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读后感
(2022-05-30 16:32:46)分类: 书海泛舟 |
《家庭教育》一书中,陈鹤琴先生说:“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 “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的确,父母无原则的爱,只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这让我想到了比尔·盖茨和妻子对孩子的培养观。
比尔·盖茨可是世界首富,但是他规定自己的孩子到13岁才能得到手机。除此之外,比尔·盖茨还严格控制着孩子们的零花钱,在他的要求下每个孩子都需要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并且不能向大人寻求帮助,从小就培养他们付出才有回报的劳动意识。
而他的妻子梅琳达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母亲,她曾经对孩子们说道:“上网花10美金,给发展中国家的一位母亲买顶蚊帐,让她和孩子(免受蚊子的困扰、远离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的疾病)踏踏实实睡个好觉。就这么一顶蚊帐,或许可以改变一个孕妇和她腹中宝宝的人生轨迹。你的一点小小的帮助,可能就会为另一个家庭改变他们的世界。”在她的谆谆教诲之下,盖茨家的所有子女都热衷公益,他们只把自己当做条件稍微好点的普通人,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反观我们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发展会竭尽全力提供最好的物质和经济条件,然而正是这种从小的优越感,让很多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甚至长大后成为啃老族。
因此我们为人师、为人父母一定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把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责任和主动权还给孩子,切忌一切包办代替。要从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让他们从小就明确自己的责任,培养乐于奉献、关爱他人的品质,担负起自己该担负的责任。孩子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这种“为帮助他人而努力”的责任心,体会到了自己学习和存在的重要价值,自然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生活和做事。而这种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一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信念,就会让一个人更努力,更开阔,更柔软,也更有力量。
父母不可能为孩子遮风挡雨一辈子,最好的教育,不是把大量金钱直接倾倒在他们身上,而是让他们成为自己人生的舵手,在历练中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幸福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