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语文教研开课活动

分类: 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




18童年的水墨画(第一课时)
树贤小学杨加钱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碎等13个生字,学写墨、染、碎等生字。指导写好墨、染、碎的笔顺。
2.
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读懂诗歌意境,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课前谈话:童年趣事
听着童年这首歌,一定也勾起了我们童年的许多回忆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互相分享你的童年趣事,分享你的快乐。
一、导入揭题,揭开画面
1.
童年就像是一幅幅美妙的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童年是一首诗,诗中藏着我们的欢喜与快乐。童年的画是这样的:1,2
2.欣赏水墨画。
这些画都是水墨画,水墨画也称国画,简单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3
本课的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简约凝练,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儿童生活画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请同学来读课题。4
3.认读墨:水墨画的墨,认识吗?墨,是形声字,原来的意思是书写用的黑色颜料。
怎么记住这个字:黑+土,书空,范写墨。
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上长下短。
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认真书写1个。大家写得真不错!
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更是一首首欢乐的诗。这几首诗是这样的:5
你们会读这几首诗吗?
二、整体感知,初识画面
走进诗里,走进画里。齐读,学习提示:6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边读边想:诗歌描写了哪三幅水墨画?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动词。
看着这三幅画的名字,你发现了什么? 7
3.那孩子们都在这些地方干什么?请你再读读课文,说说你的发现。
孩子们在溪边钓鱼、在江上戏水,在林中采蘑菇……
不同的地点,构成一幅幅不一样的童年水墨画,但感受同样的童年快乐!
三、聚焦《溪边》,走近画面
诗中有画,画里藏着我们欢乐童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溪边这幅水墨画吧。8
1. 自由朗读《溪边》这首诗。想一想:你在溪边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水墨画?
2.谁来读读溪边这幅水墨画。随机正音。
多音字“当”:“当作”第四声;扑腾:两个字都是第一声。(指人读)书写“腾”
3.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要求读正确,流利。
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不重复,停顿适当。
4.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水墨画?让我们仔细欣赏一下这幅画吧。
5.我们之前学习过难懂词句理解方法,现在回忆回忆:9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溪边》这首诗吧!10
四、品读诗句,欣赏画面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你在溪边这幅画上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a.垂柳:垂柳姑娘,你在溪边干什么?读出垂柳照镜子的快乐画面。
b.溪水:溪水为什么能当作镜子。说明怎么样?
把溪水比作镜子,生活中的镜子是平静的,说明这里的溪水很静,很平的,所以才能当镜子。这是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到了溪水的平静。
c.山溪:把山溪比作什么?出示绿玉带。从绿玉带,你读到了山溪怎样的特点。
d.同桌讨论:山溪为什么是绿色的?--联系上一行诗想一想联系上下文
因为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垂柳倒映在溪面上,所以把溪水染绿了。
小溪两边都是山,山是青翠的,溪水如镜,那么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山溪就如绿玉带了。
e.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的画面?
f.看看这美丽,宁静的画面?你想说什么?太美了,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指导读:像小诗人读。有停顿、有节奏。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11
你在溪边这幅画上还看到了怎样画面?
1.认识染字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生活中见过染这个字吗? 结合生活经验 我们一起来写一写,染是上下结构。
2.水墨画中的染你见过吗? 看了之后,你发现水墨画中的染是怎样的?
“染”是这样的的,“染”是这样写的。12
书空,范写。作业本写1个
像画水墨画一样,把人影染绿了,这就是水墨画的美妙之处。
3.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说说你的理解。
那么人影染绿了又是怎么样的呢?
你们想不想看一看,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请你读一读。
读着这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人影为什么是绿色的?你是怎么理解的?联系上下文
4.出示作业本图片,请生回答。
5.同学们,这个倒映在溪水中的人影是谁?联系上下文
6.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画面里有一根钓竿,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多么美好的画面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安静美好的画面吧!13
这个“竿”是生字,我们来看看这个字的结构,书空,范写。作业本写1个
我们写完这两个生字,再来读读这两行诗句吧!
读着诗句你是怎样看到这幅水墨画?我们是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的。
我们通过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把画面读懂了,让美丽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学习下面两行诗。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小组合作学习:
说:我们读懂了。我们仿佛看到了……
议: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演:我们能将这画面想象出来。
读:请听我们有感情朗读。
预设:1.这么悠闲的画面,这么宁静的画面,忽然“扑腾”一声,什么声音?认识“腾”,书写15
2.认识碎?书写碎。16
3.想象说话:如果你是画里的孩子,你会做什么?说什么?请你读一读
4.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最后一句诗吧!
五.深度解读,回看画面:
1.请你再看看这幅画,你发现了什么? 17
2.前面四句是静态的,后面四句是动态的。
3.下面请女生读静的部分,男生读动的部分。
4.此时再回过头来看看这幅画,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18,19,20,21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这是一幅有动有静的画。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
5.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请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六、指导背诵,重温画面
看图配诗,背诵22,23
寥寥数字,一幅溪边的水墨画画成了。溪水清清,垂柳依依;缓缓流淌的溪水诉说着童年的记忆,静谥的草地上回荡着童年的笑声,溪边垂钓,温存着童年别样的快乐情怀!
评课稿
《童年的水墨画》评课稿
一、杨加钱老师选课折射出她求实的品质,同时对自己也是很大的挑战。
本册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课文,如《肥皂泡》《剃头大师》《小真的长头发》等,杨加钱老师认为,这些课在省素养大赛、二实小的适度教育观摩活动中已经有老师讲过,研讨的价值就不大了,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如《漏》《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等也很有趣,但杨老师又觉着太靠后了,所以,她就本着务实的原则,选了《童年的水墨画》这节课。
说《童年的水墨画》这节课有很大的挑战性,是因为它是一篇诗歌。虽然诗歌如画,尤其是本课的小诗如一幅幅意境优美的水墨画,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幅童年生活的欢乐画卷,令人回味。也正因如此,诗歌学起来就更难了,它需要孩子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很强的画面感。
一、老师备课充分,能准确把握课标要求。
1、杨老师注意到语文训练点的层次性。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而本册也就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老师注意到了语文训练点的螺旋上升,层层递进。
2、杨老师搜集了许多有关作者张继娄的相关资料。丰富的资料让我们了解到:这是张继楼80岁高龄在回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写的一组儿童诗,这组儿童诗共六,选入小学课本的共三首。今年的他已经93岁高龄……有了对作者的这些了解,让我们再来看诗歌,我们对诗歌的感受理解是不是又更多更深了呢?
3、教学目标的制定,科学、较精准。老师能前后贯通,根据单元导读、课后题、“交流台”的梳理、总结,制定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杨老师在设计本节课时很用心。
说她用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前谈话设计很用心。《童年叮叮当》是一首节奏感强、旋律优美的儿歌。老师让孩子们听儿歌谈感受,这样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就进入了本课的学习,为小诗的学习做好了情感铺垫。同时,这首歌与课文的主题也是相符的,都是反映了欢乐童年生活的。
2、生词的挑选很用心。在检查孩子预习时写了,出示了一组词语。那一组词语,杨老师都是围绕目标、结合学生的学情,一个一个精心选出来的。如“扑腾”“蘑菇”这些词语都是轻声,“你拨我溅”的“拨”这个字音容易读错。
3、导课环节,出示的一幅幅意境优美约水墨画,都是杨老师一张一张地选择的。另外,课前谈话时出示儿歌《叮叮当》,歌词出示的速度、与单元导读页的链接,都是杨老师自己一点点制作的。杨老师说在电脑跟前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
1、对诗歌内容的学习,杨老师能紧紧围绕目标,由扶到放,层层推进,很有层次感:“初读溪边谈印象”--“赏读溪边想画面”---“运用习得方法自学《江上》”。
2、杨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小诗内容的同时,注重方法的指导。学习小诗的方法一一一读中想象;理解难懂的诗句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读边想象画面等。
三、杨老师的评价语极为丰富,针对性很强,能指导并激励学生学习。如“老师真喜欢你们高举起的小手!”“最动听的声音就是你们的读书声!”“你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你读得可真认真!”……
《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结合语境”、“自主识字”等方法认识“端、粽、节、总、米、间”等汉字。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了解偏旁在合体字中的变化。能正确书写“午、米、叶”等3个生字。
2、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运用“词语连读”、“说清意思”等方法读好长句子 。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让孩子们了解端午,喜爱我们的传统节日。
【教学重难点】
读好长句子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件、卡片、吸铁石
【过程设计】
第一板块:引出课题
1.看图片,猜节日
今天我们来猜个节日,看图片猜节日。
2.板书:端午
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端的偏旁是——“立字旁”,读一读。
第二板块:多样识字,发现规律
1.识字:“端”。
A.谁来拼一拼?
B.来做个端的动作,你会给端找朋友吗?
C.出示词语,一起读。
D.看日历,了解时间
请小朋友看日历。认识端午节时间。
2.看图识字:“节”。
A.拼一拼。
B.还有其他的节日吗?
3.识字:“粽”
A.端午节,自然要吃粽子,粽子也称端午粽。认识“粽”字。
B.读准字音
读准这个“粽”字,需要注意什么?(平舌音 后鼻音)
指名读 齐读
4.发现偏旁变化规律
A.观察黑板上这两个形声字的偏旁,你有什么发现?
(“立”的横变成了提,“米”的捺变成点。)
B.有礼貌。懂得这个道理的字还真不少呢(出示)
看看这两组词,你们有什么发现?
C.小结。
一起读好课题
5.复现“粽”字
(出示课文插图)喜欢吃粽子吗?猜猜看这是什么口味的粽子?(复现生字“粽”)请你来猜。
第三板块:学习第2自然段
1.读好词语:“箬竹叶”、“糯米”
A.这么多的粽子,老师迫不及待地剝开来一个。(出示课件)你看做粽子的材料需要————(学生接)。
B.带拼音的这两个词语可难读了,读一读。(读好“箬竹叶”、“糯米”。)
2.读好词组:“的”字短语
A.把两个词语连在一起,你还会读吗?
出示:
B.指名读
小结:把两个词语连起来一起读,叫词语连读。(板贴:词语连读)
C.听老师读,看谁学得快。会了吗?
D.这样的词组你会说吗?
3.读好长句子
A.读好第一句
现在把它们放进句子中去,你们还会读吗?你知道这三个词语在课文哪个自然段呢?翻开书找一找。
活动一: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数一数有几句话,并标上序号。
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看看有几句话,标上序号。
出示第一句:
师:把这些词组放到句子中,就变成了长句子。(板贴:长句子)自己练练。谁来?
这句话的意思,你们读懂了吗?我们来做个我问你答的游戏。谁来和我对答?
师问:粽子是用什么包的?
师问:里面裹着什么?
师问:中间有什么?
你看,我们把意思说清楚了,句子就自然地有了停顿。(板贴:说清意思)
我想请男生和我对答,(师生对读)来,我们连起来读好这个句子。
小结:小朋友们,把词语连起来,把意思说清楚,就能读好长句子。
B.尝试读好第2、3句
请你用上刚刚学会的方法自己去读一读第2、3两句。
活动二
(1)读 自由读2、3两句
(2)赞 互读,互夸
同桌互读
读给你的同桌听,如果同桌读得好,竖起你的大拇指夸夸他,如果读得不好,请你帮帮他。
指名读第2句 师生点评
谁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
一起读好这个句子
指导读好第3句
随机教学:
(1)“剥”是多音字,读好它,来,做一做剥开的动作,你剥开什么呢?(糖纸、外壳等等)
(2)谁还会读?你把又黏又甜读得特别好,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黏黏的?
(3)一起读好这句话
C.齐读第二自然段
第四板块:略读第1自然段
1.出示第1自然段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老师接着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句子:
难度升级,来个课外的长句子,你还会读吗?
2.小结:
第五板块:观察字形,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午”、“米”、“叶”
请你仔细观察这三个生字
3.伸出小手一起来写一写“叶”字,老师范写
要求 :a长横写得好一星
3.学生练写。
4.展示
第六板块:复习巩固,课堂小结
1.复习词语
学到这,外婆煮的粽子也熟了!来,让我们一起把词语粽子放到盘子里与大家一起分享吧。齐读词语
【板书设计】
白白的糯米
词语连读
田字格:叶
红红的枣
说清意思
今天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有幸聆听了王小荣老师的执教的《端午粽》一课,受益匪浅,王老师做到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根据孩子的学情,精心设计学习环节。教学过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安排合理,较好落实学习目标。王老师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在王老师的教学中有以下几个亮点:
1、创设情境,富有童趣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看美食,猜节日,引出端午节的主题,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整堂课教师也是让端午节浓浓的节日氛围贯穿始终,比如在复现生字“粽”时,教师说喜欢吃粽子吗?猜猜这是什么口味的粽子?在写字环节,教师说:学到这,外婆煮的粽子也熟了,来让我们一起把词语粽子放到盘子里与大家一起分享吧!类似这样的语言很自然地又把学生带入整堂课创设的情境中。
2、目标明确,学得充分
根据文本特点结合学段目标,锁定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习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习读好长句子。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学生学完第一句话之后,进行学法迁移,用习得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句。让每一个孩子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目标相当明确,层次清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人文渗透,设计巧妙
课伊始,让学生看图片猜节日,了解端午习俗,渗透传统文化;课结尾,在练读长句子“一……总会……”的过程中,“端午”自然地替换为“中秋”、“春节”,在积累语言的同时,无痕地渗透爱家,爱亲人,有亲人付出,我们应该感恩惜福。这两个点的设计自然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