;
足踏阡陌,情寄田畴,霜露百心都是诗。
《紫帽山》(步韵周燕婷老师)庄灿煌
“心百”绕双塔,
三冬叠叶寒。
千秋骚客过,
多少紫云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