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学生语文学习心得(二)
(2016-09-05 19:16:43)分类: 语文寻思 |
真想再和你们上一堂语文课啊
西交大苏州附中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当你们看到这篇文章,我已经从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毕业了。语文学习温暖并富足了我的高中生活。回顾这三年,我有一些经验想与大家分享。经验皆基于本人的主观感受,如有不妥,还请海涵。
于我,语文学习的核心可用两个行为概括——一是阅读,二是写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石,是输入的过程。读过的书像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它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很难在短短三年积少成多,汇成海洋,但不读书,一定会干涸。很多同学都认为,阅读是属于高一、高二的“奢侈”,在高三疲惫高压的状态下,阅读是一件显得有些“鸡肋”的活动。但是我认为,阅读仍然是高三语文学习的主旋律。大量的阅读可以培养人文素养与语感,增强逻辑力和感受力。语文试卷上的许多模块都与这些能力紧密相连。诚然,在高三,“刷题”更给人安全感,阅读貌似效率过低。可这其实是一种惊慌失措下的错觉。先读书,再刷题,刷题只是熟悉出题套路,无需过多,能力应该从阅读中培养。
我是一个素来懒散的坏学生,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往往只能完成一半,名字从高一起就家常便饭般被列在不交作业的“钉子户”列表上。平时绞尽脑汁地纠缠课代表,让他们不要记录我的名字,课代表和我都感到痛苦而心酸。甚至到了高三后期,我仍然无法按照要求完成语文作业,一本《小题狂做》只刷了十几页,蓝皮的《步步高》基本没动,周末发下的卷子基本就雪白雪白地被遗忘了,语文课检查作业时靠漏洞百出的演技和小伙伴们苦不堪言的掩护勉强支撑着——我绝对是全班最不爱做作业的学生之一。写到这里十分羞愧,我爱我的语文老师,我要在此真挚地忏悔。(但我听课高度认真,下文会说明。)
不过我也有一个特色,就是爱读书。我不做语文作业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并且我形成了自己高效的阅读方法。高一时,我和大家一样,读不进深厚的经典,摘抄本基本都是容易产生共情的语句、语言繁复优美的句子,以及看似正义凛然剑走偏锋、实则漫溢公知气息的观点。学校语文组开的书单,我基本买完就不读了。那段时期,我的阅读能力其实是匮乏的,我不能被称作“爱读书”的人。可是很多同学的高中三年,基本也就停留在了“匮乏”时期。经常见到很多人,抱着一本《龙族》读得欲罢不能悲喜交加,高喊自己爱读书。也有人爱泡诚品书店或凤凰书城,买几本畅销书和时下当红获奖作家的作品,配着心灵鸡汤发一组加了滤镜的照片。这些人别说在高中,就算在大学、在社会也比比皆是。如果你是其中之一,请谦虚地低下头,收起“爱读书”的论调,静下心真正投入到多读书、读好书中去。没错,你有自由选择个性的生活方式,但请不要忘记,你是一个面临高考的江苏学生,你应该享受有品质的阅读体验,否则你就是在浪费时间。
因此,我推荐大家进行阶梯式阅读,有意识地推进阅读的深度。在畅销“软文”和经典“硬文”之间,一定存在某个你能接受的过渡。往往经过那个桥梁,你就顺利迈进了“硬文”的世界。这个桥梁是什么,因人而异,你必须自己找到。以我为例,我对心理活动和情感波动非常敏感,但对于翻译来的作品又常常觉得索然无味,因此我集中阅读了《心是孤独的猎手》、《十一种孤独》、《情人》、《吃鸟的女孩》、《6点27分的朗读者》等情感丰富勾勒细腻的外文书籍,当我把这些书读完,也就可以顺利承接经典作品。在此之前,我是无论如何没有耐心读完《百年孤独》的,但在此之后,我却可以把马尔克斯的作品读得津津有味。对于国内经典的过渡,我一开始选择的是沈从文和汪曾祺,后来发现他们的文字虽然朴实轻灵,但深度是我难以驾驭的。于是我用《城南旧事》作为切入口,余光中、简嫃和白先勇的作品作为辅助,也顺利过渡,可以流畅阅读周作人的书籍。在日本文学方面,我采用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和太宰治的作品进行过渡,曾一度读《人间失格》读到泪流满面,从此对日本文学由不感兴趣变为十分喜爱。诗集相对简单,不需要过多桥梁,大家可以勇敢迈出读诗的步伐,那也是一个绝美的乐园。在此我要再重申一遍,过渡的桥梁因人而异,我的桥梁于你而言可能是无效的,你必须自己摸索。(实在不爱读书的同学,可以利用活动督促自己读书,比如参加读书报告会/作文比赛/阅读节、写书评、和同学组成阅读小组,这些都有很好的激励效果,很多好胜心强的同学,会为了做好一件事,而读精一本书。)
找到了桥梁,你不能停滞在桥梁,你必须推着自己往前走,读更多更深的书。我高三最后的时光,是由卡尔维诺和布罗茨基伴随着度过的。(这里也要提醒文科的同学,如果你读不进必考名著,请先试试桥梁,不要着急。当你走过合适的桥梁,八本名著也就不在话下了。名著难读是正常的现象,但是请不要放弃,一定要读完,我也是直到高考前几天,才把八本名著全部彻底读完,但那个时刻,每读一本名著都让我感到幸福,这时候的阅读就是高效的,无须大量刷题,也能掌握内容)很多人从高一开始读龙应台、余秋雨、蒋勋、熊培云、王开岭,到了高三还在读他们。我不是说他们的作品不好,可是也请大家读书时考虑一下各方面的因素。如果始终是翻来覆去的这些人,你的议论文就没有新鲜的素材,你在做大阅读时面临深层次的题材就干涩读不懂。当你高三沉浸题海,你就会感到挣扎,语文学习将很难给你带来成就感,她将蒙上晦涩的面纱。我经常看见有人吐槽高考阅读理解,转发类似于“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等等讽刺出题人肆意发挥脑洞的段子,这样的段子初看好笑,细看就觉得愚蠢。当你做不出阅读题,请不要先责怪题目变态,请先反省一下自己的能力,至少我没有遇到过无理取闹的题目,所有答案都是有迹可循的,所有难题都是可解的。
还有人不读书或读书太少,高三不得不跟着大部队一起背素材。根据我的经验,靠着背素材你也许可以在高考中冲击56分,运气好点也许58分,但你基本不可能冲到60分以上,更不用提65分。我一般把学校发的作文讲义当作课后的甜点来阅读,真正写作文用的还是靠读书积累下的素材。用阅读来为写作打基石有两大显而易见的好处,一是材料信手拈来,自然流畅,二是材料用处广泛,因为读透一本书、一个人后,这个素材可以全方面多角度使用。请不要忽视阅读,一个爱阅读的人不会痛恨高考作文,他会享受这800字的篇幅,把用心打磨800字当作一个艺术。我也见过一些人,自诩清高,非要说高考作文写的是应试模板作文,于是洋洋洒洒写一篇上不了50分的“才华之文”,怒称不给高分是因为他不愿迎合高考走向,这分数不要也罢。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实在无法苟同他们的观点。当你抨击和洋洋自得时,请先写出一篇逻辑严密,有理有据,生动形象的800字左右的议论文,或者一篇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情理交织的800字左右的记叙文,亦或是一篇轻灵曼妙、珠圆玉润、深度纵横的800字左右的散文。做不到就请闭嘴,不要把清高作为无能的遮羞布。我希望同学们相信,高考作文是一种艺术,是一个考察能力的门槛,请你骄傲并饱含敬重地跨过去,而不是抱怨它太高。
我最后一直练习的是议论性散文,因此不对其他文体做过多说明,在此只和同学们讲一下怎么练习逻辑。我的要诀有两个,一是找语文老师,二是拆解高分作文的框架。我很感谢我的语文老师,她的逻辑非常强,人文素养十分高,感情细腻、敏感通透。由于她教了我高中三年,对我的各方面也了如指掌,因此一进入高三,我就一直找她面对面点评作文,她每次都带着我把逻辑重新过一遍。我其实逻辑非常差,高一高二都是主攻记叙文,到了高三才转移阵地。她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逻辑断裂处,带我重新延展观点。我建议学弟学妹们主动寻找老师,因为议论文的漏洞常常是自己找不到的,咨询老师是一种高效的进步方法。而拆解框架是我最后做的事,临近高考十几天,我寻找了一篇文风最对路的二模高分议论文,细细拆解了它的框架,并且加以改造,用这个框架连续练习了五篇文章。这五篇文章每一篇都力求60分以上,冲击65分,最后我高考也使用了这个框架,取得了漂亮的分数。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请认真听课、主动在课上回答问题、紧追老师思路。我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全程追寻老师的,我们班的语文课氛围也很好,许多同学会主动追着老师抢答,大家互相补充对方的观点。并且记得我们的语文课都是逻辑性非常强的,逐步递进,越走越深,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语文课才是最烧脑的课。在烧脑的课上抢答,互拼智商,是一件有趣而有成就感的事。大家怀着渴望表扬的孩子气的心理,对语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全力以赴,从朗诵到引申观点,一步步,比赛着,快乐着,孜孜不倦地进步着。语文课是我成长最多的地方,千言万语道不尽我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怀念与感谢。
真想再和你们上一堂语文课啊!
(注:2016年高考语文131分)
(指导教师:赵琳琳)
关于作文的心得
西交大苏州附中
当我亲身经历了江苏省的语文高考作文后,深深的体会到了阅读和积累的重要性。
在高三这一年里,许多同学扎堆在题海之中,在班级里我也会常常阅听到同学们抱怨读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没有。于我而言,虽然学业十分繁忙,但是读书的时间一定会留出。当你出现那样的抱怨的时候,你是否留意别的喜爱阅读的同学是如何分配时间的呢?在别人玩手机的时候,在别人闲谈的时候,在别人睡觉的时候,你又在做什么呢?当我把读书作为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之后,我发现我每天无论多么忙碌多么困倦,都一定不会省去阅读这一环节。即使白天在学校埋头于题海,当做题做累的时候,我也会拿出我喜爱的书籍,拿着一支笔,翻上几页,边划边做批注。这样的持之以恒,也可以让我在几个星期里读完这本书。另外一个时间段,便是晚上睡觉之前。我的床头柜,永远都会放着我最喜欢的书本,两到三本,不定期更换。我给自己限定好睡前阅读时间,这样的话,不仅可以训练阅读速度,还不会因为舍不得放下而耽误睡眠时间而降低第二天的学习效率。最主要的是,阅读的内容,还可以在入眠前加以思考。
在班中,我看到不少同学只是将订阅的和老师统一印发的作文素材加以背诵。我并不支持这种做法。那么我是如何利用订阅的和老师统一印发的作文素材的呢?首先,我会在第一时间整体浏览,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我喜欢的段落语句,我感兴趣的素材。其次,我便会去查找关于那段素材的内容,有时是一本书,有时是一个人物。我会对这些做一个详细的了解。最后,我会把素材之中有用的部分摘抄到我的素材本上,不止是别人的,更有我自己查找的资料,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时常拿出来翻阅。
阅读前,书本的选择,非常重要。当我们处在高考前的特殊时期,我们无法完全根据兴趣爱好来选择阅读的书籍。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读书。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会感到疑惑,难道读书成了一件功利的事情了吗?尼采给了我们答案。尼采在《各种意见与箴言》中写到,不可用窃贼的眼光来读书。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要把读书当做一种兴趣爱好,去热爱,去享受。我们不能够像尼采所描绘的“他们随意翻阅着书本,用窃贼的眼光扫视着书页,寻找有无对自己有益的、能立刻用得上的东西。他们将能够变成有用道具的东西偷出来,占为己有。接着,他们将自己偷来的东西(他们唯一能够理解的东西)认作整本书的全部,大肆宣扬。”这不仅导致书本完全变了味,还诬蔑了整本书与作者。而有选择性地读书,是为了让我们读好书,不浪费这宝贵的时间。语文老师曾和我讲,各方面的书都要有所涉猎,于是我作为比较文艺的文科生,也买了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阅读。第一遍阅读时,很难看懂那些物理化学知识。我不甘心,开始第二遍、第三遍阅读,后来我在拓展了自己的知识和视野的同时,还从中发现了人文情怀,巧妙地运用于作文之中。当把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精神生活和每日必修课,我们才能真正从阅读中收获心灵上的养分,灵魂里的芬芳。
相比于被动的读书,我更喜欢主动地去读书,去寻找好书。我会从作文素材里去发现好书,从别的同学的文章里去发现,多和老师沟通交流,多去图书馆,以及在看如博尔赫斯、茨威格等的著作之中看到引用的别的作家好的语句的会自己去关注去探索。
曾经我有个不好的习惯,我虽然很爱买书,但是有时候买回来的书还没来得及看完就又买了许多新书回来。现在的我已经成功改掉了这个坏习惯。我会将想买的书的书名和作者记录下来,在把已有的书读完大部分后,进行购买新书。新买到的书也的书名会记录下来,每一本读完和摘抄完之后各自打一个勾。(阅读,摘抄分开打勾)
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亦是如此。读书时,手上永远都拿着一支笔,将思想的火花及时记录下来。我个人的习惯是,先阅读,在阅读时边话边写批注在文章旁边。等读完这本书,有了对全书整体把握后,开始摘抄,最后再写一篇读后感。
任何事情,少不了计划。读书也是一样,比如说,日计划,月计划,年计划。就我个人而言,从高二上到高三后的现在(9月初),两年时间,已经读了近九十本书。我的计划是,每个月读完至少两本书。暑假和寒假则更多。我酷爱读书,无论是乘地铁,等人,还是旅游在候机室亦或是在飞机上,随身都一定会带一本书和一支笔。高考后的暑假,支配的时间,也是读书的黄金时期,我开始更加大量地阅读。在由于飞机延误而陷入几个小时的等待之时,我拿出了包中的《瓦尔登湖》开始阅读。
有一段话给我的触动很大,“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我的感受是,读书,给了我另一种生命历程,让我见识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对比读书前,在博览群书后,人的思想、境界、气质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以一颗包容的心看待这个世界,对待身边人,正如木心所写“轻柔的谈吐,心似深山幽泉”。
高考结束后,所有复习资料中我最珍惜的,想要一直珍藏着的,就是高中的五本语文摘抄本。每次写文章,我的特点就是会引用众多名家的思想和作品。做摘抄本与对于一本书的整体把握与主题认知有着直接关系。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做摘抄本的。第一类,如诗歌或者俳句,可以将一些精彩的语句抄写下来,记住一定要字迹工整,并在下边用不同颜色的笔写上自己的感悟,以及用最醒目的颜色的笔写下这句话它可以适用于哪个主题的作文,思考主题要尽量让自己的思维发散,可以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第二类,如小说或者散文,在阅读完整本书或者整篇文章之后,重新再将书从头开始梳理,留意每一处圈划,留意自己的每一处笔记,像拼凑碎片一般,将文章当中蕴含的各个小的主题都结合原文里的句子,拼凑起来。这样的话,一本书,可以被拆分成许多主题。等到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会发现,精读一本书的重要性。举个例子,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我在仔细阅读了这本书三遍之后,整理出了如下主题(原文里的相关句子在这里就先省略了):1、作家的使命2、人性多元论3、理性,感性4、坚定追梦5、慈善和同情心6、灵魂的驱使7、良心8、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获得美,挫折磨难9、朝圣者10、选择(哪一条道路)11、文学梦(艺术)与金融12、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取舍13、放弃与得到14、价值,人生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生命的饱满与充实15、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与评价16、孤独17、重复中的体验,重复与不重复18、发现美19、对平庸生活的挑战20、现实与梦想21、成为自己,而非他人眼中的自己
我们要学会反思。看到素材,可以换一个角度看,是不是可以从反面看呢?总之,思维一定要打开,要发散,我们要学会反思。当你读的书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在看到一句话,一本书,你一定会联想起别的书,别的话语。通过精读和博览群书,希望我们都可以多多联想,将过去与现在读的书联系起来。在我的素材本上,一句话下面会写着我联想到的别的与之相关的许多不同作家诗人的语句。对各个作家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
最重要的一点是,认知是一个往复的过程。素材本上的东西,如果不能够时常翻阅和记忆,那也终究只能够一直停留于本子上,无法深入自己的思想,更不能在日后加以运用。
愿我们都能够从语文学习中、从阅读中获得乐趣,真正地享受阅读的过程,读书之时适当圈划,多思考,多做批注,让阅读成为每日生活的必修课,成为自己的精神生活,让书中的文字融入自己的气质和思想之中,终生与书籍为友。
(指导教师:赵琳琳)
书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忘记”一切去高考
西交大苏州附中 高三(8)班 孙冠群
刚刚知晓语文成绩的那一刻,我是既惊喜又惊讶,喜的是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惊讶的是自己很少考到这么高的分数。而我知道,取得这么高分数的背后,不光有我,也有老师默默的付出。
131,想必作文得了高分。那么我就谈谈作文的经验吧。大家都知道,作文非一朝一夕之功,与大家分享这样一段对话:
张三丰:“无忌,我教你的还记得多少?”
张无忌:“回太师傅,我只记得一大半”
张三丰:“那,现在呢?”
张无忌:“已经剩下一小半了”
张三丰:“那,现在呢?”
张无忌:“我已经把所有的全忘记了!”
张三丰:“好,你可以去参加高考了…”
当然最后一句是后人改编的。语文就是潜移默化积累的过程。我分四个“多”来总结经验吧。
一、多随心阅读
我在高中阅读的书籍有几十本,从杂文到小说,分类非常杂。而我选择书的必要条件就是我对这本书有兴趣,而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兴趣是第一要素。如果你读尼采的《查拉特斯图拉如是说》读得昏昏欲睡,还不如认认真真轻松地去读微信推送的一篇小品文,可能后者带给你的收获比前者更多。我有一段时间走入过误区,为了写议论文疯狂阅读哲学书,结果到最后读不进去不说,险些丧失阅读的兴趣。要知道,如果带着功利心,为了用上句子而摘抄,即使你摘抄完三大本摘抄本,可能高考也用不上一句,这时你会痛苦。如果随性阅读,不仅那些文字的奥秘被你获得,阅读的速度,感悟的能力都会有大幅提升。所以说,抛开你的功利心去开开心心地阅读吧。
二、多感悟生活
可能副标题有点空洞,那么我就结合自己高考作文来谈谈吧。我的高考作文题目是《话说吃饭》,因为从我对高考作文题目的解读是,要在别人无话可说处说出自己富有个性的看法。而即使人人都会吃饭,很少人会去关注吃饭。我作文的灵感来自三处,并以三个副标题——吃饭·享受吃饭·仪式 吃饭·静心来布置全文。第一个灵感来自于我在吃饭时听到的一段对话:同学为了写作业放弃吃饭,少了抚慰肠胃的享受。第二个灵感来自于我在西安吃羊肉泡馍碰到的一位老先生,他吃羊肉泡馍的过程堪称行云流水,让我印象颇深,就像一个仪式。第三个灵感是来自于“细嚼慢咽”的祖训和我们家吃饭必须是安静的规矩,让我感悟到了“细嚼慢咽”背后的深意是生活不应该只是一味地冲锋,也该有停下来积蓄力量的时刻,这样才能更好地出发。三个层次逐步推进,一篇文章就在脑海里形成了。怎么样,够有生活气息吧?想必这也是打动阅卷老师的一点。多去看看身边的事,关注身边的人,不要以为只有书中才有道理。注重生活的人,不一定能考高分,但一定会写有趣的作文。
三、多与老师交流
我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是关心学生,乐于助人的。所以当你作文怎么都写不下去,别看什么作文秘籍了,快去找你身边的老师吧。俗话说:“一言惊醒梦中人。”也许你的困惑,在一席谈话之后,就会瞬间解开,不是吗?当然,为了写好作文,脸皮也得厚,除了自己的老师,也可以去找其他班不同风格的老师去谈谈嘛,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好意思时,就在心中默念:“老师都是很愿意帮助我哒。”p.s.我就找过不下三个老师。(嘘!)
四、多练字
我的字是在高一高二才逐渐定型的,不说潇洒,工整楷体总归是算得上的。众所周知,语文有隐形的卷面分,拥有一手好字受益匪浅。当然啦,也不要为了功利去练字,这样也是练不好的。你要抱着“我的字要达到能自己欣赏的水平”去练字,慢慢地去坚持,不需要两个月,你的字就会越来越好看。要知道,如果你抱着高考要加分的念头,怎么可能能有一个字不练好不罢休的决心呢?写一手好字,自己看上去赏心悦目,不也很好吗?
我没有讲什么答题技巧,因为这都融在你平时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你的积累够了,到了最后,只需要“忘掉”一切,让无招胜有招。
(指导教师: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