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498d1588a2dec7b314e9e8ad2767b014.jpg
从Mr.
Armstrong和他太太这对美国老夫妇那里获得这批珍贵的彩色底片,均为他们于1980年代造访中国时拍摄。第一部分为8册合计40卷彩色负片,均为Kodak
safety color negative 35mm底片,约1600张;第二部分为140张35mm幻灯片,又称反转片或正片,
均为Kodak
Ektachrome胶片。底片保存的很好,负片的每个信封背后写有大致拍摄地点,幻灯片则每张上有备注放在一个Kodak幻灯机的匣子里。35年了,从没有动过。Kodak的胶片保存还是过硬的,底片上除了当初冲洗留下的一些痕迹,
颜色还很不错。作为Kodak的粉丝,我想说Kodak的胶片是真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使用的相机待考,估计是日本产的单反,视角能看出来是一个50mm标准镜头加一只长焦。应该没有使用三脚架(因为有些长焦都虚了)。
80年代初叶,中国的国门刚刚开启,他们也只走了几个城市。一行七八个人先到的香港,再坐飞机去的上海,这中间还在南京机场落地转机(因为我只看到两张南京的照片,一张是机场的两个红色大字“南京”,一张是他们在候机楼外面等摆渡车)。在上海机场入关后开始游览,所到之处包括豫园,少年宫,市郊新农村和看杂技等。然后去杭州,西湖、灵隐寺、龙井自然少不了,还参观了某中学,某丝绸厂和工艺美术品厂,还看了越剧。接下来去了北京,就是各种名胜古迹,吃烤鸭,看京剧之类。长城之后去的天津,在那里他们在大街上晃荡的时间多一些还去参观了当地的杨柳青年画和地毯厂等。内地就这么四个城市,之后他们回到香港,离开之前短暂浏览澳门。一个10天的旅程就结束了。
男主人是建筑师加文艺青年,但并非专业摄影师,而一个10天的旅程拍掉 40多卷底片,又比一般的旅游者要多得多。大部分拍摄都是在中国的见闻,而他们自己到此一游的自拍照很少。给大家分享的是一部分我扫描处理的照片。照片力图体现原汁原味,哪怕彩色负片已经无法做颜色校对,我还是尽量凭借我的经验来还原。幻灯片因为可以通过幻灯机或灯箱来观片(好过瘾),色彩的后期还原来的更有依据一些。构图无裁减,除了做少量的水平线调整。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bb501177a50db37beb123a519d60392a.jpg
下面给大家分享几个花絮:
1)我之前被他们告知是1980年的中国,而其实是1981年的秋天。这个我在扫描照片的时候就发现了,因为有一张照片里小朋友给他们的书法作品上留的日期是1981年11月。我后来也再次得到的Mr. Armstrong确认,是1981年秋!
2)他们在上海一下飞机,就配了一个翻译24小时的陪同一直到离境。他们告诉我这个翻译的英文十分熟练,一路上还说服他们买了很多东西,因为翻译拍胸脯保证再大的东西也能带上飞机。结果很多东西都是放在飞机的过道上和安全门旁边运走的,现在从飞行安全的角度来看简直不可思议。天津买回的地毯,至今仍然在他家的客厅里。景德镇产的茶具,就是那种“万寿无疆”的红色耳杯,完好如初。
3)从今年5月底拿到底片开始,先为其重新添置了一台合适的扫描仪,后来其出现故障又送修一段时间,返修回来继续开工不久又碰上女儿出生,一再耽搁所有工作终于在10月完工!
最后说说我的感想。作为只使用胶片进行拍摄的人,我对胶片尤其是Kodak胶片是痴迷的。因为我喜欢把玩和回味闪烁在胶片上的那白驹过溪的瞬间,更沉醉多年后手中的照片帮你打开一段记忆的那一刻。我相信摄影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某个瞬间的历史存在感,也许你看着一张最近的照片会感觉平淡无奇,但等多年后你再端详她,就会不同。一张照片的美好和感动,往往是在多年后你看到她的一刹那。35年的时间,我想是对这批珍贵照片最有力的发酵。
这里是这组照片中的香港部分。1981年的香港街头,繁华,热闹,纷杂,人多,车多,招牌多,和当时的大陆城市形成鲜明的对比。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959ee4a48dfbd065b1cedb396b714ef9.jpg
本专题由图虫网(微信号:tuchongcom)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