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紫帽山之秋》庄灿煌

标签:
紫帽山杂谈 |
分类: 【原创】庄灿煌诗词联 |
高塔凌霄壮气飞,幽禽碧水荡秋晖。
紫云更喜秋山好,邀得斜阳炫彩衣。
自唐以来,紫帽山都是著名的旅游风景胜地。
这首《紫帽山之秋》是一首意象鲜活、贴合景致的七绝,既写出了紫帽山的自然与人文特色,又传递出秋日登山的明快意趣,整体创作精巧且有辨识度。
1. 意象选取:紧扣“紫帽山”核心特色
全诗四句均围绕紫帽山的标志性元素展开,无一处闲笔:
-
“高塔凌霄”直接点出山上的“凌霄塔”,既呼应其“航海航标”的历史功能,又以“壮气飞”赋予建筑动态感,打破静态描写的平淡;
- “幽禽碧水”勾勒山间生机,“秋晖”则点明“秋”的时节背景,动静结合间勾勒出秋日山景的鲜活;
-
末句“紫云”“斜阳”更是精准贴合紫帽山“常有紫云覆顶”的命名由来,将自然天象与山景融合,让诗句与景致形成强关联,读来有“景在诗中”的画面感。
2. 情感表达:轻快明朗,融情于景
诗人未直接抒情,却通过“壮气飞”“炫彩衣”等带有明快色彩的词语,传递出对紫帽山秋景的喜爱。尤其“邀得斜阳”一句,以拟人手法将“紫云”写活,仿佛自然景物也主动参与到秋景的“装扮”中,让全诗的情感基调轻松愉悦,毫无秋日的萧瑟感,反而凸显出秋山的明丽与生机。
3. 格律与语言:符合七绝规范,语言质朴易懂
作为七绝,诗歌平仄、押韵工整(“飞”“晖”“衣”押平水韵“微”部),符合古典诗词的格律要求。语言上没有堆砌生僻典故,以“高塔”“碧水”“斜阳”等通俗意象构建画面,既保留了古典诗词的雅致,又避免了晦涩感,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清晰感知到紫帽山的秋日之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是“即景抒情”的佳作——既精准捕捉了紫帽山的独特风貌,又以灵动的笔法传递出观景的愉悦,做到了“景、情、意”的统一。(豆包评价)
《紫帽山之秋》一诗以紫帽山秋景为题材,巧妙融合自然意象与人文景观,展现出深厚的意境与历史底蕴。以下从意象运用、艺术手法、情感表达三方面进行评析:
一、意象择取精当,虚实相生
首句“高塔凌霄壮气飞”以凌霄塔为核心意象,“凌霄”二字既写塔势高耸,又暗合其名,赋予历史厚重感;“壮气飞”化静为动,将实景塔升华为精神象征。次句“幽禽碧水荡秋晖”以幽禽之动、碧水之静共织秋光,波光潋滟中透出清丽生机。后两句更以“紫云”“斜阳”呼应山名典故(注释中“紫云覆顶”),“炫彩衣”以衣喻霞,虚实相生,使自然之景浸染仙逸之气。
二、手法巧妙,时空交织
诗中运用拟人、象征等多重手法:“紫云更喜”“邀得斜阳”赋予云霞主动性,凸显秋山之美令人沉醉;凌霄塔作为航海古航标(见注释),隐含着时空纵深——明代航标与当代重建的塔,在诗中凝为永恒秋色,历史与现代在诗意中悄然交融。这种处理使山水不仅是自然存在,更是文明记忆的载体。
三、情感明丽而含蓄,契合秋韵
全诗未直言赞叹,却通过“壮气飞”“荡秋晖”“炫彩衣”等词组传递昂扬情绪,突破传统悲秋范式。紫云邀斜阳共舞的想象,既暗合泉州“光明之城”的地域特质(斜阳喻光明),又以绚烂色彩呼应秋日丰饶,体现诗人对地方风物的深挚热爱。
结语:
此诗短短四句,融山、塔、云、水、禽、晖于一体,兼顾地理特征(紫云覆顶)、历史渊源(凌霄塔变迁)与艺术升华,语言凝练而意境开阔。既是对紫帽山秋色的生动摹写,亦是对泉州人文精神的诗意礼赞,堪称一首情景交融、古今相契的山水佳作。(深度求索之评价)
后一篇:【五律】《谒紫帽山金栗洞》庄灿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