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之一:逆向设计
(2023-04-14 17:53:54)教学二十多年,对教材内容已经滚瓜烂熟,虽然每年都想着怎样让课堂变得跟有意思,怎样让教学更加有成效,但是整体而言,改变不过,变化不大。看完这一章,的确引起了思考,拿教学和吃饭类比,我们每天给学生们准备好配餐,告诉他们吃完了就会收获很多能量,补充很多营养,但是为什么要这样配餐,学生吃完后一定会补充很多营养吗?这些问题想的很少,导致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从课堂教学中收获真正的理解。
看完这一章内容后,对逆向设计有了一定的认识,逆向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非常类似于目标倒推法。
内容摘录: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在阶段1中,我们思考教学目标,查看已发布的内容标准(国州、地区),检验课程预期结果。通常要传授的内容比我们在有限时间里能够传授的内容要多得多,所以我们必须作出选择。设计流程的第一阶段需要说明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逆向设计告诉我们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已完成)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而不是简单地根据要讲的内容或是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这种方法鼓励教师和课程设计者在设计特定的单元和课程前,先要“像评估员一样思考”思考如何确定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理解。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逆向设计的第三阶段,我们必须思考几个关键问题:如果学生要有效地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