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
通过培训使教师进一步提高师德修养、文化素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教师提升专业知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效益;促使教师尽快掌握教育科研基础知识,积极营造全员参与教育科研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建立一支素质良好、能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反思型、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一)主要内容:
1. 专业精神。大力弘扬“敬业、爱生、奉献”的师德风尚,贯彻执行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政治思想和师德修养教育,教育政策和法规教育,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师的经验,树立科学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
2. 专业知识与技能。围绕教学基本环节、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针对教师实际,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拓宽和更新专业知识,以课堂教学问题为突破口,训练教育教学技能,研讨教育教学方法,交流改革经验,扎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
3. 专题培训。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德育工作、教科研、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
4. 学校特色培训。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书法教育、贤人教育等项目培训,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基本形式:
以集中培训与自我学习相结合、分组讨论和交流汇报相结合、培训与考核相结合。
三、保障措施和预期效果
(一)保障措施:
1. 加强领导,建立组织。在校长室领导下,相关职能处室负责校本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与考核。
2. 做好培训情况的准备。包括: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主讲教师等。
3. 重视培训过程资料的积累。包括:文件、制度、计划、总结、培训教材、培训活动情况记载、考勤登记、考核材料和教师个人培训档案的建立等。将教师的学习笔记、学习体会等材料和教师参加培训的考勤情况,作为教师考核并获得校本培训学分的重要依据,并纳入学期教科研工作考核之中。
(二)预期效果:
1. 通过培训使教师进的师德修养得以提高,知识结构得以优化,专业知识得以提升;
2.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育教学实践能;
3. 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初步形成“全员参与教育科研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
4. 建立一支素质良好、能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反思型、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