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为主观情感上的审美艺术,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所处时代的限制。正如文言文盛行于中古时期,十四行诗流行于中世纪,每个时代都会有自身时代的语言所代表的情绪和理性。
当一个产物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各种炒作和利益团体便会拼命的守护他们赖以生存的没落和腐朽。于是,死气沉沉和千篇一律便成为他们典型的标志。
世界历史和文化发展到现在的程度,各个时期的文献以及文艺作品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在各种所谓的流派已经发展到细致入微的时候,不单单是创作陷入到了死胡同,就连阅读者面对如此多的选择也会无从下手。
但是,我们要知道任何时期的文化或者文艺作品都是当时社会生存状态反思的产物。这就是文艺作品或者文学作品无法摆脱的时代特征。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所代表的潜在用语,每个阶层有每个阶层的生存特征。如果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整齐划一的文字堆砌,那么这种文学作品所呈现的生存或者审美意境就会失去自然人间的错落有致而呈现出整齐划一的千篇一律。
人间各个阶层,各种生存状态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语言和隐喻。他们对应着各自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语言环境。而且,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语言环境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心态环境。而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共鸣恰恰是对自己不同心态环境的共鸣。
语言产生于思维意识的深度思考。语言本身就是思维的产物。所以,挖掘任何语言生态都需要作者通过自身的思维意识深度的思考。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思考就是洞察力。人类的一切思考都是人类自身心灵属性上的感受性和理解力达到认识后的理念性语言认识。而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的各种类型的情感冲突或者情节冲突,还是诗歌艺术的意境张力,都是作者通过心灵属性的洞察力和合目的性的无目的性的反思能力。
文学作品之所以是合目的性的无目的,不仅仅是因为文学作品是读者主观情感想象力上的审美无限性,它更是人类生存状态情景的无限性。所以,凡是审美无限性的艺术作品都不可能是直接的目的,否则,任何目的的实现就都成了告知之后的了然无趣了。更何况任何目的的实现就是这件事情的结束和死亡。这种直接的结果告示除了枯燥就是无趣,那里还会有什么审美境界让读者陷入呢?
而,不能代表时代生存状态上的心理生态语言的文学作品就是时代语言在文学作品当中的消失。这种时代语言消失的文学作品要么是某种基调的整齐划一式的口号宣传,要么是各个时代经典文学的刻意模仿和复制。
文学作品只有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才有可能是属于历史的,否则,无论模仿和复制怎样具备无与伦比的技巧那都只是工艺品,而不可能时艺术作品。
在工业化和智能化的时代,思维已经进化到了多维交叉的时代,农耕文明时代的乡土情怀正在被另外的生存状态所替代,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时代的需要。在这样的时代,探索式的语言和疲惫心理的隐晦会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或者隐藏着,发掘时代的语言就需要思维多维交叉式的思考和探索。也正因为如此,那种奢望靠死记硬背文字词汇堆砌式的工匠式写作老少通吃的那一套今后只有死路一条。因为那样的文字即无法于读者共鸣,更无法让读者阅读后能够引起读者反思性的思考。这样的文字既不能给读者带来理解,更不能给予读者隐晦心理的某种程度上的解脱。
文学就是时代的审美和反思的存在体现。文学作品一旦脱离时代语言,文学时代的腐朽和没落就不可避免。
2022.09.06
前一篇:隐入尘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