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之十:做一个幸福的研究者
(2020-02-29 22:20:58)分类: 书海泛舟 |
深度学习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把这项实验当作自身教育教学知识重构、提升育人素养的契机,主动研究、主动实践,以提升自身洞察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但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只知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备课、上课,而缺少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和研究,导致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比如前段时间我连着听了四节低年级的语文课。四节课下来,感觉在阅读教学上普遍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课堂效益不高。其实每篇课文都会传递给我们很多信息,细究起来会有很多知识点。所以备课时我们先要对每篇课文认真进行文本解读,这一课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哪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了解了这些,再根据学段教学目标、教参、课本上本单元的导读和课后题,确定本课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再确定教学重点。
确定了教学重点后,我们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我们一般说一课一得就不错,一学期三十多篇课文,我们不可能把每篇课文的所有知识点滴水不漏地全教给学生。我们要善于取舍,抓住重点。在学习每篇课文的时侯,可以把握不同的训练侧重点。这样几十篇下来,学生同样能积累语言,习得方法。没必要把课文每一段都掘地三尺,那样老师累,学生也累。有时面面俱到反而冲淡了学生对重点句段的把握,特别是一篇课文分几课时学完后,学生脑子中的主线往往就不清晰了,因为枝枝叉叉的东西太多,反而不利于整体把握。所以学生一读就懂的段落,就可以略处理,读读即可。因为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读熟课文后,你不讲他也基本能明白,特别是理解能力强的孩子读完两遍后就都能理解。但是重点句段必须细细品读,包括语言特色、遣词造句的精妙。学生只有体会到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精妙之后,才能灵活运用于自己的语言表达,才能慢慢培养起语感。在品读重点句段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通过朗读去深化体会,甚至当堂课可以背诵下来,丰富语言积累。
另外,有的老师提到教参上面有很多知识点,其实,教参只是帮助我们教师理解教材用的,教参上所涉及的很多知识点是让我们教师心里有数,并不一定要全教给学生。
总之,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课堂效益自然不会高。所以要求我们老师既要研究学生,确定教学的起点。还要注意深入研读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敢于对教材内容大胆合理地取舍,这样更能突出重点,给学生留下最深的印象,让课堂呈现一种简约之美。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深度学习要求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就必须做教育教学研究者。教师也只有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进行自我的反思性、关联性学习等主动的、内生的学习,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顺应改革甚至引领改革,实现育人质量的提升和自我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