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天香:天香,词牌名,又名“天香慢”“伴云来”“楼下柳”。以贺铸《天香·烟络横林》为正体,双调九十六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八句六仄韵。天香,祭神、礼佛的香。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云:“元旦侵晨,禁中景阳钟罢,主上精虔炷天香,为苍生祈百谷于上穹。”唐沈俭期《乐城白鹤寺》诗:“潮声迎法鼓,雨气湿天香。”调名本意即咏祭祀上苍天神的香。
泉州天后宫:泉州天后宫,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南门天后路,始建于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海内外妈祖庙宇中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古建筑。
初建时以宋徽宗赐额“顺济”为庙名。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少监张谦出使渤泥,从泉州浯江启航,回国后奏请朝廷鼎力重修,并把“顺济庙”改为“天妃宫”。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施琅准备征台,奏报“神涌潮济师”、“有助顺功”,清朝廷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天妃宫”又改名为“天后宫”。天后宫建筑群保存有宋代构件和明清时期木构建筑。主体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寝殿、东西轩、四凉亭、两斋馆和梳妆楼等。作为妈祖信仰文化物质载体的泉州天后宫,对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1988年1月13日,泉州天后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7月25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决定,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与此同时,会议决议认为,此项目所包含的交通、生产和商贸等22个遗产点,共同促成泉州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为56项。
此外,本次泉州申遗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丝路:指海上丝绸之路。
三宝西洋七下,五洲新步:三宝指郑和。明1407年(明代永乐五年),郑和下西洋,获得天妃庇佑,奏请修缮天妃宫。
郑和下西洋,推动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成为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航行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早了114年。郑和下西洋时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顶峰,也是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
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郑和下西洋,向海外传播科学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礼仪、宗教艺术等中华文明,将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医学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捕鱼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作物栽培方法,推行货币、历法、度量衡等。同时,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也传入中国。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郑和下西洋,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乞龟:乞龟,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每年农历正月新年,泉澎两地天后宫制作“米龟”(2015年的制作“大米龟”重达5.288万斤)祈求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
元宵期间,民众将一袋袋大米堆成米龟,通过从头到尾摸遍米龟各个部位,祈求新的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
乞龟
“乞龟”习俗的摸龟有传统的顺序和口诀:“摸到头,起大楼;摸到嘴,大富贵;摸到尾,有头又有尾……”而且祈福活动结束后,这些米将会被分发给民众带回家分食,隐喻“呷(吃)平安”。
按习俗,元宵节当天,会首先举行米龟的点睛仪式,“乞龟”活动正式开始。点过眼的米龟,睁开熟睡的双眼,为摸龟者祈福。摸龟前,要先过平安桥,祈求一年平安如意。泉州天后宫每年都会在活动结束后,从大米龟中拿出1万斤左右的“平安米”分发给孤儿院、贫困户、孤寡老人等群体,既是对“乞龟”传统的坚持,也是用行动践行了妈祖的大爱精神。
今年春节期间,福建泉州天后宫开发的线上VR智慧导览与展示系统正式上线,民众不仅可以体验线上“乞龟”,还能“云游”天后宫全景、抽签祈福。截至2月23日,已有逾5万人次参与线上“乞龟”。
“乞龟”最早起源于泉州,200多年前传到澎湖,并在澎湖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2007年,在两岸人士共同努力下,泉州天后宫与澎湖天后宫携手合制“米龟”,为两岸民众祈福,并延续至今。
泉州天后宫文物保护管理处负责人黄泽阳告诉记者,由于疫情原因,2020年元宵期间,大米龟“点睛”祈福等仪式未能对外开放,但由两岸师傅携手制成的大米龟依然寓意着两岸民众祈福心愿,并被分装打包送给了抗疫一线的各界人士。
“那时起,我们开始考虑如何创新举办‘乞龟’活动。”黄泽阳介绍,这次线上“乞龟”是两岸民俗文化活动的一次全新尝试,利用科技手段,为两岸民众提供更好、更广泛的参与途径。
据介绍,民众通过“泉州天后宫”微信公众号进入线上VR智慧导览与展示系统,即可根据提示点击“云游”天后宫、摸米龟、祈福等各个模块。在“摸米龟”模块,点击米龟的头、嘴、脚、背、尾巴等不同部位,就能听见生动又寄托美好寓意的闽南童谣。
本次线上“乞龟”活动将持续至2月28日。此外,泉州天后宫还制作了一只1000斤重的迷你版“大米龟”,供市民游客观赏。黄泽阳表示,今后“乞龟”活动将线上、线下共同举办,让更多两岸民众参与其中。
法雨:佛教语。喻佛法。佛法普度众生,如雨之润泽万物,故称。《法华经·化城喻品》:“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法雨垂空,必致菩萨化身、罗汉混俗以降也。” 清 赵翼
《悯忠寺石坛》诗:“枯骸滋法雨,厉气散朝暾。”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四章:“ 北朝
法雨之普及,人民崇福之热烈,可於造像一事见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