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不能反驳老师就是教育中的自我贬低行为

(2025-01-01 11:10:43)




不合格的教育者教育孩子。优秀的教育者被孩子教育。总是以教育者的姿态教育孩子,往往教育不好孩子,因为,灌输只会让孩子丧失学习兴趣。总是被孩子教育的教育者往往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启发孩子,触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奠定孩子真正的好奇心和学习态度。


人离开好奇心就会停止成长。对于孩子来说,保持好奇心比取得好成绩要重要的多。对于社会来说,好成绩将来对应的是社会分工和社会治理下的工具人。对于孩子来说,好奇心就是将来的创造和颠覆,


应试教育表面上是选拔机制,事实上是人为的、故意的淘汰机制。社会本身就是一种偏见,社会治理下的社会需要更是一种制度性的偏见,在应试教育的结果上凡是不符合社会治理制度偏见上需要的所谓人才几乎都会被社会治理制度故意抛弃,因为,他们治理之下的教育就是那样设计的。


当一些孩子彻底适应于应试教育时,事实上很多孩子的好奇心已经被扼杀了,因为,一切标准之下只有模仿和复制,模仿和复制只是简单的重复,简单的重复不需要好奇心,因为好奇心会反思,会反抗,会创造,会颠覆。而,一切标准化之下的东西最怕颠覆,标准化的东西一旦被颠覆之后就会失去标准,没有标准的东西不但难以管理,而且会让模仿复制的成本增加,这是管理阶层最不愿意看到的问题。


那些在标准化形式教育中不允许学生反驳老师的教育方式,本质上就是在扼杀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好奇心。老师不允许学生反驳自己不但体现了老师的不自信,也同时贬低了教育,贬低了老师的价值,更贬低了学生的地位和价值。


当学生只能被说教,只能被灌输时,我们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因为,不允许反驳的教育方式不但是强制的,而且还是有某种奴役嫌疑的,因为教育的本质不只是“教”,教育的意义更在于怎么用科学和人文精神“育”化孩子的心灵。


如果说,“教”是一个老师在知识上必须给予的话,“育”就是怎么让孩子接受知识,怎么才能让知识成长孩子,怎么才能让孩子对知识保持好奇心。


在基础教育阶段,作为老师,不但有责任让基础教育成为孩子将来好奇心和自身兴趣上的基础和铺垫,还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反思、反驳那些知识,甚至是怀疑那些知识。


孩子反驳老师,不但会增加老师的责任心,也会让老师处于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当中,因为好奇心总是能够激发好奇心,好奇心也总是能够启发好奇心。在教育工作中,凡是能够向孩子学习的老师都是好老师,因为他们不但是真正的在教育孩子,同时也是真正的在关心孩子。这样的老师往往能够和孩子一起成长,能够通过学习孩子,关心孩子,洞察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方向,这样的老师最终都会成为杰出的教育家,也都会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创造性人才。


教育虽然有管理的成份,但是教育和管理截然不同,管理是追求最大标准化的利益,所以,在管理的目标上,所有人越是能够形成共同的认识,所有人越是能够形成共同的目标和标准化的操作方式,管理越是成功,那种管理方式也就越是利益最大化。


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教育出千篇一律的工具人,而是要通过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人,因为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每个孩子的天然自身兴趣不同,所以,只有那种启发式教育才能让孩子在心灵上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人生天赋和人生兴趣,而那些属于孩子自身最为宝贵的天赋和兴趣也最终会让孩子在自身兴趣上真正的成为自己,并最终的成就自己。而不是通过千遍一律的管理和复制让孩子们成为千遍一律的工具人。


人在工具属性上只能被人利用,而且只能被工作岗位固定利用,虽然工作是现代化社会生活的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对于一个保持好奇心,保持自身爱好和兴趣的人,他不但可以在工作岗位上被社会利用,他还可以在自身兴趣上开发自己,利用自己,通过不断的发现和创造,早晚颠覆自己工具人的性质和属性,关于这一点,它正是体现了启发式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一个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还能保留自身的天赋和自身兴趣,这个孩子无论在以后的人生岁月中会遭遇什么样的人生处境,只要他心中的希望不破灭,只要他个人的天赋和兴趣还在,他就能够熬过孤独的人生岁月,并且通过自身的天赋和兴趣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并以此来最终成就自己,让自己安心于人生,无悔于人生。




2024.10.26  罗立辉

学生不能反驳老师就是教育中的自我贬低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