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之二

(2022-05-07 18:03:36)
分类: 书海泛舟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内容摘录:

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这里的“行为”是指广义上的“行为”,包括人的思维、情感以及外显的行动。如果这样看待教育的话,那么,教育目标明显代表了教育机构力图使学生产生的种种行为变化。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将试图指出教育机构想要学生完成的行为模式的变化。 

读后感悟:

对于教育一词的解释有很多,这种解释关注到的是行为模式的改变。也就是说,判断教育是否发生,重点要看包括人的思维和情感等在内的行为模式是否发生变化,否则,教育即没有发生。 

内容摘录:

只有将有关学习者的信息与一些理想标准、公认常模的概念相比较时,对学习者的研究才能推演出教育目标,如此,我们才能够明确学习者的目前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或“差距”,即我们通常提到的“需要”。 

读后感悟:

 “需要”是学习者的当下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差距,这为教育目标的确定提供了便于理解的思维入口。 

内容摘录:

需要的第一种用法,代表着某种理想常模的概念,即某种哲学价值标准,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这个意义上的“需要”指“突然”与“应然”间的差距。而一些心理学家所使用的这个术语,则代表为维持有机体的正常健康状态而必须使有机体内部的张力回复至平衡的状态。 

读后感悟:

关于需要的第二种理解是普雷斯科特、默里及其他人提出来的。这是源于生理心理的一种认知。他们将人看成一种能动的有机体,一种能量系统,该系统通常处于由食物氧化产生的内部力量与外部条件相作用的平衡状态。要维持这个系统的平衡,就有必要满足某些“需要”。这种“需要”理论,为从学习者现状思考教育目标提供了很好的角度。 

内容摘录:

学校应将精力集中于学生现阶段发展的严重差距上。因此,那些指明这些差距即教育性需要的研究十分必要,它们为选择教育目标提供基础,在学校规划中应首先强调这些教育目标。这类研究大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发现学生的现状;第二,将这种状况与公认的常模做比较,以确认差距或需要。 

读后感悟:

学校教育目标的确定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思考和确定,否则学校教育会与家庭、社区的教育功能重复,以致教育功能低效或实效。 

内容摘录:

另一种值得特别关注的对学习者的研究,是对学生兴趣的调查。一种标榜为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者自身的兴趣是教育目标的首要基础,该观点已获得了公众广泛的关注。根据这种观点,我们就应该明确孩子的兴趣,并以这些兴趣作为教育关注的焦点。 

读后感悟:

关于“需要”的研究,之前关注甚少。但关于“兴趣”的研究,当下也非常流行。学习者的“需要”与“兴趣”的内涵不能等同,但有所交叉。如果单纯以“兴趣”而选择学习者的教育目标,这是非常片面的决策。而从“需要”从面思考教育目标的确定可能更趋于合理。但“兴趣”可以让我们明白“教育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要求学习者自己积极主动地努力”,这样也可以让学习者“能积极参与并全身心处理让他感兴趣且与之关系密切的事情,特别是学会如何有效地从事这些活动”。当然学习者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那些合乎教育期待的兴趣会成为有效教育的出发点,而那些不符合教育期待的、目光短浅的、狭隘的或不恰当的兴趣,则是反映出该生如想获得有效教育需要克服的差距”,理清“兴趣”的不同,有助于寻找教育目标思考的最佳逻辑起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