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人的一生只不过如风中的飘絮,沉沉浮浮,进进退退,闻达或是无名,得志抑或失落,又有什么区别呢?到头来还不是如柳絮浮萍一样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吗?
【出典】 清朝 王国维
《采桑子》
注:
1、 《采桑子》
王国维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2、注释:
鼓动:《卫公兵法》:“日没时挝鼓千槌,三百三十三槌为一通。鼓音止,角音动。”又杜甫《阁夜》诗:“五更鼓角声悲壮。”
兰釭(兰釭) lán gāng:亦作“兰缸 ”。
燃兰膏的灯。亦用以指精致的灯具。 南朝 齐 王融 《咏幔》:“但愿置尊酒,兰釭当夜明。” 唐 施肩吾
《夜宴词》:“兰缸如昼晓不眠,玉堂夜起沉香烟。” 宋 张元干
《菩萨蛮》词:“兰缸一点窥人小,春浅锦屏寒。”兰:灯的美称。
灺 xiè:灯心燃烧后的灰:“灯~暗飘珠蔌蔌。”灯烛灰。此指灯烛将灭。
醒:读平声。
孤鸿(孤鸿) gū
hóng: 孤单的鸿雁。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一:“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 唐 张九龄
《感遇》诗之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宋 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被擒》:“看天外孤鸿
北海 回,要写封音书去。” 明 周岐
《塞下曲》:“横角夜吹闻四野,长戈朝试解重围。关山多少征人泪,不及孤鸿天外归。”
风前絮:诗词中常以喻人生的飘忽无定。如文天祥《过零丁洋》诗:“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零雨打萍。”末句“萍”字与“絮”呼应。古有“杨花入水为萍”之说。
3、译文1:
高高的城楼上,暮鼓声声,银灯也快烧残了。睡下,也还是醒着,醉了,也还是醒着,忽听到天边的孤雁三两声悲鸣。
人生好比那在风前的飞絮,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都是破碎不全的。这一切,都化成了在江上的点点浮萍。
译文2:
伴着夕阳的余晖,钟声从远方飘来。油灯都快烧残了,那在寒风中摇曳着的烛焰依旧顽强地跳动着。非睡未醒,非醒未迷,辗转反侧,耳畔萦绕着南去大雁孤独、悲惨的叫声。
人生就好比那飘飞在空中的柳絮,轻而繁,团而散,沉沉浮浮,进进退退,伟岸或是无名,得志抑或失落,只不过是时间长河滚滚波涛中的一滴水而已,芸芸众生,又有什么会流传千古呢?最终,化作江面上的点点浮萍罢了。
译文3:
秋夜凄冷,夜半时分,城里夜 鼓声声,分外低沉刺耳惊心动魂!转眼 看看几上,残烛摇曳,时明时暗,晃得
人心幽幽!似睡非睡,欲睡还醒!一夜 宿酒,还没有醒来!忽然,窗外又从遥 远的夜空里,传来两三声落单孤雁那凄厉的叫声!
人生在世,虚无飘渺,就像随风飘舞 的柳絮,纵有零星的欢乐或悲伤,但只
要一阵轻风吹过,便全部化作江上漂流 不定的点点浮萍。
4、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作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杰出学者和国际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王国维抓住时代的契机,找到自己的道路,也为学术界指出新路。他青年时期走用西方的学术与中国的学术相化合的路径,开创学术的新境界。他中年后在“五大发现”中的三个方面,即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上均作出了辛勤的卓有成效的探索,被公认为是这些国际性新学术的开拓者、奠基者。王国维在学术上是置身于一个广阔的国际学术平台上来观察、思考问题的。
王国维作为一代大学者,平生钻研学问而无穷尽,他平日不介入政治圈子,不营生计,不交权贵,不慕荣华,不图享受,平日深居简出,生活简朴,虽交游不广,然与同时代之学术界人士有广泛接触,除与罗振玉、缪荃荪、沈曾植等人交流学术,交往较密,其《书信集》所收书信中就有与数十位学者的论学通信,他还与日本、法诸国学者有很多的学术交流。做学问是他一生的全部工作和事业,他以其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独特的地位。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5、秋夜凄冷,夜半时分,城里夜鼓声声,分外低沉刺耳惊心动魂!转眼看看几上,残烛摇曳,时明时暗,晃得人心幽幽!似睡非睡,欲睡还醒!一夜宿酒,还没有醒来!忽然,窗外又从遥远的夜空里,传来两三声落单孤雁那凄厉的叫声!
刹那间,这一切,撩动着我的思绪:人生到底是乐,还是苦呢,我自己,普天下的芸芸众生不就是那孤单的鸿雁么?你,我的人生不就是那凄雨冷风中飘飘幽幽的柳絮吗?!想想自己这些年来的人生轨迹:科举,求学,日本浪迹,家庭的凄苦···理想梦想,青春热血···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让自己不忍目睹!说他欢喜吧,也是零零星星的,说他悲戚吧,还是那样零零星星的!漫天飞舞之后,都归于沉寂了,都化作了一江春水上那点点随波逐流的浮萍了···
这阕词,情境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真正的做到了水乳交融一气呵成!酣畅淋漓!那份对人生的感悟,直接撞击着我们的心扉!这是王国维用他自己的生命力,用他自己的人生来写词,倾注了词人全部的激情!上阕,抓住了典型的景物特点,来表现自己那浓浓的愁绪!夜深人静,秋夜凄冷,寻常人家早已鼾声四起,而我,一位清醒者,一位绝世的智者,却无法入眠,也不能入眠!而夜空里忽然传来的一声声凄冷的鸿雁声声,更让我愁上添愁!正所谓凄风还遭遇冷雨!苦啊!一个“忽”字,突出了这愁绪来得之猛烈,完全出乎自己的预料!是啊,人生的愁绪,人生的苦难,谁能预测到啊?!即便是清平盛世,也有许多自己无法把控的突如其来的遭遇!更何况在王国维所处的时代,风雨飘摇,国运式微,人生渺茫!更难以把控!这是王国维的真实写照!下阕,词人,把这份个人的感念,上升到了整个人生,整个人类共同的哲理层面上去了!是啊,“人生只似风前絮”,何其渺小,何其卑微!东坡曾有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我们的人生,不就是那渺小的不能在渺小的蜉蝣么?!最后,词人写到“都作连江点点萍”,连江,何其广阔,何其众多!词人化用了东坡的“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在王国维的眼中,这人生就是悲凉的就是凄苦的!何来生之快乐?!没有!这就是他的悲悯情结的再现!
这阕词充满着强烈的兴发感动的力量!字里行间我们能触摸到词人那浓浓的悲凉情怀!那份凄苦无助与怅惘之情!那个年代,还能给他什么?
这阕词的典故,也是那样的自然真切,完全成为了词人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是句句有真情!饱含真情!
6、静安先生即是王国维。祖籍浙江海宁,算是江南人。清华教授。清朝遗老。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叔本华哲学的研究人。这样一个能用西方哲学来解释《红楼梦》的学者,我实在不知道他究竟安身立命于哪一种身份。也许真如他自己的感慨,风前絮本也无根,就任它随聚随分罢。
先生对古典美学和哲学的研究都是过人的。在他始终悲观的人生中,美和艺术扮演着痛苦休止符的重要角色。极致的清醒所发掘出的真相让他长时间陷入惆怅不可自拔,只能从“可爱而不可信者”中寻求精神寄托。一个幻想桃花源,一个精神乌托邦。人生,世换,真假,虚实,众里千百度而找寻不到的终结归宿。香尘随马,徒悲华发。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这话描述先生恰如其分,好到令人不甘。先生爱则至美,憎则至性。至美则唯心,至性则世事难容。说他葬身于世间纷乱,不如说他是自愿与玉石俱灭。他同时活在自我和虚拟的角色中,将才子将相一同扮演。
旧色是一枝青瓷梅花,不堪一折。桃花流年,几场梦魇。兰秀菊芳,春风念恋。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当年的昆明湖水是缓慢的幽暗,桨声灯影,碎粼粼的,把年月都湿了。
7、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是拖着一条长辫子在颐和园投水自尽的,作为大师,他无疑比一般人更具有进步的直觉与观念。很多人无法理解大师为何要站在民族正统的对立面,与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同生共死。
1927年的初夏阴历五月初三,颐和园游人稀落,王国维先生花一块大洋买一张颐和园的门票,情绪落漠的大师独自一人来到了园内的昆明湖,几番凝思之后,便拖着一条长辫子义然投入湖中,于污泥浊水中逝去,终年五十一岁。衣袋里留着一封遗书让后世艰难地解读:“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大师的本意,慵人难解,千种口舌,争论不休。我们唯从他执着的背影试探性地解读,但伸手一触,立即缩回,这关乎文化生态的历史课题无论如何都不能简单解读,蓦然发现这条长辫吸食了千年的人格韧性,三寸之铁,剪不断它。
大师固守的,是沉积了两千年的文化生态方式,对他来说,要颠覆一种早已根植心底的文化生态模式显然要比结束自己的生命更痛苦。但是社会在进步,中华文明需要与世界文明同步发展,于是他不知所措,逐渐由痛苦走向茫然,让我们读他的《点绛唇》: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由此我们知道,他也曾寻觅一种生命的过渡方式,但是每一次努力都无法迎合心中的胃口,苦恼无时不缠绕着他,我们读他的《采桑子》: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睡也还醒,而醒着成了一种痛苦,于是他只好寻求一种永恒的解脱,那么,颐和园的昆明湖负载的不仅是一代国学大师的七尺尸首,更是负载了一部厚重的中国古代文化史。与湖底水澡扰拌的这条长辫子,堪称中国男人的最后一条长辫子,中国古代史由一条长辫子来总结,也够经典了。
8、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飘零,悲也飘零,都作连江点点萍。
今天读到了王国维先生的这首词,真是感慨万千。先生早已作古,但这首词去带给了我对人生深沉的思索。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城池鼓动,油灯残照,蜡烛已燃成灰烬,远处传来孤鸿悲切,人却辗转难眠。人的一生,清醒着或是糊涂着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飘零,悲也飘零,都作连江点点萍”。人的一生只不过如风中的飘絮,沉沉浮浮,进进退退,闻达或是无名,得志抑或失落,又有什么区别呢?到头来还不是如柳絮浮萍一般消逝在历史的烟河之中吗?
先生是把这个世界看开了,看透了,所以才自沉于昆明湖畔,让粼粼湖水伴随他恪守最后的宁静。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沽名钓誉,却忘了自己只不过如“风中絮”、“雨中萍”一般渺小。人生苦短何必非要为声名所累。人还是不要太过于计较自己的得失,取舍之间应该让自己平静如水。多数人贪图闻达,追逐富贵,妄想有着完美的一生,结果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竹篮打水,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有一声徒叹罢了。
“人生只似风前絮”,这话说的太好了。现代人生活节奏实在太快了,整日沉浸在辛劳之中。就业难,娶妻难,买房难,置车难……难于上青天。可是细想想,这些东西真是将自己的一生都拖附挎了。脚步匆匆,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乃至与有些人忘记了发现和珍惜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甚至忘了自己是谁。
人生进也好,退也好,进退皆是风前絮。可是人们总以世俗的眼光来评判高低。有钱有势有地位,一切都好说,当为上九流。有德有品有才干却只能低徊于下九流中枉自嗟叹。这恐怕也是王国维所未能料想道的吧。他大概不知道“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这句话对于浮躁的现代人来说无异于对牛弹琴。现代人那还管什么生命的境界和价值?
其实,这样的状况是时代的悲哀,而不仅是现代人的悲哀。半辈子攒钱买不上寸土居室,一辈子辛酸但求安逸温饱。难怪许多姑娘心中最可爱的人是“有学历,有工作,有房子,有品位,有长相……”一步到位,万事具备,不需东风。殊不知找这样的男子,得先找到他妈。因为这样的男子恐怕还没生下来呢。也难怪许多人趋之若骛一般加入到追逐名利的大军行列,乃至于追逐的同时也忘记了自己不过为风前飘絮,河中游萍。
当然责难现代人大可不必,只是想告诉大家。人生不过匆匆几十载,过眼即逝,追名逐利,适可而止,还是不要太过于“顽固”了吧。要记住王国维先生的话“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9、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外界喧闹,眼前静寂,鼓声及残烛,一动一静的景象,更加勾勒起作者内心的惆怅;身心疲惫,哪怕是希望借酒消愁,却总不能眠;这时候会偶尔听到那孤单的鸿雁的哀鸣声,叫人心憔悴,不禁增添了多少愁思;
这样的景象,不禁让人联想起自己的人生。正如在风中飘洒的柳絮,喜怒哀乐在人生中掠过、飘过;其实啊,人生中有太多的欢乐和太多的忧愁,不管是开心的、成就的,不管是忧伤的、失败的,都仅仅是组成生命的一部份;正是它们星星点点,装饰着并组成我们的人生,这就像在江面飘动的点点浮萍,和江水悠悠荡荡汇成一片,成为这有点忧伤、有点无奈的画境中的组成部分。
用坦然的心去面对那生命中的星星点点,哪怕是成功,抑或是失败,淡然之......
10、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满江枫叶离人泪》满载悲凉,满载幸福,满载美丽,只是我不明白那种美丽是源于悲凉还是源于幸福仰或是源于一种叫做真实的生活。
秋秋的人生也是我们很多人可能的人生。
不必忧伤,平淡是真。
静坐思量,大千世界,人各有不同,不同的出生,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结局;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下一刻即将面临什么,是喜是忧,是福是祸,是相遇还是别离,是欢笑还是泪水?因为不知道,所以憧憬,所以渴望,所以渴望,所以不会安于现状,所以开始不满足!所以,原本的安静被苦恼打扰,开始了无穷尽的忧伤。
我可以做的更好,我的生活应该是另一种精彩。强烈的欲望只会有两种结果,在努力奋斗中达到目的、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苦苦挣扎。前者是思想独立者,因为想要理想的生活却又能不受身外一切的影响着实让人佩服。后者多是解不了结的人,因为难以摆脱现实的束缚,难以放弃现有的可能不理想平淡甚至贫苦的生活,不为什么,只是人性的不同选择。
就这样人分三六九等,生活分幸福和凄苦。就这样无数人苦苦挣扎总想摆脱现有的生活,却怎么也得不到理想的幸福。
其实,我们只是放大了别人的幸福,忽视了未得到的痛苦。“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不知是哪根筋出了乱子,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相信这种谬论。我们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这双眼睛很奇怪,全是自己的凄凉和别人的快乐。
原本幸福的秋秋就这样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后来终于过上自己之前向往的生活了。可是,又有谁看到了她真正的幸福了?和秋秋一样没能考上大学的二松呢,他以后的生活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
生活是公平的,所以每个人都是幸福和苦难的承受者。只是那种幸福大致相同,苦难各不相同罢了。
悲欢参半,才是真正的人生,不必忧伤自己的处境,更没必要渴求别人的幸福,就如别人不知道你的凄苦一样。你又怎能凭感觉判断别人的幸福呢?
平淡是真,对于零星的欢乐和悲伤,大可不必带上放大镜看别人的欢乐与自己的忧伤。
我们很幸运,因为这不是重病无良药的时代,所以,追求美的心永远是值得保持的。
淡看人生,让幸福的日子更幸福,让平淡的日子更安然。
人生只似风前絮,把仅有的时光都过的幸福吧……
11、一卷书,一盏茶,一硫灯,是清欢。
云疏疏,风轻轻,心静静,是清欢。
清欢,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已不再常见,也不再为人们那么容易体会了。它不像王国维的“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那样让人感同身受,也不似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那般的绵绵情深,也不是纳兰容若的“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那种对人情的洞透。
那什么是清欢呢?清欢,是“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那种心境,最是愉快,林清玄曾这样解释过清欢二字,“清欢,就是清淡的欢愉”。偶尔有空,约个朋友,泡一壶茶,听着缓慢的曲子,和着嘀嗒嘀嗒的秋雨,谁也不说话,静静地感受着茶与时空的穿梭,是为清欢。
高考过后,与朋友相约去寺庙拜佛,来到半山,坐在菩提树下,远远的望着天空,任日光透过枝头流泻下来,几声鸟鸣划过,不想着去改变什么,静静地地享受着天地的滋养,是为清欢。
如何清欢呢?老子主张“守静笃”,任世间万物齐齐来来往往,我也只静看朝夕,这叫“静为躁君”。心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叫你去命令心不要动,而是要学会去参,等到心里真的静到能听到自己的呼吸,能注意到自己冒出的每一个念头,去分析它的来头,再静静地观察身心,守住自己的身心,从中得到乐趣,是为清欢。
曾经看过屈原的离骚,其中最喜欢“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一句,也为这一句而感动,等到木兰露坠了才去饮,等到秋菊瓣落了才去餐,不向天地刻意去索取,随心所至,这份情怀是多么不易。
生活,也是如此。
并不是只要辉煌了,就会让人感到幸福,平平常常地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才最惬意。当然,这里不是说繁华的生活不好,毕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值得追求的,而不要人云亦云,认为别人的就是好的。
人活在世上,总有许多的迫不得已。凡事不可强求,强求使人丧心,但也不可不求,不求使人丧志。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我们不要认命,但要学会知命,从容的对待生活,把每一种经历当做学习的机会,细品自己的每一种情绪,好的不好的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一种清欢。
生活宜动,但生命宜静。这就像中医学中推崇的“形体宜动,心神宜静,劳逸结合,方为养生。”我们的生活可以生机勃勃,千姿百态,但整个生命的流程必须得静,默默付出,默默努力,默默收获,默默生活,切忌喧哗,这样才算是完整的人生。
有一位老太太,大概古稀之年了,开着一家小小的花店,门口有一副对联,写着“犹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心知。”没有横批,只有一大瀑吊金兰。平日最喜欢打打小毛线袜子,送给街坊四邻的孩子穿,也没见有什么亲戚,只是每月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明信片寄过来,后来才知道她以前是一位大学英语诗歌老师,去过好多地方。
一天,一位客人捧着一簇满天星闻着,老太太问:“你知道这满天星的英文名吗?”,客人想了想,摇摇头,老太太笑道:“baby's
breath,多美。”后来,又过了几年,老太太在摇椅中离开了,手中的毛线球在地上滚了几圈,定在老太太的脚边,老太太临终时嘴角都还挂着一丝淡淡的笑容。能把人生过得如此淡定从容,又何尝不是一种安慰?以花的姿态在最美的风景中凋谢,由最终回到最初。
有人说:人在年轻的时候,莫不是希望这一生就是琴棋书画诗酒花,可最终,还是逃不过柴米油盐酱醋茶。我想说:我愿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找到我的琴棋书画诗酒花。
月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人的一生很短,所以莫要过于执;人的一生很长,所以莫要过于弃。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人间真味。
12、长久以来,依附于网络而活。
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多元时代,无数新兴事物异军突起;物质极大丰富,精神相对贫乏;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巨大;金钱与价值观严重偏离,情感脆弱迷失不堪一击;道德诚信严重缺失,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淡漠……渴望融入,渴望释放和归属,渴望风和日暖的情境与生活握手言欢。
在这里,这个虚幻与真实并存的网络世界,你可以找到属于你的完整自由空间。不必武装矫饰的面具曲意逢迎,卸下疲惫枷锁任心灵悠游休憩;人人都是自我意志的主宰;人格、地位绝对平等均衡,没有贫富两极分化;时间差异缩小消融,空间距离不再成为阻障——全世界是一个微型直观的透明容器,你是组构成空气中的分子,充斥着每个角落。
附着在这个容器壁上,渐渐地,你发觉你离不开它。你必须依靠网络来完成知识的汲取,接收来自宇宙哪怕微毫的信息,万能的搜索引擎填补了人脑的有限容量和空白,你乐此不疲,点击、输入、玩乐、结交、消闲。不分白天黑夜,晨昏颠倒。
终于,你的生物钟一度紊乱,双眼视力严重下降,因长期久坐而至腰肌酸软;你缺乏足够的耐心去呵护身边现实中人的情感,而宁愿将满腹心事倾诉与一无所知的陌生人。终于,你记忆力逐渐衰退,思想一度陷入混乱恓惶。
有若被放逐于无人的荒岛,灵魂孤苦无依;又如周遭人声鼎沸你却重度失聪。你所需要的自由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禁锢,无计突围。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看《非诚勿扰》,罹患绝症的李香山为自己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追悼会,女儿川川缓缓念诵着仓央嘉措的诗:“你来,或不来……”一路轻松诙谐的色调描摹至此不落痕迹的过度为凄凉的消黯,如鲠在喉的情愫穿透瞳孔濡湿了眼眶。思忖着,我来与不来,爱与不爱,于这个世界上的你来说,都只是一缕轻烟。自我的存在也不过是波澜不惊的静水,生死寂灭亦只是默然寻常罢了。
泪眼滂沱中竟恍惚记起林清玄的一段话来:“人既是这样的脆弱、微渺,一片片的凋落着,从人而来的情爱、苦痛、怨憎、喜乐、嗔怒,是多么的无告呢?”而生命中的许多事情,经历过了,再热烈也终归平淡。困扰于我们的不可解的心结,给我们酿成痛苦的伤害,也多半是由于一味的执迷和过多的欲求呀。
佛曰:“你当放下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到了没有可以舍的境界,也就是你免去生死之别的境界。”或许于我辈凡人而言,这般境界终其一生亦无法企及;然而我们可以选择适时放弃:摒除种种令我们伤痛的元素——放下,是对固囿、疼痛心灵的最好救赎。
13、在春天里走近王国维,也许别有一番不同。他葬在北京西郊福田公墓。这个公墓安葬着许多名人,而我唯有在他的墓前久久驻足。这里为他雕塑了一座铜像。他戴着眼镜,手拿一卷书,在细细品读。这座雕像,在恬静的花园中,默默矗立着,给人以亲近感,仿佛一位邻家老者虽然在休闲,但却在心无旁骛地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书,而且他陶醉在字里行间,似在为书中的精彩而击节叫好。那神态,那专注的神情,以致于你不便近前打搅,只有轻手轻脚地驻足观看,而敬仰之情,不由而生。
春风和煦,百花盛开。春天的情和景,最容易激发文人的创作灵感。而如何写好一首诗,如何写好一部文学作品,王国维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路径。我喜爱王国维,因为他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上提出了三个境界:《人间词话》之二十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其实,搞文学是一个苦差事,在这条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言。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因此,在人心浮躁的的今天,在功利主义至上的今天,我们静下心来读一读王国维的书,才更有深刻的意义。在《文学小言》一文中,王国维又把文学创作的三境界说成“三种之阶级”。并说:“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
换言之,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
文学就是文学,我不喜欢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那些功利主义的东西和文学不沾边,只能玷污王国维先生对文学真理感悟的初衷。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我读王国维的诗词,被他所感染。他不仅是文学理论家,还是著名的诗词家,是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诗词中每每流露出哀伤的气息。如《采桑子》中言:“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有人评论说,这首诗词发现人间的苦难,是与因循守旧、知足常乐的人生相对立的境界,是人的觉醒。“如此,‘境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他的词表达的就是一种哲学境界,而超越了伦理的境界。”
他很欣赏这样写春天的诗:“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写春天,就要写进人的心里。
王国维的词作多摆脱了抒写离情别绪、宠辱得失的俗套,重在展现个体的人在苍茫宇宙中的悲剧命运,是对生命与灵魂的考问。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放眼望去,农夫在田野上进行着春耕和春播。福田公墓外的田野一片生机勃勃。如何描写农夫的春天?王国维很推崇唐朝一位叫布袋和尚的耕田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其中的禅学和哲学味道是多么之丰厚,文学色彩一点不输给李杜之大家,而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被看似平淡的文字悄然点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乃人生之大境界也!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读书治学“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 《鹊踏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凤栖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 青玉案》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
晏殊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
柳永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二)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
晏殊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
柳永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