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之三
(2023-07-23 17:09:46)分类: 书海泛舟 |
11.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般,在教育的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
12.尊重儿童不能叫儿童放纵任性而流为无政府的状态;保持儿童的天性不是叫儿童不加思考地莽撞蛮行。
13.在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的人,学生虽自己不知道,其实也是一个教师。师生愈不分彼此愈好。(相互学习,相互为师的民主师生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4.杜威一再指责由教育当局依据社会传统制定教育目的,教师 秉承这种法定的目的而要求儿童以之为目的。父母对于子女也是如此,实际上,这种做法不切合儿童的理解和需要,在儿童发展中并无实效。而且这种目的是固定不变和呆板一致的,也不切合受教育者活泼好动的天性和众多儿童千差万别的心智和情感,不能刺激儿童思考判断和勉励他们认真执行。有效用的目的会指导儿童在活动中试探和摸索,在实际行动中取得经验和获取结论,所以是机能性的而非神秘性的。再则,目的存在于活动之中,活动就不再是达到外在目的的手段了。人们把目的和手段勉强划分时,活动的价值决定于它能否完成目的的要求,作为手段的活动就往往成为苦役。
15. 杜威晚年在《经验与教育》中阐述得更为明确了。他说,“经验和教育不能直接相等,有的经验是不符教育需要的,对以后经验生长有阻碍和扰害作用,或使反应趋于僵化而使新反应贫乏,或仅仅追求狭隘技术而钻进羊肠小道,或养成疏忽怠荒而失去组织或中心。所以教师要在根据当前适应的效用之外,还要根据它们对未来生长的影响,来选择儿童的经验。杜威说这就是注意经验的连续性的原则。很显然,在这里杜威会同样肯定生长和教育不能直接相等。因为在他看来,生长须能使经验的数量扩充和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在另一方面,杜威又讲经验不是纯属个人的,理由是人不能脱离社会,所以经验是个人内心和社会交互影响而成。传统教育既忽视儿童的经验,更忽视把儿童的经验和社会相联系。他认为进步教育使连续原则和交互作用原则得到适当运用,就必然使教育成为社会性的过程。他论述教师和学生都是群体的成员,不过教师是其中最成熟的成员, 对群体负有特殊职责,那就是根据社会方向去领导儿童。放弃领导是不对的,专断独裁也不成,正当的渠道是叫孩子们通过群体生活来获取社会经验,从而成为优良的社会成员。他又说现在的经验大都是要应用科学的,要丰富和改造经验绝对离不开科学。他又说学习的环境是纵向的,也是横向的,所以教和学的活动既是历史的,又是社会的。结论是:教师必须有超前性的理解,把生长的连续性作为永恒的标语,把儿童现在的生活和他们的未来发展衔接起来,把它们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