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正的阶级:现实、艺术、信仰
(2024-04-20 10:20:04)每个人的人生总是不同,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也总是不同。每个人,人生各个阶段上的不同就是社会上的阶级。
很多年以来,人们往往把阶级单纯地体现在贫富的差距上,这也造成了现实中人人因为贫富差距而斗争不休。人们总是忽略贫富差距的可以改变性,而又总是闭口不谈人性愚昧上的难以改造性。
事实证明,无论是历史上的均贫富,还是当代社会的均贫富,都只是当时情况下的平均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当时社会财富上的平均主义同样还是会回到财富阶级分化的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这种社会在财富上的阶级分化固然有社会原因,同时也是每个人共同造成的。所以,现实社会的阶级不但难以改变,而且,从根本上来说,无法改变。
现实社会总是流动性的社会现实,现实社会的财富阶级分化也总是流动性社会上的财富阶级现实。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财富阶级逆袭的阶段和机会,在这个程度上,现实社会的财富阶级性对每个人来说在相对上都是公平的。
财富总是流动的财富,阶级也总是流动的阶级。在现实中,穷人逆袭成为高官显贵的例子每个历史阶段都有,达官贵人沦落为人间布衣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所以,现实的阶级总是流动性的阶级。
人类对现实物质财富的恶性争夺,本质上还是人类动物性上的一种贪婪本性释放行为。穷人对财富的渴望也好,富人对财富的占有也好,从人性上来说没有好坏,也没有对错。人类社会,往往是弱势的一方,一旦得势,一样的会得意忘形,不可一世。现实社会总是历史的重复,人类现实社会也从来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无非是你方唱摆我登场,演的都是本质上一样的剧目,打的都是悲天悯人的旗帜,做的都是你争我夺的事情。所以,人间现实就是人间的动物性,都是撕咬,都是围猎。
现实世界是不可避免的动物性撕咬的世界,所以,现实世界的压迫性又总是存在。其实,无论穷人,还是富人,他们的社会压迫性都是一样的,他们的疲惫感也都是一样的,他们对社会压迫性上解放的渴望也都是一样的。这个时候,艺术也就相应的产生了。
用有限创造无限上的美就是艺术。这是哲学家谢林对艺术的精准概括。艺术因为有无限上的美,所以,艺术有无限的境界性。
人在艺术无限性上的审美境界,往往是人世间人与人在人文品质素养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但是素质上的差别,他更是教养上的差别。一个人的教养不但体现在那个人在人生境界上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体现在那个人用什么态度去看待事物。因为人生境界总是产生相应的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就是一个人体现在处事上的素质。现实中,一个人可以遵守行为规则而体现社会上的行为品质,但是,他无法通过行为规则上的强制性体现出行为境界上的处事态度。因为人的态度是自发行为,规则下的强制只是规则习惯性上的机械性,而不是发至内心的境界上的态度。所以,一个人真正的素质无法靠强制来统一,而只能靠自身的审美境界上的修行。
很多人在培养小孩的时候总是过度强调习惯,其不知,习惯只是讨好社会的一种强制行为,过分强调它时,其实就是在压制孩子的审美兴趣。事实上每个孩子天生都有审美天性,你强制一个孩子去养成一种他还没有来得及审美的习惯,会让孩子认为一切讨好性的社会行为都要强制去实行,而不是通过审美上的审美判断来培养审美境界上的处事态度,那么这种孩子长大以后,思维方式一定是僵化的,死板的,无趣的。他的生活也一定是枯燥而又无聊的。
审美是一种现实生活压迫上的解放,他不但让人愉悦,庄严,而且还能让人拥有境界无限性上的深刻。这不单是一个人宝贵的人生素养,他还是人格魅力上的品质体现。
人生审美境界的终点是真理上的解脱。它不但是智慧上的最高点,它还是信仰上的真理理念。信仰是人生阶级的最高点,无论一个达至信仰层面的人,在现实世界的人生遭遇如何,这个世界都无法抹掉这个人的永恒性。他们的这种永恒性,不是因为信仰的永恒性,而是信仰上真理的永恒性。他们的这种永恒性无论被现实世界的动物性蹂躏至何种程度,现实世界都只能仰望他们真理程度上的那种神性。
世界信仰层面上的巨人,比如: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孔子等等,他们并没有现实世界财富和权势上的不可一世,他们只是现实世界的普通人,但是,他们坚持的真理,让现实世界对他们的真理上的信仰虔诚而且坚定。在他们面前任何富商大贾都不敢说他们有什么阶级上的优越性。而只能匍匐在他们的精神世界,谦卑地像一个仆人。
2024.04.14 罗立辉
后一篇:偏见往往比无知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