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薛迪老师执教的《荡秋千》
【教材简析】
歌曲《荡秋干》是一首曲调活泼跳跃,节奏明快,反映佬族儿童生活情景的童谣,结构方整而短小。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首三乐句结构的对称性极强的单二部曲式。除第二部分的首句与第一部分的首句同尾换头外,其余两个乐句完全一致。第二乐句词曲营造的意境浑然一体,在旋律上先是一个三度小跳“6一”,继而下行六度大跳“1一3”,再一个七度大跳“5一”,把秋千“上下来回”荡来荡去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第三乐句又回到了平稳的旋律线上来。荡秋干的儿童陶醉了,自由地飞荡!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三年多系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经验,他们学习过许多与游戏有关的歌曲,对节拍拍号、乐句的划分也有着初步的认识。歌曲《荡秋千》曲调活泼欢快,节奏鲜明,反映了仡佬族小朋友的生活情景。学生要把握音准、大跳音程、抓住八分休止符的时值,感受旋律中荡秋千时一上一下的特点,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运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用歌声表达童年生活的无限快乐和美好。
2.借助图谱,通过自主探究、师生合作等活动体验八分休止符并能在演唱中正确表现,感受歌曲旋律高低起伏的变化,唱准大跳音程。
3.对歌曲进行再度创作,感受仡佬族人们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体验分辨八分休止符和大跳音程,并能在歌曲中正确演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丝巾
【教学过程】
活动主题一: 意境描绘,律动体验
1、练声导入,感受情绪
(1)这段音乐让你有怎样的感觉?仿佛把你带到了哪里?(优美、抒情)

(2)这么优美抒情的音乐把我们带到了云雾缭绕的云贵高原,那里住着一群可爱仡佬族的小朋友们。她们正在用歌声赞美美丽的家乡,你们能不能跟着老师的琴声哼唱。
要求:歌唱中要注意抬眉亮眼高位置,让声音传的更远一些。
2、二拍子的音乐律动
感受歌曲节拍,用丝巾做恒拍律动,随着高原上的这些云朵随风舞动吧!
3、感受音乐情绪变化
教师弹奏《荡秋千》,感受音乐情绪,用丝巾律动表现。
(一)活动评价
|
评价环节
|
评价要点
|
评价标准
|
|
环节1
|
能用连贯的声音哼唱旋律
|
优秀
|
良好
|
合格
|
仍需努力
|
|
环节2
|
动作的参与度、美感、韵律感
|
优秀
|
良好
|
合格
|
仍需努力
|
|
环节3
|
是否听出旋律发生了变化
|
优秀
|
良好
|
合格
|
仍需努力
|
活动主题二:童心童趣,掌握休止
1.揭示课题,聆听范唱
这样欢快活泼的歌曲就来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荡秋千》。仡佬族小朋友是怎样荡秋千
?(慢上慢下来回荡)
2.活动体验,音乐游戏
(1)你觉得仡佬族的小朋友秋千玩的开心吗?那我们也来玩一个音乐小游戏,你能模仿我的动作吗?
动作指导:拍手 击掌
(2)你能边拍边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吗?
(3)老师的动作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哪里发生了变化?(感知八分休止符)
动作指导:拍手 击掌 ,八分休止符处做“抓”握拳的动作。
1. 激情说唱,加入伴奏
播放《荡秋千》伴奏,加上动作有节奏的念歌词
(一)活动评价
|
评价环节
|
评价要点
|
评价标准
|
|
环节2
|
能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八分休止符
|
优秀
|
良好
|
合格
|
仍需努力
|
|
环节3
|
能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
优秀
|
良好
|
合格
|
仍需努力
|
活动主题三:乐句感知,歌唱表达
1、画旋律线,对比乐句
(1)歌曲有几个乐句?(6个)
(2)再次聆听,找出相同乐句(第二、五乐句相同、三和六乐句相同)
2.师生合作,乐句模唱
(1)老师用“la”模唱第二、三乐句,学生模唱相同的乐句
(2)老师模唱其余两个乐句,学生模唱重复乐句
1. 难点教学,大跳音程
(1)根据旋律线高低起伏,找到大跳音程手势辅助。
孩子们,秋千荡的时高时低,你能发现音乐中起伏特别大的地方吗?
4.学唱歌曲,歌曲处理
(1)带入歌词跟琴演唱
要求:坐好你的歌唱姿势,轻声的跟着琴声演唱歌曲。
(2) 师生探讨,演唱处理(有无休止符对比)
休止符就好像秋千荡的特别高,心里突然就紧了一下的感觉。你能不能把这种紧张又平安落下来的感觉唱出来。
(3)完整演唱
要求:用快乐的歌声,自信的演唱出来。
(三)活动评价
|
评价环节
|
评价要点
|
评价标准
|
|
环节1
|
能找出相同的乐句
|
优秀
|
良好
|
合格
|
仍需努力
|
|
环节2
|
聆听习惯,师生接龙模唱
|
优秀
|
良好
|
合格
|
仍需努力
|
|
环节3
|
学生能发现大跳,并解决大跳音准问题
|
优秀
|
良好
|
合格
|
仍需努力
|
|
环节4
|
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
优秀
|
良好
|
合格
|
仍需努力
|
活动主题四:拓展创编,情景表演
1.引子部分,加上发声练习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随着什么样的声音来到这美丽的仡佬族吗?
2.演唱部分
用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3.尾声部分
当夕阳西下临近结束的时候,小伙伴们玩荡秋千的游戏就要结束了 ,此时山谷中又会传来怎么样的声音呢?(嘎吱
嘎吱 嘎吱...)
要求:注意渐弱,渐慢
2.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完整表现歌曲
小结:同学们,老师知道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好玩的游戏,比如捉迷藏、跳绳、打花巴掌等等。其实音乐就在我们身边,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老师给同学们留一个课后作业,你们可以以四人为一小组,找一找1-4年学习过的与童年游戏有关的歌曲,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分享。
(在《荡秋千》的音乐中有序离开教室)
(一)活动评价
|
评价环节
|
评价要点
|
评价标准
|
|
环节3
|
结合生活实际,编创歌词并能做力度和速度的变化
|
优秀
|
良好
|
合格
|
仍需努力
|
【板书设计】


二、设计理念
(四)通过对歌曲每小结第一个音乐的哼唱,感受旋律情绪,为后面的歌曲学唱做了良好的铺垫。在游戏中体验八分休止符,让学生感受到八分休止符的长短,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歌曲的再度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哪里,让学生更能真切的感受到仡佬族儿童荡秋千时快乐的场景。通过图形谱以及手势,帮助学生感受、了解乐句之间的结构变化和音高关系,更好的学唱歌曲。
三、集中讨论
综合组老师结合薛老师的课进行讨论,各抒己见。
王晓蕾: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难点把握准确,每个环节有相应的活动评价。
林玮倩:活动一中引到仡佬族时,可加入仡佬族风土人情的简介(图片或视频),了解仡佬族
姚宗友:活动二中,学生可能不能马上做到边律动边歌词节奏朗读,歌词节奏朗读可先单独读,再边律动边读,循序渐进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本课内容《荡秋千》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首演唱歌曲。因为四年级涉及的音乐元素已很多,那么就决不应该以游戏化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了。我们音乐老师就有必要遵照《纲要》精神,让学生从音乐的本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开始,通过音乐本体的积累,更理性的来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非常注重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与优化。主要体现为在节奏的练习中巩固了前后十六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拍法;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是以“字-乐句-乐段一歌曲”的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用漂亮的音色来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想一堂有效的音乐唱歌课应是学生在学了这首歌曲后能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正是我本堂课的最终目标。
|
|
过程确认
|
职能部门负责人签字:王晓蕾
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