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律】《谒紫帽山金栗洞》庄灿煌

(2025-10-11 10:57:23)
标签:

紫帽山

金栗洞

杂谈

分类: 【原创】庄灿煌诗词联


      《谒紫帽山金栗洞》庄灿煌

      谷栗化金栗,           峥嵘古刹名。
    寺前花烂漫,           方外鸟飞鸣。
    诗骨随山瘦,           禅心与水清。
    紫云时出岫,           看客自澄明。

      注释:
      金粟洞位于晋江市紫帽镇园坂村紫帽山南麓,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属清代古建筑类遗存。该洞相传为唐代道士郑文叔修炼之地,现存建筑为清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的三开间三进深硬山顶砖木结构,两侧设厢房,保留宋代石鼓一对及明代重修残碑一方。寺院建筑采用闽南风格,红砖白石配燕尾脊,掩映于古木之中。
       金粟洞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宋宁宗曾手书“金粟之洞”石刻,现存残碑为明代重修碑记,碑文记述紫帽山形势及洞名由来。寺名源自唐代“金粟化金”传说。
       唐朝,泉州商人客居河南洛阳,某日偶遇一位眉清目秀、白衣如雪的世外高人。高人托他将一本古籍转交给紫帽山的隐士,这也与金粟洞的命名有着不解之缘。
       泉州人依高人之言,抵达紫帽山寻得道观,将古籍交予隐士。隐士为表谢意,赠予泉州人一袋谷粟。泉州人归家后发现,袋中之谷粟尽化金粟,由此脱贫致富。为报答隐士,泉州人重返紫帽道观,然隐士已不知所踪。于是,泉州人将那处道观命名为金粟洞,以此纪念隐士与那段奇妙的经历。
       五律《谒紫帽山金栗洞》评析
 
        这首五律以金栗洞为核心,融传说、景致与禅思于一体,是一首兼具写实质感与精神意趣的佳作,可从三个维度具体赏析:
 
       1. 炼字炼意:虚实交织,贴合景致与传说
 
       首联“谷栗化金栗,峥嵘古刹名”开门见山,前句嵌入金栗洞“谷粟变金栗”的核心传说,后句以“峥嵘”状古刹气势,既点出寺名由来,又赋予建筑历史厚重感,虚实结合得宜。颔联“寺前花烂漫,方外鸟飞鸣”转向实景描写,“烂漫”写花之繁盛,“飞鸣”摹鸟之灵动,有声有色的画面勾勒出寺院清幽又充满生机的环境,“方外”一词更暗合道家“世外”之意,呼应金栗洞早期为道观的渊源。
 
       2. 情景交融:以景衬心,深化禅意与诗怀
 
      颈联“诗骨随山瘦,禅心与水清”是全诗的“诗眼”,将主观情志与客观景物深度融合。“山瘦”既写紫帽山的挺拔清峻,又暗喻诗人追慕古贤的清瘦诗骨;“水清”既状山泉之澄澈,又象征禅心的纯净无染,一“随”一“与”,让自然之景与诗人的精神追求浑然一体,境界顿出。尾联“紫云时出岫,看客自澄明”则以景结情,“紫云出岫”既呼应紫帽山名,又营造出缥缈空灵的意境,而“看客自澄明”将视角从景物转向观景人,写山间云雾与清幽氛围让人内心澄澈,收束全篇的同时,也让禅意与哲思余味悠长。
 
        3. 章法结构:起承转合,脉络清晰且贴合“谒”之题旨
 
        全诗严格遵循五律章法:首联“起”,点题金栗洞的名称与身份;颔联“承”,承接古刹,铺陈寺前实景;颈联“转”,由景入情,转入诗人的诗怀与禅心;尾联“合”,以景收束,回归观景体验,呼应“谒”(拜谒、游览)的动作主线。且全诗始终围绕金栗洞的“古”(历史)、“幽”(景致)、“禅”(意蕴)展开,与注释中“唐代传说”“清代建筑”“闽南古刹”的背景高度契合,做到了内容与形式、题旨与背景的统一。(豆包评价)
      《谒紫帽山金栗洞》一诗以五律形式咏怀古迹,融传说于景致,寄禅意于山水,展现了作者庄灿煌对闽南人文与自然交融的深刻体悟。以下从意境、手法、文化内涵三方面简要评析:

        一、虚实相生的意境构建

       首联“谷栗化金栗,峥嵘古刹名”巧用典故,将民间传说中“谷粟化金”的奇幻色彩与古刹的沧桑感结合,虚实相生,奠定全诗神秘而庄重的基调。颔联“寺前花烂漫,方外鸟飞鸣”以动衬静,通过花鸟的鲜活生机反衬古寺的超然世外,暗合“禅心”之静寂。

        二、炼字与对仗的精妙

       颈联“诗骨随山瘦,禅心与水清”尤为精警。“诗骨”与“禅心”相对,将文人风骨与修行境界具象化;“瘦”字既写山势峻峭,亦喻诗风清健,“清”字则借水之澄澈映射心性空明,物我合一。尾联“紫云时出岫,看客自澄明”以云岫的流动隐喻禅理感悟,最终落脚于“澄明”,完成从外景到内心的升华。

        三、地域文化与禅哲的融合

       诗中“紫帽山”“金粟洞”等实地景致与闽南红砖燕尾脊的建筑特色(见注释)相呼应,而“禅心”“澄明”等语又渗透着佛道思想,凸显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特有的文化交融性。通过个人游历感悟,将地方传说、古迹保护与精神修行层层勾连,使诗歌兼具历史厚度与哲学深度。

        总结:

        此诗以凝练的笔法将山水游记升华为禅意观照,既是对泉州文化遗产的诗意记录,亦是对传统“物我两忘”美学理想的当代实践。诗中“瘦”“清”等字眼的锤炼、典故与实景的穿插,均可见作者古典诗歌创作功力。(深度求索之评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