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张小龙一定不会料到,他的演讲首秀要谈的不是微信事业的巨大成功,而是微信谣言。
张小龙是微信这款“杀手级”手机应用的缔造者,它的用户已高达6亿多个。
1月10日下午,回顾2015年微信数据的“我和微信的故事”在朋友圈突然被刷屏:用户在微信中打开这一链接,就能从中看到自己什么时候加入微信、一年收到和发出多少个微信红包,这一年新认识了多少个好友,收获了朋友们多少个赞,微信运动一共走出多少步数……
说起10日晚间的事,张小龙说,“我和微信的故事”的链接没想到被分享出去,这带来了第一个问题:访问太高,基本挂掉了。第二个问题,有人造谣说,打开链接支付宝的钱被偷了,这个时候,链接也确实因访问量太高打不开了。第三,百万级用户开始解绑银行卡了,结果服务器也快挂了,银行卡也解绑不了了。
这恐怕是微信诞生以来最大的危机。当时我也在刷屏,但因为访问量过大,总是刷不出来。H5这种东西,界面一向不友好,目前来讲,界面最友好的还是微信公号和新浪微博。而正是这种H5的界面访问困难,谣言得以乘其隙——知道H5泄漏不了用户数据的专业人士毕竟是少数派。
在微信辟谣之前,很多朋友纷纷去找腾讯的朋友求证,智商高点儿的朋友就说了:支付宝是阿里的产品,在微信上怎么可能偷支付宝的钱?但的确,这些网络工具已经像网络上的空气和水,人们很难离开他们,谁是哪个公司的反而不引人注目了。
所幸,微信的辟谣比较快,看着辟谣的公号帖扶摇直上10万+,我知道谣言已破。媒体报道,上述谣言肇始于朋友圈。根据张小龙的数据,一个用户每天会三四十次刷进朋友圈。基于朋友圈这种强关系,谣言通过熟人传播,势不可挡。从这个角度看,如果10日晚间微信在朋友圈置顶上述辟谣,一定会瞬间荡平谣言。
及时辟谣是平台治理得力的象征,但也要看到,谣言可大可小,对于不同的受众,又有不同的效应。
未来微信的谣言粉碎机应该怎么造?我认为平台的去中心化很重要,在公众号这个层面,只要优化原来的举报系统,辟出一块谣言质证系统即可,同时引入社会投票器,就可以实现网民自治式的谣言粉碎。这样平台本身只需要较小的人力,就可以无为而治了。像王健林起诉某微信公众号这样的事情,完全不必等到起诉发生就可以迫使公众号自行消除影响,或者使之受到微信反谣规则的惩罚。
因为谣言这东西,有时容易被利用,有些东西被一些利益相关方斥为谣言,其实很可能恰恰是真相。它就像阴暗处的苔藓,只有把它放在公共的阳光下去晒,才能除菌。
对谣言的治理,删除只是一种办法,长久地暴晒,让真理与谬误交战是更高明的办法。而为了防止误判,开放一个投票按扭,公道自在人心。张小龙说得好:微信的平台规则在不断地演化,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我想,这样一个健康有效且开放的谣言粉碎机,是可期待的。
在朋友圈层面,其实已经类似于一个熟人圈的微博,其链式传播看似微小,实则很有威力。朋友圈怎么破?目前来看,似乎没有特别好的解决办法,一般还是谣言受害者在充当反谣急先锋。
微博比微信更早介入谣言粉碎,他们引入了一个评审员机制。但也要看到,从全球看,便是脸书这样的平台2015年3月份也曾流行过乔丹死亡的谣言,引来大批网友哀悼。可见,谣言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问题,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
微信本质上讲不仅仅是传播内容的平台,还是提供服务的平台,如果能够在谣言治理上有重大突破,跑在脸书前面,不仅是中国网民的福利,更是世界网民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