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游飞来峰》庄灿煌
问高高灵鹫聚游人,飞来是何年?傍巍巍古塔,煌煌名寺,翠色无边。入眼嶙峋奇石,一线可通天。神佛千姿态,紫气山间。
闻道风流安石,不畏浮云险,勇跨征鞍。忆翠微旧事,浩气壮河山。越时空、风云际会,冷泉亭、切莫等闲观。难平绪、英豪已矣,脉脉无言。
注释:
八声甘州:八声甘州,词牌名,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源于唐代边塞曲。《词谱》以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为正体。代表作品有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辛弃疾《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等。全词共八韵,所以叫“八声”。
飞来峰:飞来峰,又名灵鹫峰,是一处山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飞来峰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如龙泓洞、玉乳洞、射旭洞、呼猿洞等,洞洞有来历,极富传奇色彩。
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仿佛是一座石质动物园。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明人袁道曾盛道:“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据前人记载,飞来峰过去有72洞,但因年代久远,多数已埋没。仅存的几个洞,大都集中在飞来峰东南一侧。
问高高灵鹫聚游人,飞来是何年:飞来峰又名灵鹫峰,高168米。其一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此峰惊奇地说:“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称为飞来峰。
傍巍巍古塔,煌煌名寺,翠色无边:
巍巍古塔:指理公塔。飞来峰龙泓洞口有理公塔,一名灵鹫塔,是杭州现仅存的明塔,用石块砌成,六面七层,殊为罕见。全塔由下至上逐级收分,结构朴实无华,别具一格。
相传慧理圆寂后,寺僧将他埋在龙泓洞前,并砌筑此舍利塔。
煌煌名寺:指灵隐寺。灵隐寺,中国佛教古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
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入眼嶙峋奇石,一线可通天:飞来峰在地质构造上属石灰岩,与周围群山迥异。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怪石嵯峨,古树繁茂,且洞壑遍布,传说有72洞,大多已经湮没。
现有的龙泓洞,洞中端坐一尊观世音造像。洞的左面是射旭洞,透过岩顶的石缝能看到一线天光,这就是著名的一线天。抬头仰望,只见洞顶有一露天洞口,通过狭小的洞口,外面洁白的光线撒进洞内,斑驳的岩壁笼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如同佛光掠影一般。这里,就是飞来峰有名景点,——一线天。在我看来,与其称之为一线天,不如称之为一洞天为好;站在洞下,仰望天空,如小洞一般。不过,小洞虽小,却是通着外面的光明世界。
神佛千姿态,紫气山间:飞来峰面朝是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石刻有西方三圣像(五代)、卢舍那佛会浮雕(北宋)、布袋和尚(南宋)、金刚手菩萨、多闻天王、男相观音(均为元代),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尤其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喜笑颜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这是飞来峰石窟中最大的造像,为宋代造像艺术的代表作。
飞来峰造像有380余尊,基本是中国五代至元代时期雕刻的;其中五代造像数量少,形制小,多刻于青林洞内外;宋代造像最多,现存230余尊,主要分布于青林洞和玉乳洞,罗汉像居多;元代造像,现存67龛,有110余尊,比较高大,以佛和菩萨像为主。飞来峰造像,既是晚唐石窟艺术的延续,又是我国石窟艺术由北方过渡到南方的标志,在中国古代造像艺术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造像如今被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飞来峰脚的紫色石壁上,雕凿了一尊块头庞大的弥勒佛坐像,且有十几个很小的和尚陪伴左右。这组石刻群雕造型生动,传神逼真。你看——弥勒佛双腿盘曲,打着赤脚,斜靠着,右手伸出五指扶住石头,左臂垂放在膝上,手捏佛珠;你再看——他敞开圆滚滚的大肚子,一对胸乳搭拉着,肥头胖脸,双耳垂肩,下巴叠起,大嘴一张,笑得如半个月亮,尤其让人迷惑的是,弥勒大佛竟闭着眼睛,只管自个儿哈哈大笑呢!而那些姿态各异的小和尚,有的仰着脸,有的捧着盘,有的掌着灯,有的微笑作揖……
闻道风流安石,不畏浮云险,勇跨征鞍: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流传了971年,这句名句,很多人都能背,却不知道,塔在何处。学界有两说,一说在绍兴的应天塔,一说在杭州飞来峰的神尼舍利塔。由于年代久远,说法纷纭。王安石这首诗是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的。王安石21岁中进士,名列一甲第4名。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借登飞来峰千寻塔抒发自己初涉宦海之志。
他当时的起点,如果在天竺寺(现下天竺寺),我们便可复原王安石的登塔路线:天竺寺——三生石——神尼舍利塔。当然,现在这里已没有直接去的古道了。专家王其煌、陈文锦,研究吴越佛塔造像的专家,黎毓馨、魏祝挺,以及摸遍了西湖摩崖石刻的访石人奚珣强等经过现场寻访确认,一致认为,王安石所提的“千寻塔”就是已经颓圮倒塌的神尼舍利塔遗址。
千年谜底得以今朝揭开,这实在是件畅快人心的大事。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一联经常被引用。站得高,就不容易被遮蔽,既看得远,也看得清。浮云,飘浮的云,经常被比作奸佞小人。屈原诗中常见,《楚辞·九辩》:“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后来李白经常用浮云比作小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就指小人蒙蔽了君王,而使人才不得重用。想来王安石此时刚三十出头,想实施改革抱负,但此时皇帝还没有看到王安石的才华。但王安石非常自信,他说不怕这些浮云会遮住双眼,因为他已站到最高一层塔上了!潜在之意是皇帝终将发现他这个人才,而实施一场惊天动地的革新,以期富国强兵。从此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孤高而又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的形象,亦似乎看到了他穿过千年的目光。
忆翠微旧事,浩气壮河山:位于灵隐飞来峰半山腰的翠微亭小巧玲珑,亭旁山径旋绕,掩映在苍松古木之中,朴素而端庄。此亭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为悼念岳飞而建的。亭上有楹联云:“路转峰回藏古迹,亭空人往仰前贤。”如今的翠微亭是1924年时在原有亭址上重新修筑的。
沿灵隐飞来峰冷泉溪旁刻有“飞来峰”题刻的小路上山,在北麓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小巧玲珑的亭子,即为中国十大名亭之一的翠微亭。
南宋绍兴年间,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风波亭,一时群臣良将义愤填膺。抗金名将韩世忠曾当着秦桧的面责问道:“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结果,韩世忠被解除了兵权。从此他常头戴一字巾,足跨小毛驴,自称清凉居士,浪迹于西湖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
一日,韩世忠登飞来峰,来到北宋钱塘人给事中唐询所建“紫微亭”旧址。韩世忠由峰名“飞来”,想起飞来横祸,由“紫微亭”想起岳飞《登池州翠微亭》诗。为纪念民族英雄岳飞,于岳飞遇难后的第66天,即绍兴十二年(1142)三月五日,在飞来峰半山腰上,仿池州翠微亭建造此亭。
翠微亭亭名直接取自于岳飞的《登池州翠微亭》。岳飞的那首诗这样写道:
经年尘土满征衣,得得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的诗写于战事繁忙之时,说自己征衣满沾尘土,忙中偷闲来寻访池州翠微亭,有一种百忙中小得松驰的轻快情趣,又表达了他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越时空、风云际会,冷泉亭、切莫等闲观:
冷泉亭:飞来峰前,有一条清冽澄澈的溪流,叫北涧,也叫冷泉溪,是西湖的重要水源之一。
冷泉溪边,立着一座冷泉亭,是一个四角重檐歇山亭,斜对面就是灵隐寺山门。
每天都有五湖四海的游客来到这里,常会坐在亭内,听着溪水声歇脚。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座亭子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历史,它是历代文人骚客流连忘返的地方。
让冷泉亭闻名天下的,是杭州“老市长”白居易的一篇《冷泉亭记》。如果没有这篇记录,后人可能不会知道这里还有过这样风景绝美的亭子。《冷泉亭记》的落款时间为“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八月十三日”,距今整整1200年。
白居易来杭州时已经50岁了,在杭州的这段日子,他四处游历,这里的湖山风光大大治愈了这位中年才子不得志的心。他写“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又写“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这里的“山”,即灵隐天竺一带,而在他眼中,最能抚平心绪的地方,便是飞来峰前的冷泉亭。
有一次,白居易来到冷泉亭前,想要修建一座刺史亭,不料被他的好友韬光法师劝阻。韬光法师告诉他,这里已有五座亭子了——冷泉亭由唐元和年间杭州刺史元藇主持建造,这之前,这一带还曾建有见山、虚白、观风、候仙四座亭子,它们合称“五亭”。
白居易认为韬光法师的话在理,如果亭子建得太多,反倒是煞风景了,但他还是忍不住走进冷泉亭内,留下墨宝,写下了“冷泉”两字。
那一晚回到府内,白居易仍对冷泉亭及周边的其他四亭久久难忘,于是,他不再执着于在溪水上造亭,而是把这种情感寄托于纸上,写下了著名的《冷泉亭记》。
虽然白居易不是冷泉亭的建造者,但却是它的推广者,这篇亭记迅速在文化圈里火了,冷泉亭成为一代名亭就此奠定了基础。
两百多年后,白居易的超级“迷弟”也慕名来到了冷泉亭,这个人就是同样来杭州当市长的诗人官员苏轼。
苏轼号东坡居士,“东坡”这个名号与白居易有很深的渊源。白居易曾写过《东坡种花》《东坡种树》《别东坡种树》等诗篇。苏轼常在自己的诗作中表达对“偶像”白居易的仰慕。如在《去杭州》中他说:“出外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校前贤”,“衰朽”是苏轼自喻,“前贤”就是指白居易。后来,还给自己取了“东坡”的雅号。
心境、思想,以及在杭州为官的执政理念等,苏东坡都与这位前辈有着高度重合的地方。白居易疏浚西湖,他也疏浚西湖,继承偶像的事业,并且将工程规模扩大。
白居易爱去的地方,苏轼自然也不肯错过。在看到白居易题写的“冷泉”二字匾额后,苏东坡情不自禁跟“偶像”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合作——提笔加上了一个“亭”字,从此,世间有了“冷泉亭”。
爱屋及乌,苏东坡对冷泉亭的爱,比白居易更甚。他把办公室都直接“搬”到了亭子里。有史料为证,据南宋《梁溪漫志》记载:“东坡镇余杭……以吏牍自随,至冷泉亭则据案剖决,落笔如风雨,分争
辩讼,谈笑而办。已,乃与僚吏剧饮,薄晚则乘马以归。”
在白居易和苏东坡的“名人效应”影响下,历代文人雅士只要到了灵隐,都会专门走进冷泉亭,跟随先贤“打卡”游赏。
辛弃疾于某个秋日游览了飞来峰下冷泉亭,这里美不胜收的风景使作者联想到了家乡相似的风景,顿生感慨,创作了一首词。
满江红·题冷泉亭
宋·辛弃疾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
山木润,琅玕温。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月本吾家,今为客。
作品译文:亭前的古杉多么挺拔昂扬,就像衣冠楚楚的官员拱立在道路两旁。渐渐地我听到青翠的山谷里传来泉水声,犹如群仙从东而下,身上的佩环琤琮作响。谁能相信这奇峰从天竺国飞来,将千丈青壁罗列在西湖边上?这是当年神仙用玉斧削下方壶山,现在它的来历却无人能知端详。
山上的草木都因水分充足而茂密茁壮,绿玉般的竹林更显得清润。冷泉的流水就像秋天的白露,又好似琼珠落地聚成了波浪。我驾着小舟横渡这清澈碧绿的潭水,到达了对岸高耸的冷泉亭。我趁着酒兴起舞,身影如鸾凤在摇荡;我放声高歌,可莫让水底的鱼龙悲泣。这里的景物与我老家济南多相像,可恨如今我流落江南,客居他乡!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冷泉亭留下了一副楹联:“泉自何时冷起?峰自何处飞来?”
这种开放式提问的楹联,引得众多文人争相对仗。晚清名臣左宗棠曾题写过一副:“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后来,清末著名学者,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和他的妻子到飞来峰下游玩,坐在冷泉亭边休息,欣赏这幅对联。妻子看了一会儿,要俞樾进行解释。俞樾把原来的对联改了两字,作为回答:“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妻子觉得改得不好,说不如改为“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过了几天,俞樾带着次女秀孙又来到冷泉亭边。他给女儿说起上次给对联改字一事,秀孙望着亭子,沉思了一会儿后说:“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俞樾不解其意,问“何”字为什么要改成“项”字。秀孙说:“项羽曾有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如果不是项羽把山拔起,哪会有此峰飞来?”秀孙话音刚落,俞樾忙拍手称好,连连称赞。
时光流逝,现在冷泉亭的匾额和对联都已经不是当年的了,但字迹仍在,这是一种文脉的传承。
在漫长的岁月中,灵隐“五亭”中的“虚白”“候仙”“观风”“见山”四亭都已经淹没在时间的尘埃中,只有冷泉亭屡毁屡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