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
【译文】我所思念的人儿住在泰山,我很想去寻找他,但是路上有梁父山的阻隔,要想穿过它实在非常困难。
【出典】
汉朝 张衡
《四愁歌》
1、 《四愁歌》 张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怏?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2、注释:
梁父:泰山下小山名。
翰:衣襟。
金错刀:王莽铸币“一刀平五千”,因“一刀”两字用错金工艺,故称之为“金错刀”。
英:“瑛”的借字,瑛是美石似玉者。
琼瑶:两种美玉。
倚:通“猗”,语助词,无意义。
桂林:郡名,今广西省地。
湘水:源出广西省兴安县阳海山,东北流入湖南省会合潇水,入洞庭湖。
汉阳:郡名,前汉称天水郡,后汉改为汉阳郡,今甘肃省甘谷县南。
陇阪:山坡为“阪”。天水有大阪,名陇阪。
襜褕:直襟的单衣。
踟蹰(chí
chú):徘徊不前貌。
雁门:郡名,今山西省西北部。
雰雰:雪盛貌。
段:同“缎”,履后跟。
案:放食器的小几(形如有脚的托盘)。
3、译文1:
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泰山。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泰山支脉艰险(阻止我不得亲近美人)。侧身向东望眼泪沾湿了我的衣襟。美人送给我金错刀,(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琼英美玉。但是道路悠远使我徘徊不安。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心意烦乱呢?
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桂林,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湘水深不可测(阻止我到不了桂林)。侧身向南望眼泪沾湿了我的衣襟。美人送给我琴琅玕(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成双的白玉盘。但是道路悠远使我因失意而悲伤,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烦忧不乐呢?
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汉阳,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陇阪迂回险阻(阻我难至汉阳)。侧身向西望眼泪沾湿了衣裳。美人送给我貂襜褕。(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明月珠。但是道路遥远使我徘徊不进,犹豫不决,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愁闷郁结呢?
我所思念的美人在雁门,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塞上雨雪纷纷(碍我不达雁门)。侧身向北望眼泪沾湿了衣巾。美人送给我锦绣段。(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青玉制就的几案。但是道路悠远使我一再叹息,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郁闷怨恨呢?
译文2:
我思念的人啊在泰山,想追寻她小丘阻拦,转身东望泪水沾湿衣边。美人送我镶金佩刀,如何回赠美石玉雕。路途遥远徘徊不止,怎不叫我心中烦恼?
我思念的人啊在桂林,想追寻她河水幽深,转身南望泪水沾湿衣襟。美人送我玉石琴弦,如何回赠成双玉盘。路途遥远失意悲伤,怎不叫我心中怅惘?
我思念的人啊在汉阳,想追寻她山坡险长,转身西望泪水沾湿衣裳。美人送我貂皮短服,如何回赠明月宝珠。路途遥远失落踟蹰,怎不叫我心中委屈?
我思念的人啊在雁门,想追寻她雨雪纷纷,转身北望泪水沾湿佩巾。美人送我锦绣绸缎,如何回赠青玉几案。路途遥远哀叹连连,怎不叫我心中哀怨?
4、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
(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5、这诗共分四章,分别列举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个远处地名,表达诗人四处寻找美人而不可得的惆怅忧伤的心情。
第一章说思念之人在泰山,我想去追寻她。但有泰山下的小山“梁父”阻隔,只能侧身东望,眼泪沾湿衣襟。那美人赠给我—把“金错刀”的佩刀,我用“英琼瑶”这几种美玉回报她,但路途太远,无法送达,心中烦忧,徘徊不安。
其余三章结构相同,按“所思、欲往、涕泪、相赠、伤情”的次序来写,除了美人所赠及诗人回报物品不同之外,每章方位地名亦不同。
这四章不同方位的地名抉不是随便写的。第一章地点是泰山,古人认为“王者有德功成则东封泰山,故思之”
。汉武帝曾登封泰山,东汉安帝在公元124年(延光三年)亦登泰山祭告岱宗。可见诗人是寄希望于君王,希望他振作有为,诗人愿以道术报君,使天下大治。但外戚宦官这些小人的阻挡,诗人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只能徘徊忧伤。第二章地点是在桂林郡。据史载,东汉安帝、顺帝时,这一带民族矛盾尖锐,顺帝为此极为优虑。第三章所思之处在
“汉阳”,史载安帝、顺帝时这一带羌人时时入侵,大将不能守边。第四章诗人所思之处在雁门,即今山西北部雁门关,为汉之北疆。据史载,安帝时,鲜卑人常来攻略,掳掠人马,诗人以此为忧。
《文选》收入此诗附有后人之序说张衡“依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这种分析是可信的,因为古诗中传统的比兴手法是常以美人比理想中的贤人,诗中四处远方地名,正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处所,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怀和优虑。这四方遥远的地名也体现了诗人为理想而上下四方不倦地探索追寻的精砷,但处处都有难以逾越的障碍,追寻思念而不可得,故而优伤。这从侧面曲折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污浊黑暗,这些,就是诗人优伤的社会内容。
除了
“美人香草”的比兴手法而外,这诗还运用了《诗经》民歌中回环重叠,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这四章意思相同,结构相同,句式相同,形式上非常整齐,但每章又换词押韵,在整齐中显出变化。
淸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此诗说:“心烦纡郁、低徊情深,风骚之变格也”又说:“五噫四愁,如何拟得?后人拟者,画西施之貌耳。”
《四愁诗》钟情美人之意既明,则爱君之深亦自可推知。《文选》将诗分成“四思”,且看这“一思”。那无日不引人思慕的美人,身居东方泰山云雾之中,邈焉难求,而“我”之渴望,却惟在能追从她的身边、呼吸于她的芳馨之中,则“我”情的执着痴迷,不已隐然可体味了吗?及至那小小梁父顽丘,阻“我”不得亲近美人,而“我”竟引领侧望、至于泪下涟涟,衣襟为湿,则“我”情之真之切,不已豁然无所隐藏了吗?诗至此三句,自与一段落,诗人有情之痴的面目,已宛然可见。以下四句,更成一段落,诗人言之益深,亦令人读而感慨益深。“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木瓜》),古人既如是说,“我”怀中有琼英美玉,又如何能不思报赠?如今,虽然明知梁父为阻、道路悠远,这份礼物决无可能送达,此生只能长作徘徊瞻望、怅惘以终;然而,“我”却为何总是不能绝念、总是心意烦乱、劳思无尽?
“一思”既已,“二思”“三思”“四思”源源不断,连翩而至,“我”首次“求女”虽然告挫,但“我”却绝不停止努力。当那赠他琅玕美石的美人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时,他便怀着成双的白玉盘奔往南方;当那赠他貂裘短服的美人飘飘于汉阳丘岭之上时,他便揣着明月宝珠趋向西方;当那赠他锦绣彩段的美人出没于雁门关塞之时,他又赶紧携着青玉制就的几案,驰走北方,虽然湘水深不可测,限我莫及桂林;虽然陇阪悠长无已,阻我难至汉阳;虽然塞上雨雪纷纷,碍我不达雁门;虽然每次都是受阻而止,每次都落得涕泗滂沱,沾染裳襟,每次都徒增惆怅,每次都忧思益加难释-然而,“我”却始终不倦,矢志不移!可以想见,倘若天地之间不止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此诗又将何止“四思”?诗人的奔走将至于千、至于万,诗人的愁思且巍过五岳、广过江河!切莫以“四愁”之间仅有并列而无递进,而嫌其章法单调少变化;若《诗》之《蒹葭》止于“宛在水中央”,君不将谓其殊少文气乎?若《陈风·月出》止于“劳心悄兮”,君不将觉其“心”之“劳”犹不甚乎?惟有一之不足、至于再、至于三、四,始能见诗人之深情缠绵、寄意幽远。即如本诗,“愁”虽止于“四”,但其愁绪究竟延伸于胡底,又有何人能量之测之?“一唱而三叹,慷慨有余哀”,若要领会此种境界,不从《四愁诗》之类重章、叠句上索解,又将于何处求之?
《四愁诗》非但内容足以使人动容,其句式也极引人注目,它是中国古诗中产生年代较早的一首七言诗。七言诗由来尚矣,但全诗句子均为七言,而每句都采用上四字一节、下三字更为一节的形式,句中又几乎不用“兮”字作语助的诗,在现存的创作年代确切可信的古诗(而非载于后世著作中、真伪莫辨的《皇娥歌》、《柏梁诗》之类)范围里,本诗是最早的一首,这就是《四愁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在此以前,七言诗或是杂以八言、九言者,如汉武帝《瓠子歌》;或是每句前三字、后三字各为一节、而中间夹一“兮”字,如项羽《垓下歌》、李陵《别歌》:这些,都不能算作典范的七言诗。至于汉乌孙公主的《悲愁歌》,虽然已达到全篇上四下三,但每句两节之间还存有“兮”字,成了一首八言诗,句式上虽接近于典范的七言诗,却终不能归入七言诗的范畴。唯本诗除了每章首句以外,其余句子与后世七言诗已全无二致,显得整饬一新、灿然可观。曹丕的《燕歌行》,自是一首成熟的七言。而《四愁诗》作为七言诗,虽然尚有不少《诗经》的痕迹如重章叠句、每章句子为奇数,以及《楚辞》的痕迹如“兮”的使用;但是,它的上四下三的句式,却早在大半个世纪以前已达到了《燕歌行》的水准,同时这种句式在抒情上的优势-即节奏上的前长后短(异于四言诗及《垓下歌》之类七言的并列,和五言的前短后长),使听觉上有先长声曼吟、而复悄然低语的感受,而节奏短的三字节落在句后,听来又有渐趋深沉之感,如此一句循环往复,全诗遂有思绪纷错起伏、情致缠绵跌宕之趣-《燕歌行》有之,《四愁诗》亦已有之。
6、这首诗作者张衡(公元78年—公元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38岁时为太史令,主管天文、历法、地理、风雨、气候的观测等事宜,前后共13年。推测出一周天是365又1/4度,推算出圆周率为3.16强,还发明了指南车、能飞数里的木雕、观测日影的土圭、观测风向的候风仪,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地动仪,更是世界科学史上不朽的发明。
汉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张衡被提升为侍中,在皇帝左右顾问应对。此时宦官专权,张衡难以直言,因而心中忧愤。永和元年(公元136年),张衡离开京师洛阳赴河间(治所乐城,在今河北省献县东南),任河间王的相。
当时,诸侯王不管政务,政事由相来治理,相当于郡太守。张衡到任后,整治法度,打击豪强,使地方安定,争执不闻,政事耳目一新。他任河间相三年政绩卓著,但是对于整个时代,已经回天乏力,遂萌生归居田园善终其身的打算:“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归田赋》)
永和三年(公元138年),张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顺帝不准,把张衡调回京师,升迁为尚书。次年,张衡去世,终年62岁。
这首诗表面写爱情,实则寓托了张衡的政治理想。太山、桂林,是古代圣王封禅、巡狩的地方;雁门、汉阳,是西北边疆要地。诗人所思四地代指所有地方。美人则是理想的化身,所有理想都为现实困难所阻挠而莫能如愿。
生活的道路如此多艰,纵尽我所有的力量,又如何能实现我的理想呢?
诗中美人情意绵绵,将黄金佩刀、玉石琴弦、貂裘短服以及锦绣绸缎,赠与诗人作定情之物。“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美人把最美好的东西送给诗人,诗人也要把最好的东西回报给她。虽然每次都受阻,却始终不倦,矢志不移,绝不停止努力,表现出一种无穷无尽的追求向往之情。
本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感情与句法的重复,都是《诗经》本色。“兮”的使用、美人的象喻和追寻的主题,又有《楚辞》的痕迹。
此前的文学体式是大众化的,是在民间不知不觉形成的。而张衡天才地把楚歌体化成了七言诗。
正如牛顿看见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张衡既有文学家的敏锐的直感,又有科学家的反省与理性,所以能把当时旧的东西和新的东西(五言诗是流行的新体裁)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二二三”节奏七言诗的初步轮廓。具体来说,张衡是把楚歌体七个字和五言诗的二三节奏结合起来,每首的第一句都是楚歌体,后面的句子隐然含有五言诗二三的节奏。
本诗是从楚歌体过渡到七言诗的一个桥梁,是第一篇典范化的七言诗,早在曹丕《燕歌行》半个世纪之前达到了它的水准,在中国诗歌史上非常值得注意。
7、在中国悠久的诗歌历史中,诗歌的体式经过了很多的演变。前面所讲的《诗经》主要是四个字一句,经过发展,有了南方的《楚辞》。
(一)以《楚辞》中之第一篇屈原所写的长诗《离骚》为例: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这里的“兮”字是语助词,相当于今天的“啊”,是发声之词。且“兮”字前后各有六个字,是很长的句法。但《离骚》的这种体式,并没有被后代诗人继承,可是后代写赋的有人用这种体式。至于后代诗人继承的,是《楚辞》中《九歌》的体式。如《九歌·少司命》中的句子: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这种七字一句的体裁影响了后代的诗歌。每句中间都有一个“兮”字。项羽和刘邦所作的诗就运用了这种体式。比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二)到了东汉,诗歌的体式就发展为,只第一句有“兮”字。以张衡《四愁诗》为例。
其一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每一首诗的第一句,都带有“兮”字,这是受到《楚辞》的影响;而且四首诗连起来读,每一首的第一句又都是一个往返的重复,这是采取了《诗经》的方法。
(三)到了曹魏时期,曹丕写出一首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读过此诗就能发现,诗歌的每一句都押韵——“凉、霜、翔、肠、乡、方、房、忘、裳、商、长、床、央、望、梁”,这是楚歌的方法。这时候的诗歌体式还没有摆脱楚歌的影响,七言诗并未发展成熟。
(四)汉朝时期,诗歌又产生了一种新的体式:乐府。
乐府也有采自民间歌谣的杂言体,但更可注意的是一种以五言为主的体式,如李延年的《佳人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此诗为五字一句,其中“宁不知倾城与倾国”,虽八字一句,但“宁不知”为衬字。这基本就是五言诗了,之后的诗歌继承了这一体式,没有衬字,形成完整的五言体式,如《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古诗十九首》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这组诗歌描述了人类古今各种各样缠绵往复的感情,温柔敦厚,是一组出色的好诗。以《行行重行行》为例,这首诗描述的是:女主人公与所爱的人分离,日夜思念,并期盼所爱之人能够早日归来。
从《诗经》的四言体式,到《离骚》,再到由《楚歌》形成的各种体裁,《乐府》的五言,及至成熟、完整的五言诗的出现。这便是中国诗歌体式形成发展的大体过程。(叶嘉莹谈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
8、古人如何说:想你
我们经常会说这样的话——“我想你”,可有谁知道这个“想”字到底承载着多少思念与牵挂?又有谁能做到用整颗“心”托起象征着“她(他)”的“想”呢?如果你的“心”不能全部承载起那个“想”,请千万不要轻言“想”。
“想”是什么呢,?且听我们的先人来说吧:
"想" 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痛苦等待;
"想" 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盛情回报;
"想" 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思慕渴求;
"想" 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遥不可及;
"想" 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的朝思暮想;
"想" 是“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艰难坎坷;
"想" 是“我欲与君绝,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永不衰绝;
"想" 是“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关切体贴;
"想" 是“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生死不渝;
"想" 是“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持之以恒;
"想" 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可望不可及;
"想" 是“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无限哀怨;
"想" 是“思君如满月,夜夜减凌辉”的消瘦憔悴;
"想" 是“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一声叹息;
"想" 是“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有安排处”的寂寞寥落;
"想" 是“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的满腹痛楚;
"想" 是“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的紧张兴奋;
"想" 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殷勤叮咛;
"想" 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的坚贞不移;
"想" 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想" 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欲言又止;
"想" 是“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的绵绵深情;
"想" 是“天涯底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的永无休止;
"想" 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缠绵痴迷;
"想" 是“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的清柔蜜意;
"想" 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真情考验;
"想" 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欢欣喜悦;
"想" 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剪不断的离愁;
"想" 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无奈惆怅;
"想" 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刻骨铭心;
"想" 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矛盾与无奈;
"想" 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深深默契;
"想" 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依依难舍;
"想" 是“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同甘共苦;
"想" 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彷徨空虚;
"想" 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憔悴不堪;
"想" 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失意伤心;
"想" 是“枕前泪共阶前雨,搁个窗儿滴到明”的辗转难眠;
"想" 是“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痴心期盼;
"想" 是“你侬我侬,忒煞情多”的卿卿我我;
"想" 是“瘦影自怜清水照,卿须恋我我恋卿”的彼此怜惜;
"想" 是“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画满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9、读书,人生一大乐事!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于我,有书可读,不亦乐乎!
晚春,绵绵细雨,淡淡春伤,最宜焚香吟诗诵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佳人遥不可及,伤;“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久候君子不至,伤;“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千山万水相思难寄,伤;“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山高路遥无从相聚,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参商相隔,明月寄言,伤!美好的文字如珍珠耀目,在文学的银河中随意采撷一两颗,就足以照亮心房。
盛夏,绿树成荫,蝉鸣声声,最宜倚窗品读散文。翻开书页,似乎看到了父亲攀爬月台,穿越铁道,买橘子时蹒跚的身影;闻到了呼兰河畔,祖父后园里,那一株开得正茂的玫瑰馨香袅袅;似乎听到了百草园中泥墙根一带油蛉的低低吟唱,尝到了城南佛照楼那酸甜可口的八珍梅……散文大家们那熟悉的音容笑貌,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叫我如何忘记得了。
金秋,落叶飘落在泛黄的古典名著上,清风拂页,令人顿生乘风直往水帘洞一游之兴;读罢悟空,又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清风再起,至中军帐旁观孔明七擒孟获,又往忠义堂与百八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时空变幻,带不走这些个画面!只因名著如老酒,愈是封存,香醇愈浓!
隆冬,渺渺白雪覆盖大地,一派北国风情。静坐炉旁,端杯热情,平摊小说在膝头。简爱面对爱情不卑不亢,敲钟人挺身而出营救艾丝美拉达,老渔夫圣地亚哥用坚定的力量与成群鲨鱼搏斗……一个个曲折离奇、荡气回肠的故事化作点点星辰,永不坠落。
古语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于我,则一日不可无书。读书,真乃人生一大乐事也!
1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初次读这首诗,会想起在《诗经》前面一部分出现的《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仔细玩味这两首诗,似乎《汉广》更具体一些,针对性更强一些,《蒹葭》则让人想起张衡的《四愁诗》“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泪沾翰。”想起后来无数文人诗中人神交接的模拟之作,更想起米兰·昆德拉的《玩笑》,愈是努力追求着什么,愈是被捉弄,愈是迷离,也想起司空图的一句,“即之愈深,遇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到最后怀疑是不是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一切不过是个人意志的投射。而所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你看到一个目标,并努力追求它,然而你的目标是你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正是由于现实性与心理臆测的差别导致。然而这么说是不是陷入不可知论?陷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真假的权衡,到底什么是真?是啊,除却那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还有那纷繁芜杂的心理世界,一个如宇宙的浩渺难穷,一个如深海探险“愁将铁网罥珊瑚,海阔天宽迷处所”。
其实,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又有多少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纵然似是而非的结果让人迷离,而曾经的、最真挚的情感、最沉迷的体验,最坚定的追求,那样活着的状态,最美。
11、古往今来,至少在我们中国,绝大多数时间,是文科生吃香喝辣的年代。
那些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中,除了工程专家女娲精卫、农学家黄帝、水利专家大禹、军事家姜尚孙武诸葛亮、木匠鲁班、医生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少数人物之外,大部分是文科生,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司马迁、朱熹、王阳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不胜枚举。刘彻、曹操、李世民、毛泽东等人,虽然于军政上大有作为,但骨子里还是文科生,对诗赋情有独钟。现代文豪鲁迅早年学过地质、医学,但后来弃其所学,以文艺写作安身立命,死时赢得“民族魂”的赞誉。
十载寒窗,研读经典,写诗作文,中举人,中进士,中状元,然后进入官场,飞黄腾达者可以位极人臣,尽享人间荣华富贵。神奇的是,国家并不因此贫穷落后。相反,文科生活得最风生水起的两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汉朝和唐朝。汉朝,武帝刘彻开诗赋取士之风,大量任用研究经学的文科生;唐朝,太宗李世民,凭着十八学士起家,登基后又给了文科生们充分的言论写作自由。李唐王朝,近三百年里,无一人因言获罪。
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史,理科生极少有混到呼风唤雨的地步的。修水库的李冰父子,发明造纸术的蔡伦,修桥的李春,鼓捣活字印刷的毕昇,懂水利的郭守敬等等理科生,一是数量有限,二是官位通常不高,有些甚至迹近匠人民工。汉朝人张衡深知想要流芳百世,搞地震预测不如写诗。因此,他有《四愁诗》传世,“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缠绵悱恻,非常文艺。
诚然,工业时代、IT时代、互联网时代、财经时代,多是技术活,跟文科生关系不大。文科生的落寞,理所当然。正如庄子困惑于“天之苍苍其正色耶”,我也困惑:人文情怀,文艺滋养,难道这么不重要吗?(丁启阵)
11、那夜没有月光,天空是暗蓝的。无数星星与树梢间零乱的风灯,上下辉映。黄浦江在夜色中变成黑沉沉的一片巨浸,天和水,水和岸边的树,都分辨不清,不过远远水面上映着星光,泛着浅浅一痕银辉,才使人知道那是水天的分界。刚才会场里的花团锦簇,妙舞清歌,以及壮烈的演说,滑稽的穿插,都不更存留于我的脑海了,我只立在这茫茫旷野长天之下,独自沉入深沉的思索。
永远没有看见旷野里深夜的秋星是这样明亮,这样近人的。它们闪烁的明眸似向我注盼。江涛声,风吹树叶的萧萧声,又似自然神秘的话言,透入我心灵深处。在这寂寞的境界中,我的心像一缕游丝似的袅袅地飞扬起来了。我好像要想一件事,但又引不起头绪,好像在忆念一个人,但又不知忆谁?
是的,我是在忆念一个人,这人不是“他”,不是“她”,不是精灵,也不是我理想国中的人物,它在我心灵之中,又在万里星球之外。有如无始以前,我就同它认识的,现在死生流转,夙因已昧,然而每当酒醒时,梦回际,良辰美景之夕,酒阑人散之后,它的影子,隐隐约约地像潜意识似的,在我灵魂中觉醒过来,使我为它相思,为它惆怅,甚至为它缠绵悱恻无可奈何!
这种散漫无定而又灵妙异常的爱情,是不能用Freud的话来解释的,那太无谓,那太着形迹。
从前颇爱龚定庵的诗,忆有《秋心》三律,其二云: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
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萧。
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
我所思兮在何处?胸中灵气欲成云。
槎通碧汉无多路,土蚀寒花又此坟。
某水某山述姓氏,一钗一佩断知闻。
起看历历楼台外,窈窕秋星或是君。
这郁金香在臂,古玉佩当腰的美人,究竟是谁呢?而且连诗人自己也不知道他所思的人究在何处。只不过觉得胸中灵气成云,要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访求她。到后来看见楼台之处一颗窈窕的秋星,才勉强算是他思想的归宿处。这两首诗写他那恍惚不定的灵感是何等神妙啊!
因此想到古人也有许多这样奇怪抒情诗,如张衡《四愁》云: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必报之美琼瑶?路无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以下便是“我所思兮在桂林”、“在汉阳”、“在雁门”三首。有人说他的《四愁》:“效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雾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不得以通。”这样一解释,便把微妙的诗趣都消灭了。推之曹子建的《洛神赋》,陶渊明的《闲情赋》以及古人无数没有对象的情诗都可归入这一类。再推而广之,便成了宗教高洁的感情了。Goeth的浮士德街道一幕,浮士德要去恋爱甘泪乡姑娘,魔鬼米非司特嘲笑他道:好了,别用辩争,什么永远的忠实,永远的爱情,什么唯一无二的冲动超轶万能,这难道也是言出于心?
浮士德回答他道:
别饶舌罢,是的!我的心境,总觉得有一种感情,一种烦闷,寻不出一个名字来把它命名,我便把我一切的心思向宇宙中驰骋,向一切最高的辞藻追寻,我这深心中燃着这火焰,我便名之为无穷,为永远,永远。
这难道是一种魔性的欺骗?(照郭沫若译本)
在星光下徘徊了好久,回看思晏堂一排排大窗子明灯灿烂,时时漏出几阵拍掌欢呼声,里面电影还没有完呢。但谁知夜色深深中,有一个“独抱一天岑寂”的我!(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