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之十五:区域推进
(2020-03-06 22:17:06)分类: 书海泛舟 |
这一章主要学习了区域如何保障和推进深度学习。
一、大处着眼,创新区域教研机制。
1.整合资源,整体设计区域方案
顶层整体定位,统筹规划。
2.建设学科教研基地,提高研修质量
学科教研基地是指在教研员的指导下,由学科首席教师主持、本校教师共同参与,以加强学校学科建设为目标,聚焦学科的课程规划、课堂教学、学业评价、教学资源和队伍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和实践,整体提升教研组学科育人能力的学习教研团队。学科教研基地是支点,撬动学校特色发展。
基地建设的意义在于建设本身,学校以自己的优势学科为抓手,通过自我定位,进一步明晰学校育人特色与方向,以课程体系的结构性优化为载体,以课堂教学改进为核心,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建设学科教研基地的过程,就是由学科首席教师引领教师团队发展的过程,这也是一种促进教师发展的新机制。一是强化“关键人物”的力量,将“关键人物”确定为学科首席教师——在学科建设上有想法,在问题研究上能引领,能站在学校的角度思考学校特色和学科发展方向。二是教育行政部门与业务部门协同推进,定政策、发文件、给经费、组织协调,跟进指导,激活基地学校学科教师教学的动力与活力,为学校全面、优质和特色发展创造契机。三是学校积极参与申报,强调“校本研修共同体”,用优势学科带动所有学科发展。四是强调“基地孵化”,从名师个人成长到带动一批教师成长,学科首席教师要变被动参与教研为主动组织教研。
3.“微项目”研究、实施——解决深度学习大难题
对于学科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建立项目机制,通过立项,开展研究、实践、反思、总结,然后再推进。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微驱动”教研模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双微驱动”教研模式,是指学科带头人以“微项目”为载体,带领“微团队”发现、研究、解决学校在学科教育中的困难,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提升学科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教研模式。
“双微驱动”以小见大,是用研究的方法破解深度学习的难题。以“微项目”“微团队”为依托,将大项目化为小课题,将学科大团队转化为公关小组,依托小课题研究,发挥团队专长,解决深度学习中的各类问题。问题解决式课题研究使教师真正体验和掌握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让青年教师把听课评课这种单一的研究形式,扩展为一种专业化的科研模式,逐步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善发现、会研究、能解决、是新时期好教师的必备能力。
教师形成教研共同体,在课堂的场域中进行研究,从研究教师的教到兼顾学生的学。学生立场,教师视角,以学定教,以研促教,是尊重教育规律、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
这里的教学改进关注学生的学习路径,关注学习的障碍点与增值点、任务设计,关注实践性学习,把“因材施教”落实到课堂中,也突出了教师发展的实践性、现场性。突破教师学科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障碍点、关键点和生长点,丰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二、建立种子团队,智力支持深度学习
1.教研员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
教育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教师团队的力量,这是一个区域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优秀的教研团队是通过提高教师的软实力来服务地区教育发展的,是教育质量的学术保障。
教研员要在教师进行“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实践中做贴身指导。教师成长的重要标志是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实践、体验、感悟、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
区域教研机构发挥好“现代化立交桥”的作用,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发挥联通、转化作用。
2.着力提升区域教研团队的核心素养
三、先行先试,形成区域实践策略
一个区域内,部分学科和部分学校先行先试,提供学科和学校的实践模型,第二年再开始逐步推进,增加学科、学段,扩大实验学校的规模。
1.选择实验学科和学校,探索学科深度学习的实践策略
(1)分学科积极探索具有学科特质的学习方式。
(2)比较深度学习和常规教学设计的主要差异。
(3)选择深度学习的实验学校,探索学校实施深度学习的策略。
2.梳理提炼实验成果,分享交流引领全区跟进
(1)让学科提供一个深度学习“好课”的基本框架。
(2)建立深度学习的校内学科教研组工作机制。
(3)研发深度学习优秀教学案例并发挥其示范作用。
3.形成区域推进深度学习的基本策略
策略1:通过实验学科先行先试带动学校整体推时。
策略2:专家对教师学习和教师课堂进行全程指导。
策略3:稳定的校本教研机制保障“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