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译文】 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下,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
【出典】 南宋 张炎
《清平乐·候蛩凄断》
注:
1、 《清平乐》
张炎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2、注释:
清平乐: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清平乐令》、《忆萝花》、《醉东风》等。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又一体,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
蛩(qióng):蟋蟀。
练:素白未染之熟绢。
芦花: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
愁损:愁杀。
兰成:北周庾信的小字。
关情:动心,牵动情怀。
3、译文1:
蟋蟀哀鸣欲断魂,秋风萧瑟秋江岸,人与秋虫共鸣。冷月落沙洲,澄江如彩绢,千里芦花望断,不见归雁行踪。
默默愁煞庾信,可怜夜夜脉脉含离情。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下,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
译文2:
蟋蟀的啼鸣声凄切欲绝,西风正紧的江岸上有人说话。月儿向平坦的沙岸落去,江水似绸缎,望尽芦花丛,不见一只大雁。
暗暗愁煞庾信,可怜我每一夜都在思念故乡。只有一枝梧桐叶,却不知响起多少秋声。
4、张炎(1248-1319)宋末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他是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父张枢,精音律,与周密为结社词友。张炎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曾从事词学研究,著有《词源》,有《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还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值得注意的是,他是宋词的最后一位重要作者,一般选宋词的书,选到最后,就得选张炎,讲到最后,也得讲张炎。可以说,在宋词这支柔丽的长曲中,张炎的词,是最后的一个音节,是最后的一声歌唱。由于他的词寄托了乡国衰亡之痛,备极苍凉,所以也可以说,他的声音,也就是南宋末期的时代之声。
其一生怀抱空狂,又恃才傲物,几乎日日花前为醉,号呼挥写,以至于郑思肖评价他说:“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秀山水,犹生清响。”
张炎精通音律,审音拈韵,细致入微,遣词造句,流丽清畅,时有精警之处。其为词主张"清空"、"骚雅",倾慕周邦彦、姜夔而贬抑吴文英。多写个人哀怨并长于咏物,常以清空之笔,写沦落之悲,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文学史上,与姜夔并称“姜张”,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但由于他过分追求局部的诗情画意,在整体构思上不免失之空疏,故境界开阔而又立意甚高者并不多见。
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词论家,他写的《词源》,在词的形式研上,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启迪。在论述乐律部分,书中保存了有关乐词的丰富资料,是一部有权威性的理论专著。他的创作主张,强调艺术感受、艺术想象与艺术形式,有许多经验之谈,至今尚可参考,但其观点带有门户之见,难免有偏颇之处。此书分为制曲、句法、字面、虚、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令曲、杂论等十三分。其论词的最高标准是“意趣高远”,“雅正”,“清空”。
5、《清平乐·候蛩凄断》是宋末元初词人张炎创作的一首词。词上片写秋意,候蛩的哀鸣,西风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净,无雁的芦花,一幅萧杀的“秋晓图”。
下片写情,道出无限“秋愁”,最后一句极具概括性和艺术性,成为盖世佳句。
词选景巧妙,言情深远,笔调精练、含蓄,风韵幽雅独特,意境清空淡远,情感真切感人。
据《珊瑚网》卷八记载:陆行直《清平乐·重题碧梧苍石图》序中有“候虫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流水漫,惊见芦花来雁。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因为卿卿。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一词。词中所言“卿卿”为当时陆之歌伎,才色皆称。此词定稿后关键字句有较大改动。大概是在作者收入词集时,有意为之。原词无非是写一点“花情柳思”,表达出一种风流艳情,而定稿则将艳情转向“愁情”--为国破为家亡而发的感慨致深的悲愁。
上片“候蛩”四句写出秋意:候蛩(即蟋蟀)的哀鸣,西风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净,无雁的芦花,一幅萧杀的“秋晓图”。以中,人们不难触发出一股悲愤忧愁的“共鸣”来。作者选景立意颇深:写秋寒,不言西风呼啸,而言候蛩凄断;写秋感,不半个愁字,而言芦花盼雁。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现作者深厚的功力。
下片“暗教”四句,道出无限“秋愁”:“兰成”,南朝梁时诗人廋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梧叶”,梧桐之叶,其最易引发秋感。白居易《长恨歌》中有“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把“秋雨梧桐”作为人世中最易引起愁情悲感的事来写。而晚唐词人“温庭筠”又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更为梧叶增添丰厚的感情积淀。而作者言梧叶而写“一枝”,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现出孤苦潦落,刻划人物情景入木三分。下片短短几句,却把上片所写之景统统升华、提炼成了情语,借廋信之事道出人间道不尽的悲欢离合,借梧叶之孤义表达人世的苍沧。而最后一句“梧叶秋声”又极具概括性和艺术性,又成为盖世佳句。
此词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从选景的巧妙,从言情的深远,都极具特色。其笔调精练,含蓄;其风韵幽雅独特;其意境清空淡远;其情感真切感人。正是由于这样的造诣,张炎的“秋词”可以与宋玉的《九辩》、欧阳修的《秋声赋》并列。
6、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宋-张炎的诗告诉我们:萧瑟秋风,不要因为只看见一枝梧桐之叶,但是你就可以知道他带来多少秋的信息?秋如此,人生也是如此,一个工作去向的选择,体现人生志向的选择,一滴水,反射太阳的光辉,一种选择,体现人生的志向。那就是志如帆,行如舟。
7、昨夜冲的凉水澡已觉发冷,今早起来更觉凉意不断,往窗外看了看,整齐的屋瓦楼顶已是铺满了一层轻轻的尘,显得有些灰白。
秋天便来在这些细微的事情里,不像夏天那样火辣辣地大声大喊。秋天意味着花败,我急匆匆地快步走向楼台,我担心被秋天折落了的不仅仅是那株栀子花。
刚走到楼台便有一阵淡淡的素白色的芬芳,那是茉莉花在这年里最后一次的开放;原先挂满着开欲然的榴花的石榴树只剩下疲倦的绿叶片;忍冬花也在积极筹备着,嫩绿的叶片接二连三地变浅绿,然后是深绿,好让冷气不冻着自己。秋天的了,真的是秋天了,我抬头望着天,忽然想起那句诗:晴空一鹤排云上。
回到房间的时候,不经意地翻看着汪国真的诗集,有心无心地读着这么些诗句:年轻真好,真好年轻;那凋零的是花朵,不是整个春天;我不在乎地老天荒,只愿能够如愿以偿……
我喜欢诗人那个年代,是梦,是理想焕发着生机和活力的年代。当代的我很不争气,渐渐地忘记了梦,放弃了理想,即将成为当代的一员。
曾经在半夜里因一个梦惊醒:我成为了我想做的人,我成为了一名自由撰稿人。后来不知为什么,梦醒了。悄然如花落,惊心如雷鸣。
走过纯真年代的人,在秋天里不仅感受到凄凄惨惨戚戚,还有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的壮怀,这是更重要的。
那就在秋天里回忆纯真吧,那些“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的愁秋怨秋的伤怀……
8、看着窗外深黛色的树瑟瑟地摇曳着,看着深灰的土地上不再有阳光的艳影,看着女孩们拉紧了衣链在风中飘扬着长发,我也换上毛衣,蓦然发现原来秋已款款而至。
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也确是。一个人漫步于小道上,少了炙热阳光的陪伴,不觉得风儿从指尖滑过,感到丝丝寒气袭向全身。风儿跃到桂树上,挑落了粒粒桂花,遗落了满地金黄,馨香在头顶缭绕。我不禁想起刘禹锡的“穷巷秋风起,先摧兰蕙芳”。纤纤蕙芽是柔软的,怎受得住秋风的摧残?但秋日并不都是寂寥的,不是还有“我言秋日胜春朝”吗?有诗为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漫山枫叶红似火,映红了半边天,也映红了诗人的眼,秋的火热使诗人忍不住驻足观赏。
在秋的影片里,风和叶总是主角,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绝美的剪辑。“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将我带到一个至善至美的境界。秋风拂动,落叶飞扬,引得我心驰神往。看到落叶,人们总会联想到伤感、悲凉等词语。其实不然,李白《日出入行》中不是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吗?落叶本身不具备令人愁的能力,是人们看到它凋零,赋予它感性。倘使落叶在秋天不落,依旧高挂枝梢,生机盎然,那还算是秋的本色吗?难道你就不觉得少了点什么韵味吗?风更是秋的主旋律,“秋风想见西湖上,化出白莲千叶花”,白莲在风中随波而漾,宛若白衣素女,亭亭玉立,那一种站在秋的容颜里守望的姿态多么地让人思绪翩翩呀。
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以菊为伴,对山当歌,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的生活,远山近菊,淡淡的画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纯与闲清雅趣;杜甫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深厚的画面,不单单是寂寞,那种广博的胸襟所呈现的悲壮更是在人们心中千百次地萦回。“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郑板桥以竹为竿,垂钩秋风江上,天高气爽的意境渲染着他的惬意和超俗品性。
秋款款而来,又悄然而去。在“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的沉吟中,我拾起一片落叶,放在掌心,仿佛托起整个季节的容颜。看着它清晰的纹理,我知道,那就是我要寻找的秋天。
9、几场秋霜过去,那挂在银灰杨上渐红的叶子,在风中向来往的过客炫耀着它的亮彩,树的颜色顿时变得五彩缤纷起来……“山明水净夜色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正是这里的写照……
远处山上,绚烂多姿,仿佛所亮丽的颜色都特别衷情于这个秋季……“白沙湖”中,看一片又一片的落叶,用心体味着“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的意境……
回想着人生历程的点点滴滴,慨叹同时,就增添了许多“对潇潇暮雨洒天”的心境,多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那一抹惆怅,少了一些人世间感伤的味道……
游人们面对雁字横天,断鸿声切,总不免有些凄楚之情,落寞之感……而更多的时候,是向往能如李白一样有“万里长风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洒脱……
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也足以令人心情为之振奋、旷达,抛却许多红尘烦恼……
走进秋天的“白沙湖”,喜欢看着落叶飘然而下,欣赏它那份从容、那份优美……这时自然就能感受到“碧云天,黄叶地……”的高远寥廓……
此时的湖边,红黄叶满径,常常会看到摄影爱好者们三三两两的一边看夕阳落日一边轻轻低声细语,那真是一幅淡定从容详和温馨的画面……这样的画面中,总让人感受到秋的成熟,秋的韵致,乃至生命的韵致……
10、 你没来,为什么?看远山泣饮夕阳的过程,我逐筛落如雪的回忆。难道这就是命运?当初无法诠释你眉间那份深意,却会在久别后一个落雨的日子里瞬间想起,恍有所悟,然后,再也走不出那长长的愁绪。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想你的夜晚,心儿已碎成雪花。随你一起,飘向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想你的夜晚,秋风再起,摇摇欲坠的落叶,再也找不到往日温暖的大地;想你的夜晚,星光亦黯然失色,心中的黎明,早已被漆黑的长夜吞没。
穿过若有若无的夜色,让一种辽阔任意地铺展。秋那样裸露于我的视线,仿佛中国画简单地勾勒,显得那样苍茫和古老。只是那一抹红叶清逸的淡雅姿态,清而不浊,绚而不俗。沙沙的碎语声吵醒了沉睡的枯叶,它就这么飘飘然从空中落下,划开一个个弯弯的弧度,点缀在平静的水面,牵扯出一圈圈的圆晕,那抹宁静而安详的浮影,猛地破碎了,从圆心缓缓铺散开。
莫名其妙的,一些东西便从心底滋长,漫延了整个心房。“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月圆,最是惹人相思时。伸手捧起一抹月光,淡淡的尝起来还有一丝清甜从唇边化开。不觉间开始觉得想一些东西,想了很久,终于发觉那是思念的味道,有着温暖洋溢着幸福,开始有薄薄的雾气从眼底漫延,世界变得模糊,模糊得只剩下一片淡淡的相思与浮伤。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秋夜无意倾听了一段覆水难收的心语。“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在夜的深处,谁又听到了风的悲戚。黑夜的游走掩藏着多少心碎和迷幻。大雁真的南飞了吗?是谁,用一群雁鸣吹瘦了这一夜西风?一个人消磨了一夜的时光,月已然印在眉间心上。“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曲叠的文字,一窗胭脂色,谁解个中滋味?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秋夜云卷云舒,一抹秋情中,酝酿了一泓温软的缱绻。字里的行间思恋浸透。这些文字于暗夜里悄悄爬行,借着我的指尖,神奇的敲打出来,让那些逝去的片段如暮,冲击着那时断时续的脑海,让一种情绪溢满凄楚的思绪。此番暧昧煽动了谁的情致?这番投入感动了谁的芳心?
我早已不知所云了,将所有的心事,潜藏在夜色里。将最精致的恋语,写在馨笺中为你折叠好,铺满一路的芬芳等你来摘。在逝去的秋风中饮尽风花雪月,饮尽沉淀在恒古的千秋。
相思宛若残落的凋红,凝结在眉心之尖泌泌微香。是谁说那卷卷缠缠的情阙,都是无病呻吟的章篇。痴痴回眸那逝去的呢喃,还在你的思绪中翩跹么?
那抹甜蜜的笑靥,还在你的记忆中飘渺么?红颜逝去,泪光万千该向哪儿倾诉?我与你隔岸凝望,在夜色的阑珊处,忘然止步,伸出手竟无从触及。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秋夜无眠,静对一窗星,一钩月,一色流离。想起去年秋天的那个晚上,月亮在淡云里散发着混浊的光,我们走穿行在婆娑的树影里,我鼓了鼓勇气,让我胆怯得用只能容你一个人听见的声音吟诵了自己心中的一首小诗,你有些惊奇地一下感动了,轻轻托起我的手臂挽在你的腰际,我们相拥慢走在旷无人迹的树林里,畅谈诗情,畅想人生,我们陶醉了,陶醉在诗情画意的恋曲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随风的黄叶袅袅娜娜的降落,漫漫长夜,我无法停止对你的思念,是你让我相思成灾。让人依然停泊在曾经离别的时刻里。秋夜飘香,只一个眼神,一个瞬间,一种声音,便可揽尽人生风情。
今晚,我想象你挂在唇边的浅浅的笑容,不敢想象的是你心灵深处的隐痛,那感觉,还伸手可触吗?情缘难求,而我的痛苦在于,不知道什么是爱时,总虚荣地希望得到你很浪漫的爱;知道什么是爱时,你已从我的身边悄然走过。
只是,你不再来。而无论时光怎样一季一季地在寂寞中老去,无论想你的思绪怎样一线一线地在心底缠绕成结,我都不会,昂然叩响你的门扉。我怕,你早已心如止如水,而我不过是水中那一朵翻飞的浪花。
只有等待,甘愿等待。此生信缘,只愿能在刚好的时刻里与你重有一个刚好相遇,固执的我始终深信,若我还是你千山万水无以释怀的轻愁,那么,你必归来,与我同在。
千年一回的等待,一层一层铺开。风吹万物,叶落草低。但,你一直未在我的想象之中走来,当再次听到你远走的消息,大喜于我已成大悲。悲喜之间,我渴望知道,远走的你,是否有一天想过,我曾于落叶缤纷之初,等你?
没有答案,我的心在秋水盈盈中,悠然沉落。每一滴热泪都在微笑,往事渐成摇曳的芳草。
11、岁月如梭,光阴似水,季节的车轮追赶着岁月,一刻不停的旋转。碾过了春,碾碎了夏,碾深了秋。流走青春,冰冷了季节,苍老了容颜。回眸,身后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镌刻下岁月红尘,纷繁和艰辛。
天凉好个秋。古往今来,秋一直是文人骚客泼墨挥毫讴歌的主题。“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读来让人心旷神怡。
秋雨萧萧,秋叶翩翩,秋阳暖暖,秋月琅琅,秋风瑟瑟,秋思淡淡,秋梦浅浅,秋愁点点。
这个秋,近乎唐突。抑或是性情大变。硬生生把人们从炎炎夏日拖入秋的怀抱。来就来吧,你还这么理直气壮,势不可挡。
不知季节左右了心情,还是心情影响了季节。总而言之,这一秋,我的心情就如入秋以来的天空,阴霾笼罩,淫雨霏霏。甚至,连同枕边的文字,一并被秋雨沾染,泛黄。愈发与我生分了。那一抹氤氲心底的秋愁,终是,无法化开的浓稠。
随着年岁叠加,越来越喜欢感伤。人生不过瞬间。瞬间老去的岁月,瞬间沧桑的容颜,瞬间的邂逅和转身。不敢回首,也不愿回想,不想弯腰,去捡起那些遗落在时光田野的细碎。那些湮没在岁月长河的印记,早已脱胎换骨,历练成童话,零落为文字故事,生出斑驳苔藓。曾经的伤痛,曾经的欢笑,曾经的过往,渐渐从记忆里消褪,渐远……
习惯了一个人安守着一段清浅恬美时光,依窗揽月,抚叶闻香,静夜听雨。岁月无情,光阴就是一把剔骨的利刃,层层剥掉我们的血肉,经络,最终,只剩下一副皱褶干枯的皮囊,紧贴于骷髅般的骨架,鬼影幽悠。不知道从哪天起,不再喜欢对镜梳妆,害怕,看到偶增的白发,顾影自怜,徒添悲伤。
这个秋,雨水似乎忘记了疲倦,异常兴奋。一场雨脚连着一场雨首,迤逦而绵长。深灰色的云,如游逛在辽阔大草原的羊群,一波波,一团团,轮番上阵。绵绵秋雨,势有统领这一季秋的勃勃野心。其实,潜意识里,我是喜欢雨的。
秋夜听雨,更催生了些许趣味。
“四檐密密又疏疏,声到蒲团醉梦苏。恰似秋眠天竺寺,东轩窗外听跳珠。”记得初读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夜坐听雨》,就深深地喜欢上这曼妙而灵动的文字。静夜独坐,忽有滴答雨声入耳。攸忽,密密又疏疏,淅淅复沥沥,犹如一粒粒跳珠,叩敲浩淼夜空。此一时,你会忍耐不住激荡的心,伴着雨的旋律,轻舞一曲优美的雨中情。
秋夜听雨,听得是一份心情。
隔着玻璃,听雨滴落在铁片搭成雨棚上,发出有节奏噼啪声,铿锵有韵。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又似好舞者,踏着音乐的旋律,叩击着一个个曼妙灵动的音符。在这样的雨夜,在这静美秋夜,那沉睡于灵魂荒滩的万千思绪,一并葱绿伸延,直至触角到时光深处的藤。
秋夜听雨,听得是一种孤寂。静坐窗前,听雨打芭蕉声声泣,流淌万点愁思。秋夜听雨,听得是一种心境。
雨珠粒粒坠落尘土,绽放朵朵晶莹小花,如雨之精灵,似雨之梦寐,清纯而浩荡。有雨的秋夜,抑或手捧一书,
雨声,秋声,翻书声,又该是怎样一种静水流深的愉悦。
终是深秋,墙角那只从入夏一直唱至秋深的蟋蟀,不知道何时已收了道具,敛了歌喉。耳边,只有雨声,然然。
清晨,挑开紫底碎花窗帘,微风扑面,雨后初晴,阳光如刚出浴的仙子,明媚,艳美。目之所及,阳台上那二株葱绿茂密吊兰和绿萝叶上,颗颗露珠含笑。阳光里,愈发清澈,剔透,熠熠生辉。
似水流年,拥一份平淡和简单,做自己喜欢的事,看书,写字,侍花,弄草,抑或背起行囊,开始一个人旅行,把一颗承载繁芜的心,交给清风明月,把尘世烦恼琐碎,卸于青山绿水。携一颗素简的心,揽一朵时光惬意,吟一曲水流觞。
日子如诗。在如诗的日子,与光阴对视,与心灵许悦,与旧时光共舞。人生如水,持一平淡,似水清明;生命匆忙,斟半盏清露,盈一世纯真;时光如歌,揽一袖清风,素行,安然。
人生就是一段经历,叠加一出过往,一次相遇链接一场离别。滚滚红尘,我只是过客匆匆,再美的风景,只能是过眼云烟,再灿烂的花开,也是他人花园的景致,再摄人魂魄的惊艳,终消失在转弯处。有谁能把无限风光永镶眸中?有谁能时光流走的故事,重来?
我在光阴深处,打坐,悟禅,念几番尘世炎凉。我在秋水河边,捻一叶岁月沉香,写一季静美时光。(阿月)
12、无论如何,树叶落下,总是一种与母体的辞别,总是一种无可挽留的离析。天长日久,落在地上的它,将会发生质的改变。只要稍许体味,就会感到,即便这里没有伤感,也不是一件让人心生惬意的事情。这里没有什么是非曲直,有的只是人之常情、自然之情。
落叶,让人不由地想起了秋风。当炎炎的夏日刚刚过去,秋风曾给我们送来清爽、送来愉悦;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它一旦形成气候,便显露出其凌厉、冷峻甚至狰狞的一面。天地人间,何其相似乃尔!你不得不承认,这就是规律一一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今,秋风飒飒响起,那一片片飞舞的叶子,正向人们昭示:这“秋风扫落叶”,是多么残酷,多么无情!
落叶,秋风;秋风,落叶,组成了一个令人感叹多思、惆怅悲凉的季节。“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古往今来,林林总总的诗文词赋似乎都在诉说着秋天这个“愁”字。过去有人说,这是无聊文人所作的无病呻吟。其实不尽然。秋天,这个季节更容易让人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古代医学即有此说,现代科学更有揭示。这不,眼前那枝日见凋零的梧叶,不就使我浮想联翩吗?
13、
风带着秋雨的诱惑,如奏响的琴音舒舒缓缓,使秋天派生出许多浪漫。“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秋雨邂逅了风语,生命巨大的画版上张扬着欲望,满枝桠的梧桐树叶由绿逐渐变黄,飘飘洒洒如蝶旋转在空中,叶子从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的弧线,伴随雨声悄悄的飘落。
秋雨,用一道独特的魅力,勾起白居易的遐想“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也唤起李清照的愁思“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到天明”;秋雨,更唤醒了诗人无限的憧憬,鹰击长空,雨燕掠过田野,陶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秋雨,以一种由来已久的节奏,给人带来心跳,带来蝴蝶羽翼的震颤。秋雨不像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也不像夏雨那样狂暴肆虐无束,秋雨以缓慢而有节奏的走来,一滴滴雨声,如一片片飘零的心,在梧桐树的片叶子上透明。
“卧闻秋雨响疏篱”。窗外,雨滴不停地打在梧桐叶上,发出那沙沙声响,婆娑起舞的叶子与那深沉的夜幕相互交融,正似诗人所描写的“却诵僧窗听雨诗”意景。
秋雨,在人们眼里,本是幽幽扬扬的柔美。今秋,却因了这一枝梧叶的旋去,洇出个别,便渗了些许“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细细寻来,古今于秋雨留愁不泛其人,是谁在秋雨中低低地叹息,又是谁在秋雨中将锦瑟弹响呢?是谁站立着梧桐淋着秋雨,谁在江枫渔火的秋夜里对愁眠?又是谁帘卷西风瘦似黄花呢?杨柳岸,晓风残月,湿了谁的青衫,淡了谁的归程?秋雨在向四周逶迤漫溢着,不知何时能吹破这一层禅机?
秋雨飘扬着一种情绪,渲泻着一种情感,在风中轻飏着青春梦想和淡淡的惆怅。秋雨仍然在窗棂外敲打。是谁,赋予秋雨生命的睿智?是谁,用一滴滴秋雨,诉说着一则梧桐的故事……
14、没有风疾吹着,当晶莹的露珠在晨曦稀薄的微光中泛着淡淡的深绿,一枝梧叶轻轻旋来,轻得没有声息,让人没及回味,便跌入“孤村落日残霞”,一点飞鸿由近至远淡成雁字,在轻烟老树衬托的蓝色空中刻下离人的愁痕,张炎的“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便生生地将秋从夏末的泥塘里扯了出来。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叶,应该是有变化的,由翠绿变成了墨绿;花,也是有变化的,似乎更艳些。草儿依然碧玉着,还没开始枯黄。云儿,开始变得淡薄起来,纱一般,不象夏日里一大团一大团堆积在一起,厚厚的从南到北急急地乱翔着。先是,在雨丝中感受到点点的凉爽,再就是于夜里,薄衣夹被不能抵冷,这秋,渐渐的显著起来。喜欢初秋的江岸,平缓挺阔,水流旷远而舒展着向前流去,没有春的急切和夏的浮燥,孤骛在匝匝密密随风摇曳的芦荡上方与落霞一起在暮色中悠悠盘桓着,好一派长天秋水的致远。喜欢初秋的天空,尉蓝洁净,没有一丝半点的尘埃,蓝得深邃让人沉醉,净得恬致令人心怡,几行南行的雁字,仿似留给离人的一串牵动着别后零散的云笺,好一付秋高气爽的心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多少次每遇这静谧的秋初,便痴痴地把秋幻想成从水墨古画中娉婷走出的女子,莲步如云,不娇不艳的,却是冰肌玉骨,清新出尘,一颦一笑都动人心魄。为了赴春天那灼灼桃影之约,一袭素洁的衣襦与月底的银色渗透着,弱弱的肩承着片片落叶,脚下一双木屐汲着一阶厚厚的无霜青苔,缓缓伴露而行......这种感觉,惟属秋天。
秋,在眼里,本是幽幽的绚丽气爽的美,今秋,却因了这一枝梧叶的旋来离去,洇出个“别”,便不由自主的渗了些许“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况味。
细细寻来,古今于秋留愁不泛其人,是谁在秋风中低低地叹息,又是谁在秋风中将锦瑟弹响呢?是谁立着梧桐淋着秋雨,谁在江枫渔火的秋夜里对愁眠?又是谁帘卷西风瘦似黄花呢?杨柳岸的晓风残月,湿了谁的青衫,淡了谁的归程?秋,在向四周逶迤漫溢着,不知何时能吹破这一层禅机?
其实,只要于这静静的秋夜忽然醒来时,能一眼就望见窗外,暗色的天幕上,亮亮的悬着一颗晶晶的星,灿灿地笑着,什么禅机,还须悟透么?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张炎词名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