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禅踪》庄灿煌
灵鹫飞来道济奔,
隐居一杰续诗门。
禅师刺史浮生梦,
踪迹千年难细论!
注释:
此诗为藏头诗。
灵隐禅踪:灵隐禅踪为三评西湖十景之一。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古寺名刹。地处杭州西湖西的山岭之中,背依北高峰,面迎飞来峰,两峰挟峙,山地平缓,四周林青木秀,鸟鸣山幽,云飘雾浮。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行至武林(即今杭州)山中,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后建寺,名曰灵隐。
灵鹫飞来道济奔:写济公背新娘子救全村的传说。
飞来峰的名字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午睡时突然一阵心悸,掐指一算得知将有一座山峰从远处飞来。济公心想:这山峰飞来会压死不少人。于是赶紧跑到灵隐寺前的村庄,劝说村民赶紧离开。但是村民觉得济公平常就疯疯癫癫,又爱捉弄人,根本不把济公的话当一回事儿。
眼看山峰就要飞到了,济公心里着急,正巧村里有个大户人家娶亲,村民几乎全部聚集在此。济公二话不说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民见状都纷纷追赶济公,想要夺回新娘。济公撒开脚丫子得劲儿跑,就这样带着村民跑出一百多里后,忽然天昏地暗,狂风呼啸,伴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一座山峰落到了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下,人们才相信了济公的话,也十分感激他的救命之恩,这座山峰从此被叫做“飞来峰”。
飞来峰从何处飞来,在另一个故事里或有答案。相传1600多年前,有一个叫做慧理的印度僧人来到杭州,在游玩期间见到了这座飞来峰。慧理惊奇地说道:“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飞来峰也叫做灵鹫峰。
隐居一杰续诗门:写“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与宋之问联诗之传说。
话说宋之问在被贬流放江南之时,曾路过杭州灵隐寺。某天晚上,他在寺中漫步,只见皓月当空,于是便诗兴大发,吟出了两句“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奈何吟到这里他就卡壳了,怎么也写不出来接下来的诗句,这也让他很是着急,回去睡觉也睡不着,于是便在院中踱步思考。
这时候恰好有一位老和尚在寺中打坐,见宋之问来回踱步于是便问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宋之问说自己吟诗吟不出来了,还将自己的两句诗说于老和尚听。老和尚听完反复吟诵了几遍,随口便送给了宋之问这样两句诗:“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读完才知道自己这是遇到了高手,老和尚送的这两句直接让他茅塞顿开,一口气写完了经典之作《灵隐寺》,全诗:
《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这首诗起首两句从大处描写了灵隐寺的景色。飞来峰陡峭而险峻,其上草木郁郁葱葱,灵隐寺隐于飞来峰上,寺中的殿宇很是清静。紧接着四句则是描写在灵隐寺中见到的景象。“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站在寺中的楼台之上,可以远眺太阳从海面上升起,寺门正对的方向可以看到钱塘湖汹涌澎湃的潮水,这两句不仅写得极为对仗工整,而且气势非凡,也是全诗最有名的两句。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两句写得也是匠心独运,传说月亮上有桂树,于是诗人便想象桂花从月亮上飘落到人间,而人间的香火则是缓缓飘向天外,在诗人笔下天上人间似乎是相通的,不再是遥不可及。
“扪萝……叶未凋”这几句则是描写诗人从灵隐寺出来,在山中所见的风光。诗人从灵隐寺出来,一会儿登塔,一会儿寻找名泉,可谓是游兴浓烈。而在登塔寻泉的过程中,诗人也目睹了灵隐寺周边深秋的美景,虽有薄薄霜雾,但是山花却依旧开得艳丽,树叶上虽然坠有细冰,但也没有凋零。
“夙龄……度石桥”则是诗人的抒怀,自己之所以一直以来都喜欢远处的美景,是因为它们可以荡涤掉尘世间的烦恼和喧嚣,等走入天台山的路,看我度过那幽美的石梁飞瀑。这里其实隐隐透露出一丝诗人的归隐之意,联系他现在被贬的处境,也是在情理之中。
当晚宋之问补完这首诗,对于老和尚也是十分仰慕,于是便决定隔天再来拜访。不料再来的时候,老和尚已然找寻不见。问了寺中的僧人,他才知道这老和尚是当年声名远播的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
纵观这首《灵隐寺》,不仅意境开阔,而且构思也是十分精巧,已经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受到了后世的推崇。而骆宾王送的那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也成了诗中的点睛之笔。
关于这个故事,在《本事诗》、《唐诗纪事》等都有所记载。有的认为宋之问仅仅起了个头,后面全部是骆宾王所写,有的认为又认为,全诗最为精华的那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才是骆宾王所写,而其余所有的诗句加起来,都没有这句精彩。
其实,这毕竟这是一个传说,只是因为年代太久,被人为加上了种种神秘色彩。至于到底是谁所作,并不重要。正如明朝人邢昉在《唐风定》所说:宏丽巍峨,初唐之杰,不必辨为骆、为宋。
宋之问同样是唐代著名诗人,不过这个人的人品低劣,才有这样的传说吧。
禅师刺史浮生梦:写白居易问禅故事。
白居易曾做过杭州刺史,对于杭州的灵隐寺可以说是情有独钟的。所以,他的《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诗才这样说道:
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
芳情乡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在这里,白居易虽然描述的是生长在灵隐寺里的一种红色的花——辛夷花,但却是借助于花的艳丽和绽放,来抒发一种相思之情,表达了他既对出家生活的向往,又有对红尘世界的留恋和不舍。而当后来询问禅师“浮生”之事,在听得禅师之答偈“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之后,便彻底放下,皈依了禅宗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