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三)

(2020-10-01 09:22:36)
标签:

古诗词中的荷名句

江南女子

杂谈

分类: 古诗名句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译文】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出典】  晋或南朝  乐府古辞  《西洲曲》
     注:

        1、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2、注释:
      西洲:地名,未详所在。它是本篇中男女共同纪念的地方。
  下:落。落梅时节是本诗中男女共同纪念的时节。
  鸦雏色:形容头发乌黑发亮。鸦雏,小鸦。
  伯劳:鸣禽,仲夏始鸣。
  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莲子:谐音“怜子”,就是“爱你”的意思。
  莲心:和“怜心”双关,就是相爱之心。
  彻底红:就是红得通透底里。
  望飞鸿:有望书信的意思,古人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悠悠:渺远。天海辽廓无边,所以说它“悠悠”,天海的“悠悠”正如梦的“悠悠”。

      3、译文1: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译文2:
      我日夜思念心上人梅姑,而前往她所居之地西洲,接她一同寄居江北。她杏红单衫,乌黑秀发。西洲在哪里呢?(清晨)在桥头渡口,坐上一叶扁舟,到太阳快下山的时候,可以看到有伯劳鸟和乌桕树的地方。乌桕树下面便是梅姑的家门,突然门开,出来一个头戴翠钿的姑娘便是梅姑了。她四顾不见情郎(我)的到来,怅怅然登上小舟——去南塘采莲子去了。此时的南塘秋色怡人,莲花高过人头。只见她低头拨弄莲子,莲子跟水一样青翠欲滴惹人喜爱。摘下一个莲子,放入怀中, 直觉莲子与她的心一样火红炽热。想念情郎来接她啊,情郎迟迟不能来,那也该来封信啊,不由得仰起头看那飞满西洲的鸿雁。(摇船回家路过一座高楼),于是爬上高楼看江上是否有情郎的来船。楼虽然高,能望得远,却看不到情郎的踪迹,痴痴的守望,不觉太阳已经落山,栏杆头上的光晖已经退去。只见倒映在江面中的栏杆随着水流的波动而不住的弯曲晃动,还有她那扶在栏杆上洁白如玉的手,一副多么凄美的图画。我(已经醒来)卷起窗前的珠帘,抬头望天,夜色茫茫而不知其高,低头看江,只见墨绿般的江水兀自起伏波动。江水如梦一样悠悠逝去,想起梦境中你那愁态,看现实,割据纷争,料来相见无期,我何尝不是愁绪满怀呢。 唯有这徐徐的南风体谅我的心意,吹我入梦到西洲去见你啊。

       4、《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辞类”,认为是“古辞”。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却没有记载。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但此诗具体在何时产生,又出自何人之手,千百年来谁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扑朔迷离中一直难以形成定论。然从内容、修饰和风格看,它应当是经过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乐府民歌,十分精致流利,广为后人传诵。《西洲曲》艺术魅力自不容置疑。但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

      5、《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具体作者不详。《玉台新咏》中认为作者为江淹,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作“晋辞”,《古诗源》认为其作者是梁武帝萧衍。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全诗技法之“巧”,令人拍案叫绝。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写作时间和背景没有定论,一说是产生于梁代的民歌,收入当时乐府诗集,另一说是江淹所作,为徐陵《玉台新咏》所记载。还有一说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但此诗具体在何时产生,又出自何人之手,千百年来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扑朔迷离中一直难以形成定论。
      这首《西洲曲》,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类,认为是“古辞”。而《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不载。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这个问题,很难成定论。但从内容和风格看,它当是经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民歌,十分精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此诗以四句为一节,基本上也是四句一换韵,节与节之间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相勾联,读来音调和美,声情摇曳。主要写一个少女,刻划她思念情侣的炽热而微妙的心情。然而,它既不是以少女自述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也不作诗人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而是让这位少女的情侣用“忆”的方式来抒写,所以全诗都作男子诉说的口气。后来杜甫的《月夜》,写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妻子对月怀念自己,正是使用同样的手法。通过她的种种情况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位美丽轻灵、纯洁多情的少女形象。这是全诗在艺术构思上的总的设想;若不这样理解,那将是越理越乱,最终变成一团乱麻,使人读来神秘恍惚,造成似懂非懂的印象。
      《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也许正因如此,“有人说这诗是若干短章的拼合,内容未必是完整统一的”(余冠英《谈西洲曲》)。但是余先生又说:“这话我却不敢信,因为诗的起讫都提到‘西洲’,中间也一再提到‘西洲’,分明首尾可以贯串,全篇必然是一个整体,且必然道着一个与西洲有关的故事。”可以说,如果《西洲曲》不是一个整体,那么所谓“《西洲曲》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5]  ,便无从谈起。因此,求得《西洲曲》诗意的完整而畅达的解释,便直接关乎其文学史地位的评价。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对《西洲曲》这篇名作的“猜想”远未完成,而不仅仅是一个“诗无达诂”的问题。
       余冠英先生在《西洲曲》的注释中说: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开头说她忆起梅落西洲那可纪念的情景,便寄一枝梅花给在江北的所欢,来唤起他相同的记忆,以下便写她从春到秋,从早到晚的相思。诗中有许多辞句表明季节,如“折梅”表早春,“单衫”表春夏之交,“采红莲”应在六月,“南塘秋”该是早秋(因为还有“莲花过人头”),“弄莲子”已到八月,“鸿飞满西洲”便是深秋景象。 
       这一具有经典性的解释,至少意在解决这样三个问题:第一,这首诗是一个多情女子对自己情郎的思念之歌。游国恩先生曾以为《西洲曲》从开头到“海水摇空绿”句皆为男子口气,只有末四句为女子自道心事 ;叶玉华先生则认为全诗部是女子的口吻 [7]  。余冠英先生确定“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而以为“篇末四句当然是女子的口气,这四句以上却不妨都作为第三者的叙述” ,可以说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研究者已无疑义。第二,诗中女子居于江南,而其情郎住于江北,西洲则是二人共同纪念的地方。余先生说:“西洲固然不是诗中女子现在居住之地,也不是男子现在居住之地,它是另一个地方。……它何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江中的洲呢?”  第三,这首诗写的是“四季相思”。
       显然,上述三个问题正是理解《西洲曲》的关键。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已不成问题,研究者早已取得共识;那么,后两个问题虽很少有人再有疑问,但是,要想贯通全诗,其中仍有阻隔。首先,女子居于江南,其情郎居于江北,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西洲与江南、江北的关系是什么呢?一般据诗中“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认为西洲距女子居处不远,或谓即在江南,或谓距江南岸不远而两桨可渡。那么,其与江北便相距甚遥。但是,诗末却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两句千古传颂,正因其涉想新奇,情思无限;它寄托的显然是这位女子对情郎的思念之情,如果西洲离女子居处不远,“吹梦”又有何必要?其次,正如余冠英先生所说:“这首诗表面看来像是若干首绝句联接而成,其实是两句一截。” 所谓“两句一截”,正是从诗意着眼的;所谓“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正说明整首诗诗意的完整、统一而浑然一体。以“两句一截”的形式而写“四季相思”,不仅少见,而且很可能会破坏诗意的完整、统一。诗歌所写,乃一位女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尤其是她的一连串的动作;这一连串的动作怎么会分到四季写呢?比如,从开门盼郎至出门采莲.从采莲南塘至低首弄莲,这显然是这位女子的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怎么可以分散到几个月去写呢?现代影视艺术有所谓“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镜头的剪接、组合,可以有较长时间的跨越、衔接而产生连贯的效果。但省略的时间亦必须有结果体现出来,连贯只是效果的连贯,决不可一个连续的动作跨越很长时间。因此,如果说《西洲曲》写的是“四季相思”,即在现代艺术也是颇难理解的,更何况它是千余年前的作品呢?不过最后一句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也可以理解为本诗描写的是一个人的梦境,这样诗中四季更迭的纷乱意象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诗歌所涉地点不确或理解有误,便难以真正弄清其所涉时间。这两个问题的幽暗不明,便使得整首诗诗意难以连贯,许多解释也就龃龉难合。其实,诗歌的末四句为女子自道向无异议,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则明确地显示出西洲即是这位女子的情郎所居之地,它正在江北。只有如此理解,才能真正确切把握“南风吹梦”的诗意。范云《闺思》诗有“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皆从《西洲曲》化出;他们对“南风吹梦”诗意的理解,正说明西洲只能是情郎所居之地。温庭筠《西洲曲》谓“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武昌在长江南岸,既云“遥见”则西洲可能正在江北。而据“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之句,可知诗中女子距南塘之地不远。《新唐书·地理志》说:“钟陵,贞元中又更名,县南有东湖。元和三年,刺史韦丹开南塘斗门以节江水,开陂塘以溉田。”耿湋《春日洪州即事》亦云:“钟陵春日好,春水满南塘。”可见南塘在钟陵附近,即在今江西南昌附近。因此,诗中女子乃居于南昌附近,其与西洲相去远矣;所谓“南风”、“吹梦”,正以此也。借用余冠英先生的话说:“‘江北’可不见得近啊!要是近,就不会有这许多梦,许多愁,也就没有这首诗了。” [7]  所以西洲正在江北,《西洲曲》所谓“江北”亦正指西洲。
确定了诗歌所涉地点,则诗意的贯通便较为容易了。首二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并非写梅落西洲、女子折梅。“下”者,到也。温庭筠《西洲曲》谓:“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下”正是“到”的意思。南朝民歌《那呵滩》亦有:“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其意甚明。但“忆梅下西洲”也并非这位女子要到西洲去折梅花,而是说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的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个倒装句。“折梅”是过去所为,“忆梅“才是此时所思。只有如此理解,方与下文所写季节相合。如上所述,谓此诗为“四季相思”实难讲通,这不仅因为诗意难贯,而且通常所谓诗中表明季节的辞句,其实不然。如谓“单衫”句表春夏之交或春天,“单衫”岂止春天可穿?“杏子红(黄)”与“鸦雏色”相对而言,所指为“单衫”色彩,亦不表明季节。又如谓“日暮伯劳飞”表夏天,更属望文生解。《礼记·月令》诚有“仲夏鵙始鸣”之载,《国风·豳风·七月》亦有“七月鸣鵙”之句,“鵙”即为伯劳;但伯劳“始鸣”与“伯劳飞”井非一回事是显然可见的。因此,《西洲曲》所涉时节决不用“猜”,“采莲南塘秋”已作了明确说明;至于采莲时节又有“莲花过人头”亦并不奇怪,故亦不必再分初秋、中秋和深秋。所以,秋天便是《西洲曲》的季节背景。“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江淹《别赋》),正是在秋日怀人时节,这位女子想起自己曾寄梅花一事,从而有所盼望。先说“忆梅下西洲”,而后补充自己曾经“折梅寄江北”,正表明心情的迫切和思念之深重,极为切合此时女子的心态。实际上,忆及折梅、寄梅之事,只是一个“引子”,是绵绵之思的开始。
       诗篇在写了女子想到西洲以后,插叙了一下女子的打扮及其美丽的容貌,即“单衫杏子红(黄),双鬓鸦雏色”,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察入微的心理描绘或烘托。本来,“西洲在何处”的交代紧承“折梅寄江北”正合乎逻辑;然而女主人公既想起了情郎,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因而她多少抱有情郎可能归来的希望,下文所谓“开门郎不至”正说明了这一希望的存在。正因有这个希望,她才在想到了情郎之后,立即注意到自己的装束和姿容,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要是情郎已站在门外了呢?所以这两句正绝妙地刻画出女主入公此时的心理活动,而不只是对其装束的简单交代。“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既交代了西洲之位置,亦表现出此女子对其挂怀之情;之所以值得如此魂牵梦绕,正因其为情郎所在地。所谓“两桨桥头渡”,一般释为划两下桨就到了,所距很近。其实这是误解。南朝民歌的《西曲歌》中有《莫愁乐》二首,其一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所谓“两桨”,指的就是船的两个桨;在《西洲曲》中,借以指船。其意是说,要到西洲去,需要乘船过江,此亦正说明西洲在江北。以上六句所描绘的乃是一个静坐相思的女子的形象,而非正乘船到西洲采梅的女子形象。如此理解,则与下文正好贯通。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是对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古微书》说:“博劳好单栖。”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也是一种象征,显示了这位女子的孤独和凄清。“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则静坐相思的女子形象方直接呈现出来。如上所说,盼望郎归已在情理之中,而归来又并不是现实;“开门郎不至”就既写了现实的严酷,又暗含了女主人公的希望。静坐相思无望,便“出门采红莲”,以遣不尽的相思之情。然而,既然带着思念的心情“出门”,则相思之情注定非但难以去除,反而因采莲而加重。以下对采莲情节的细致描绘,正体现了这种情形。研究者早已指出,“莲”与“怜”谐音双关,则“青如水”的“莲子”正是女主人公纯洁爱情的象征,也就难怪其如此爱怜,以至于“置莲怀袖中”了;“莲心彻底红”,可以说是他们之间爱情的象征。在此情形之下,这位女子盼郎归的心情也就更加迫切,以至于“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了。诗歌对女主人公翘首以望飞鸿的描绘可谓生动传神,韵味悠长。“望飞鸿”既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然动作,又是一种有目的的盼望——盼郎不至而盼有信来,所谓“鸿雁传书”。然而信也没有。以下所谓“鸿飞满西洲”,并非女主人公看到了大雁飞满西洲,而是一种猜度之词。其意是说,时值秋日,“鸿飞应满西洲”,而人皆谓“鸿雁传书”,为何你竟无音信?正是带着这种疑惑的心情,这位女子“望郎上青楼”了。“青楼”,漆成青色的楼,在南朝所指不一。曹植《美女篇》云;“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则“青楼”指显贵家之闺阁。《南齐书·东昏侯纪》谓:“世祖兴光楼上施青漆,世谓之青楼。”则“青楼”指帝王所居。梁诗人刘邈《万山见采桑人诗》有:“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青楼”便指妓院了。“望郎上青楼”句显示了《西洲曲》带有文人诗的色彩。青楼虽高却仍然望不见,望不见又并不甘心,便有了“尽日栏杆头”的执着。所谓“尽日”,乃夸饰之词,是说凝望有时,而非终日伫立。较长时间的扶栏眺望,自然会注意到平常所不注意的事情;所谓“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正写出女主人公此时百无聊赖的心境,与上文“单衫”两句恰成鲜明的对照。“双鬓鸦雏色”还显示着自信和希望,而“垂手明如玉”则表现出愁怅和怨恨,因为此时是空有“垂手明如玉”,尽日望郎郎不归!这种心理活动的描绘是白描式的,甚至“不着一字”,然而又是细致入微的,可谓“尽得风流”,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风韵。“栏杆”二句写女主人公对近景的仔细而又是漫不经心的注意,“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二句则是对眼前远景的观察。余冠英先生说:“以上二句似倒装。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风吹帘动,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滉漾。一说内地人有呼江为海者,‘海水’即指江水。”(《汉魏六朝诗选》第三卷)鲁迅先生在小说《白光》中有这样的描绘:“空中青碧倒如一片海……”其境正似“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的“海水摇空绿”。不过.从下文“海水梦悠悠”句看,“海水”似有实指,而不仅仅是一个比喻。与其说“海水”即指江水,勿宁说它指的是湖水。这不仅因为内地许多湖即名为海,而且上文所引《新唐书·地理志》正指出南塘附近有一“东湖”。
       诗歌至此,女主人公盼君君不归,等书书不到,心情陷入无端的愁怅。“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她不仅自己愁思绵绵,而且也想到了情郎同样会愁绪满怀;他们的愁思像蓝天、湖水,无边无际,缠绵不绝。此时,便只有在梦中相见的希望了。“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是想像,更是希望;这一想像和希望既合情合理,是情之所至、不得不然,又新奇鲜美、生动感人。它是情之所至,那是因为女主人公自“日暮”盼郎,经历了南塘采莲、望郎登楼等一系列活动,至此天色已晚,她必须就寝休息了,盼望梦中相见是所剩惟一的希望;它涉想新奇,乃是因为她并非如一般所谓自己多么希望能梦见情郎,而是把自己的心事诉诸南风,请南风把自己的梦吹往西洲,带到情郎的身旁。这种含蓄、细腻、婉转的表情方式,集中而典型地体现出南方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综上可见,《西洲曲》乃心系西洲、怀念郎君之作。其所涉地点只有两处,一是郎君所在地西洲,一是女子所在地南塘附近;一在江北,一在江南,且相距甚遥。其中人物,出场的是女子,幕后的是情郎;全诗既可以看成以第三人称而写女子,亦可视为女子自道,或者其中既有女子自道,亦有以第三人称而作的叙述,但其中没有男子的声音或描写,则是显然的。本诗的时间,不是写四季,也不是写春夏秋三季或夏秋两季,而就是写秋天;而且其中所写,只是秋日某天下午至天黑这段时间里,女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有这些,实际上又可归结为一点,那就是这位女子的相思之情。《西洲曲》可谓中国诗歌史上的“言情之绝唱”。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
      [清]陈祚明:“言情之绝唱”(《采菽堂古诗选》)

     6、忆起你,心里便会有一些诗句涌出,“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你有着“荷叶罗裙一色栽,芙蓉向脸两边开”的袅袅婷婷,又有那“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婀娜娇羞,更有那“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空灵清高……但对你的这些想象终是囿于文字的想象,我自是不甘心的。于是总是想着选择一个安静的、在遥远的天边有着凤凰般晚霞的黄昏去靠近你,去阅读你婉转缠绵的心事。可是往往是一年的繁华节气已经全都数过,日子恍惚地走,心绪凌乱地飞,心愿却仍在等待中,最后便只无奈地枯死在等待中了。
       可那日,恍惚中,清寂的夜空里远远地飘来你轻声的低吟,你----一朵洁白的莲,守着清清淡淡的水云间,和着朦胧的月光在水上漂浮着,月光演映下的荷塘的柔波里,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着;你在水中轻轻地摇曳,似那依水而居的女子,菡萏深处,将女子的秘密爱情结成了沉沉的心事,在潋滟水光中,亭亭玉立,不胜娇憨的可人。于是醒来后决定,我不要再一次的错过,剩你“一支花影送黄昏”,漫漫遗恨“枯谢在轻薄的秋日好风景里”。
      去原来的地方看你,只是我却错了,那一潭死水已经变得粘稠,哪里还有你清水碧裙的影子?!是谁,在逼仄你?可是因你的清雅终是不屑与红尘喧嚣为伍?
       于是我开始寻你,意念之中你可能存在的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公园到山野,只是我没想到与你竟是在这样一个时间、一个不经意的、没有盛装的心情之下相见了。那日,只顾着匆匆行车,当你以满目招摇的绿,生生闯入我的眼帘时,我惊呆了,我的喜悦放肆的流溢,我跳下车,我跑近你,我双手痉挛着,不知道该抓些什么在手里。我想用一些曼妙婉约的词句赠你,但我脑子里却也只寻出一句话:终于知道什么叫亭亭玉立!其实,你本身就是一首词,那些平平仄仄自随着荷香袅袅升腾,在水波荡漾的涟漪中扩散,词染荷香荷染词韵,在缱绻中层层叠叠而来,在徜徉中分分散散而去。水里水外的故事,在时空的隧道里走走停停,散落在历史的烟痕水迹中,只等待一些寻荷人偶尔的一探手,就能拾起一袖的香魂。
      你真的是在我面前了-----仿如嵌在黄泥丘陵里的一块碧玉般。远离了繁华闹市,这旷野的山塘把你养得青葱水秀,我的到来没有惊扰了你一帘的幽梦吧?你似乎还均匀地抹了些烟色,是来自青瓦屋顶的炊烟、来自山间林隙的薄雾!渗到叶脉里,叶液里,透出玉一样的烟青色。你的脉络清楚而简单,从叶心匀称地散向叶沿,快到叶沿时才从主脉上分别散出几根纤巧的脉络,每张每张叶子都一样。没见过这样圆润清晰的叶子,没见过这样舒展大气的叶子!一枝瘦茎只撑开一张圆荷,真是不枉我对你的一番心思。你俏生生地立于水中央,绿痕涌动红裳翻浪。花开无声,可是我分明在清丽碧婉中聆听到天籁之音,凄婉、清丽的诗词自水中隐隐而来,氤氲而开,在红尘滚滚中兀自缭绕着,清了心,清了身,清了这俗世与尘埃。
       风把荷的香送到肺腑深处,居然有些温度,暖暖的荷香,恍惚地像一些人的味道:母亲的,恋人的,都是熟悉而吸引的。
      于是我这颗仿佛被沐浴过的心中有了一个小小的愿望:这一生,即是做不成一个如荷的女子,我也愿意静静伫立水的中央,等待有一天你的溯水而上,一起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8、“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进入盛夏,莲乡便开始了繁忙而令人兴奋的采莲了。每日清晨,便有农人肩挑谷箩,迈步田间,怀着喜悦的心情,摘下一个个沉甸甸的成熟的莲蓬,那份心情,是难以言表的。
  别看采莲在文人笔下那么诗意化,那么浪漫,可生活中的采莲确确实实是艰苦的。荷梗上长满小刺,密密麻麻,当你拔开一片荷叶,在叶与叶间寻找那成熟得泛出褐色莲子的莲蓬时,稍不留心,手上脚上,凡是暴露在外的肉体便被划拉开一道小口子,有一种麻辣辣的痛感。如要采收回去赶莲子新鲜易于加工,便往往是乘着晨露去采莲的。这样一来,穿起厚重的雨衣便碍手碍脚,容易落下莲蓬未及时采收,莲乡人则干脆穿一身厚布衣裤进入莲田。可想而知,露珠儿被碰落下来,淋了一身湿透,冷飕飕的。出得莲田,浑身上下无一处干燥,头上脸上也满是老熟脱落的莲须(荷花的花蕊),那份不舒服,只有当你挑着沉重的一担莲蓬回到家里,换洗完毕后,才被丰收的愉悦所替代。
  莲子采收回来后,不论男女老少,便团团围在阴凉的天井中或厅堂里做(加工)莲子。
  加式方法很原始,工序也多。首先得把镶嵌在莲蓬里的莲子一颗一颗剥出来,用器皿盛着。再用一把特制的莲刀把莲子那深竭色的外壳割开去掉,果实白里隐隐透着些许红色,肉瓢上有一层薄薄的保护膜,莲乡人称之为“莲衣”。用手指头把莲衣轻轻擦掉,双瓣的莲肉中间则有一根嫩黄色莲芯,味极苦,极为清热泻火,中药店里常常会用到它。用一根小铁丝把莲子芯通出来,然后用炭火烘烤至干燥得捧在手里“哗哗”直响时,闻名遐迩的通芯白莲便加工好了,那股清香味直钻入你的鼻孔。
  假如你有幸来到莲乡人的家中作客,款待你的,几乎都有那清香扑鼻,滋阴补气的莲子煲冬菇,排骨莲子羹,糖水莲子肉等精美诱人的地方佳肴,等你品尝够后,临行前,还会赠上几斤白莲,捎上莲乡人特有的淳扑和热情。
  通芯白莲全身皆是宝。如今,莲乡人已经利用白莲的美食价值,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开发了许多新型食品和保健饮料,远销国内外。莲乡的名字,也不再“养在深闺无人识”。

      9、流连于过往的岁月中,时常想起: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是寂寞留在了心底,还是心底留住了它?  ——题记
       长夜,孤灯!不知道什么时候,怎么开始,变得很寂寞。由寂寞开始慢慢上寻,想要找到根源。
     柳絮分飞,灼路人脸;落花飘飘,牵动人心,也许,柳絮、落花过后就只有孤枝,可那总有残叶;也许残叶会落,可它总有等待,和期盼。是那浅浅的唇印封存了,还是那温柔的拥抱禁固了,闭上眼,想要寻回那快要失去的甜蜜!
      可是浮现在脑海的,是广场飘浮的烟圈,还有那落失的眼神……月亮会懂,不!月亮不懂!那没有希望的心,没有希望的人。曾经狂歌、飞奔、堕落;曾经对饮、携手、回眸;对影三人时,开始寂寞。回首柳絮,突然逃离。柳已成林,枝很长,依然很努力!想要在烟圈中寻求,但又徒然落下,是那离去时的朦胧、恍惚……
      失去了许久,心依然淌血一样的麻木。无数次在沉沦,心痛得已经不知道是在为失去,还是为了可以庆幸的失去。在烟花摧灿的星空中,在欢声笑语的嘻戏时,甚至有了一点点骄傲的时候,都会突然寂寞。无论什么都变得那么的遥远…
       无数次,在无助的寻找,通往失去的原点,或者是可以放纵的星光!连寻找都已经麻木时,真的好累。突然发现连休息都是那么的颓废,浅浅的微笑、妩媚的裙袂、飘扬的流海……炎炎夏日,也许可以成林,也许配上天籁随风而舞,是无缘美丽、害怕熟悉还是怕失去?疲惫的身躯在疯狂的逃离……
      浑身荆棘,在黑暗中舔噬着伤口,寂寞的时候心却特别的安定,尽管会因仅存的温暖泪流满面…泪水中,那逝去已久的红莲,那轻纱,甚至那低头的妩媚。拼命想要抓住些什么!遛走的是流年-七月炎炎的夏天,留下的还是那丝挥不去的无奈。一直以来,没有未来的等待,丢不下回忆,丢不下期待,放不下、打不开。寂寞,是一种习惯。也许应该学会寂寞,也许那“采莲南塘秋”的回忆该放下或者珍藏!故事还在继续,寂寞还是寂寞,也许那过往的温柔会带我去那流倘岁月,百花齐放的年华……

     9、在江南女子的衣袂纷飞中,你临风飘举,像笼着轻纱的梦。
      扎根在淤泥里,却开出世界上最纯洁的花,你盛开的莫非就是红颜薄命的悲剧!
      这世上有名无实的多了,而你,却与华而不实绝缘,尽管姹紫嫣红开遍,只付与污泥浊水。但你却仍然坚持自己的本性,寒冷的寂寞的绽放自己的美丽!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我想“清如水”的恐怕不止是莲子吧!即便是“夕阳红”了,你却仍然可以“留得枯荷听雨声”,以自己的伤心来成就一段古典的美丽!
     如果,如果让我为你写一篇墓志铭,我会毫不犹豫的写下“藕断丝连”!
     当四季从我们的心间慢慢流过,青春就会从我们的黑发上消逝,生命真的不能承受之轻啊!
     那么,我们又何妨在生活中制造快乐,从四季中咀嚼真意呢!

      10、虽然婉约不是女人的专利,可是,无论如何,女人的婉约,总是让我们这些男人少了些许的豪放,平添不少柔情。特别是印象中的江南女子,不论是否撑着油纸伞,都迷离彷徨,彷徨惆怅。当我们抛却人生的一切杂念,溯流而上,追寻她的方向,她却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远远的在水一方。于是,男人们不断的奋斗、奋斗,在成全了爱情的同时,也可能造就了男人自身的坚强。
       还有秋水伊人,让我们遥想起江南的采莲女子,“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纤纤素手,采摘的原来是不老的神话,衣袂纷飞,像翻卷不息的云。“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抛却的是莲子(怜子),却也是一段风华正茂的情感,女人的情感疯长、野长,女人的眼睛就贼亮、贼亮,像秋水,像寒星,像宝珠,暧昧的就像初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江南女子真的柔软的就像一江春水。
       再有江南女子的笑,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鲜媚照人,把浅浅的相思,写在脸上,把款款的浓情,装在小小的心底,然后,像一棵开花的树,默默的等待,等待归人,等待一支带着露水的玫瑰。她可以不揭春帷,不上高楼,不施粉黛,今生今世,容颜只为那一个不归的人而容。就这样,走过了春,走过了冬,走过了深情如水的期待,然后老去,流下一颗大大的琥珀一样的泪珠。江南的女子啊,总也不愿借着别人的肩膀,为自己的委屈,唱一曲挽歌。

      11、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
  曾向往过这样的场景吧: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
  沿着铺满青石有点参差不齐的小路,撑把淡绿色的油纸伞吧,简简单单的一袭轻衣,笑语盈盈地走去。在下一个拐口,你在等着。在这微风细雨的春,清晨雨后,你在那个老路口,等着。你会读本浅浅墨香的书吧,或者只是在静静地听着歌。然后,我忍不住的笑语盈盈把你唤起,你就跑过来一把拉住我,然后去那里,寻桃问柳。你说,如果你是个男孩儿又会怎样呢?我呵呵的笑了,如果我是个男孩儿还会有你么。
  美美的风和日丽呵,小风筝飞着飞着蝉就鸣了。你说,我们去摘莲吧。
  好的。
  趁着那和蔼可亲的大伯午休打盹时候,偷偷地把浆摇船,走咯……那时的你,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我抿着嘴偷偷地笑了,那日午后的阳光呵……
  那日午后的阳光,足以温暖秋冬。

      12、有谁知我如莲的心事?风起时,荷清清,叶田田。水光潋滟处,花香依旧。千年的期盼,千年的守候,千年的归依。你吹着唐时风,沐着宋时雨,走过江南的烟雨桥,青素衣,粉扮妆,淡淡地,雅雅地开着,于一池清凉的水塘,绿幽幽,意幽幽,清凉无所欲,朵朵醉荷塘。风卷青荷,荷卷谁心?
    月色轻柔透窗纱,轻移莲步倚长廊。举杯问月月无语,低头默默饮清辉。遥望天上月,思量自无穷。总是在这月光如流水般的月夜里,心事折折又叠叠,有谁,知我如莲的心事?清荷照水影,冰心在玉壶。云羡荷清香,荷慕云飞逸!世间又有多少事如了你我或他的意?擦肩而过的情缘,总在流年里浮萍一样无根无依!而珍惜现有的,就是对自己对岁月最好的告慰。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旧事苍翠,染绿了心事。静心体味,那过去如莲时光的美好。花季青春,花样年华,在如流的岁月长河中,两岸花香,弥漫心间。诗意的日子,如梦的年华,醉了那不散场的青春。思往事,忆无穷。你的美丽你的好,你的浅笑你的愁,都在这季如花绽放,在这个初夏随清风飘散漫延。
       荷花香里云水凉,几缕轻愁随风去。流年散尽烟花梦,记取花开惜花香。莲心荷意沁芳怀,云水相依禅心傍。读清香如莲的文字,品如莲般女子的心怀。因为懂得,所以珍惜,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红尘俗世,遇与不遇,见与不见,念与不念,悲悲喜喜,离离散散,相守相离,尘缘终定。身在红尘,心念菩提。结段尘缘,心悟佛语。无需刻意,只愿清守,那一株梦中的白莲。只须在清清的小池边,静静地观赏,那一朵朵莲荷凌波微漾的清影,如梦中的那朵白莲,恬静,美好,清婉。红尘有爱,用心作伴。红尘有情,以心为笺。书写粉红的心事,邀明月清风伴,任风任雨,岁月静美,心晴雨亦晴。一纸墨花,清浅凝碧,清池出水一茎香。如此温润清香,水滴荷塘般宁静欢畅。
     帘卷西风,浅秋轻吟。红枫丹心,黄花飘香。金秋如画,墨花如诗。新月如眉,忆念如钩。千里婵娟,共赏秋韵。走进秋天,走进了秋情絮语里,枫红满山焰,野菊飘清香。山风吹来声瑟瑟,像是为季节讴歌。在山明水净中,收获的是简单,是喜悦,是秋天的情怀,也是春天的希望。秋的山峦就像是秋天的一幅美妙的山水画,涓涓细流,林间轻淌。层林尽染,云淡风清。秋色怡人,满目金黄。
   清清小溪水,林间欢畅轻流,洗涤尘世烦嚣。伤我心者,昨日之日多烦忧,弃我去者,大江东去不可留!有些事该停下来的时候,就得停,而且要正视现实,抛开过往,勇敢地走下去,生活如涛涛江水,还得向前,向前......有句话说得好,有情不必终老,暗香浮动恰好。愿此生,忘却一切前尘烦恼事,只记取,相遇时美丽的微笑。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古诗词中的荷名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西汉 无名氏  《江南可采莲》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乐府古辞  《西洲曲》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二)   乐府古辞  《西洲曲》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唐朝  皇甫嵩  《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二)     唐朝  皇甫嵩  《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二)  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三)   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  《望海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欧阳修  《临江仙》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贺铸《踏莎行》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贺铸《踏莎行》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贺铸《踏莎行》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郦一两声,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    《苏幕遮》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二)   周邦彦    《苏幕遮·燎沈香》

   叶上初阳干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  周邦彦    《苏幕遮·燎沈香》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爱莲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    张元干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二)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杨万里  《昭君怨·咏荷上雨》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姜夔  《念奴娇·闹红一舸》

       

【五绝】《夏夜即景》庄灿煌       【七绝】《咏莲》(二)庄灿煌

  【七绝】《咏莲》 庄灿煌         【七绝】《绿洲公园观荷》  庄灿煌

  【七绝】次韵吴松茂会长《秋荷》庄灿煌    【七绝】《步韵吴松茂会长<东湖赏荷>》庄灿煌

 

  【七绝】《步韵吴松茂会长<东湖赏荷>》庄灿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