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洗尽证辉煌,
石刻多元思渺茫。
岁月星驰花失色,
番船云集水流香。
岂知心学战倭寇,
但见砖墙映夕阳。
寰宇拥和谐故事,
残垣不必说沧桑。
注释:
2021年7月25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决定,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与此同时,会议决议认为,此项目所包含的交通、生产和商贸等22个遗产点,共同促成泉州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为56项。
此外,本次泉州申遗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德济门:德济门是宋元至清代的古泉州德济门遗址,德济门位于鲤城区天后宫正大门对面40米处,被埋藏在地下,距地面3米左右,呈垒石结构。
2004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济门遗址不仅是泉州古城唯一保留下来的古城门遗址,它更代表了泉州海上贸易的发展历程,也是宋元时期古刺桐城的象征,具有极为重要的文物价值。
作为我国现存使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石构古城门遗址之一,德济门遗址亦是泉州古城目前唯一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古城门遗址,该遗址内各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清晰、内容丰富,且城墙不断向外延伸的痕迹明显。其地基完整保存了宋代以来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区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污泥洗尽证辉煌: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泉州城墙始建于唐代,南宋绍定三年(1230),郡守游九功筑泉州翼城,在泉州镇南门沿江为蔽成石城。该城基宽8尺,高盈丈,长438丈。元至正十二年(1352),监郡偰玉立废罗城之镇南门,径就翼城拓建。内外皆石,南门曰“德济”。明、清两代,城屡有修葺。20世纪30年代,泉州市政当局多次大肆拆城,惟德济门留存,直至1948年毁于大火,其址遂埋地下。
2001年,福建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泉州市文物部门组成考古队,对德济门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完整地呈现13世纪以来多次营建的迹象。
石刻多元:从德济门遗址中出土了佛教石刻、古伊斯兰教石刻、古基督教石刻、印度教石刻等多元宗教文化石刻。
星驰:如流星飞奔。晋
潘岳 《世祖武皇帝诔》:“羽檄星驰,鉦鼓日戒。”
番船云集水流香:番船载有香料、药品等。
作为见证古代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遗存,德济门遗址不仅曾经是泉州城南部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显示着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行政保障,同时它也在无形之中成了记录昔日城门内外繁华往事的生动载体。
“德济门遗址位于古代泉州海外贸易最繁华的泉州城南部,史称‘泉南番坊’,宋元时期,船舶来货和外销产品大多通过德济门进出泉州城。”唐宏杰介绍说,从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进行推测,在宋元时期,德济门既是进出泉州南城的重要通道,是全城的繁华要地,亦是番舶客航聚集之处、进出口货物集散之地。正如有文献记载此处是为“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正因如此,当时有大批来此贸易的阿拉伯、波斯商人定居于附近,由此才形成了著名的“番坊”。明清以后,“金青龙、银聚宝”“南门兜,挤烧包,挤不过路角头”等流传至今的闽南俗语,说的就是泉州城南一带“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的泉州港口,每逢涨海之声响起,伴随季风吹来,远道而来的“番船”便会随之涌入刺桐港,并陆续靠岸卸下货物,香料药材、金银珠宝、茶叶瓷器、布匹绸缎等便会经由德济门运进古城,一时间城内城外番商云集,好不热闹。由于在宋元时期,货物大量从德济门进入商业区。如此一来,满载异国珍宝的“番船”,通常是顺着潮水航行,一直到顺济桥下码头停泊,然后用小船把货物经由圆通港载到车桥头起卸、在今聚宝街一带就近交易。如今在聚宝街南端,仍存有一个名为“车桥头”的地方,其便是当时刺桐港与陆地连接的交通要道。而位于车桥头附近的“来远驿”,当时也成为明朝政府接待国外使臣的驿站,曾经造访刺桐城的外国官员、贡使不计其数,在进入德济门前,都会选择在这一驿站稍作休整。
“古城门下聚风华,万国商贾铸辉煌”。数百年的德济门,万国商贾络绎不绝,车马喧嚣,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与其相对的天妃宫也香火鼎盛。数百年过去,经由考古发掘出的德济门遗址,至今也仍与天后宫比邻相望,无声为世人诉说着那些往昔的繁景轶事。
心学战倭寇:李贽在德济门抗倭的故事。
李贽(1527年~1602年),汉族
(一说回族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心学家,主要成就反对八股文、倡导心学。
相传李贽自29岁离乡到河南辉县担任教谕后,仅在34岁为父亲丧事那一年返回家乡,“当时正赶上倭寇大举入侵泉州,到家后的他顾不上守孝,就投入抵抗倭寇的战斗中。其不仅立刻率领族中子弟,配合官兵,还登临德济门城头,冒着敌人的流箭飞石,昼夜守备,直到击退敌寇”。
寰宇拥和谐故事:考古人员在城基1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的一块石墓盖,它的一侧刻着基督教的十字架,一侧却刻着伊斯兰教的云月图案,十分罕见的组合图案,也成为多元文化在泉州融合的生动物证。既反映出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状况,也体现出泉州对世界各地不同信仰的接纳,以及对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