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组第一次教研活动——延伸概念触角,深化概念内涵

腾蛟镇凤巢中心小学校本研修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项目名称 |
数学组教研活动 |
项目负责人 |
柳琴琴 |
活动时间 |
2022年3月17日 |
活动地点 |
四年2班、办公室3 |
活动主题 |
信息化2.0校本实践活动——延伸概念触角,深化概念内涵的《平均数》课例研讨 |
主讲人 |
柳琴琴 |
参加对象 及参与率 |
全体数学组老师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柳琴琴老师执教《平均数》
教案: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学习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活动一:次数相同比总数 学习材料:运动会正在如火如荼的预热中,出示池熙,彩佑的练习投篮成绩。 学习任务:判断一下比赛结果? 反馈预设:池熙胜。池熙投篮的总数是6+5+4+7=22,彩佑投篮的总数是8+2+5+6=21,池熙胜。 教师归纳:通过总数做出判断,有理有据。 活动二:次数不同比代表数 篮球挑战赛,出示小宇和池楠的比赛成绩。 小宇:总数21个,池楠:总数24个。 初步判断:他们两个谁的水平高?再提供具体数据。 学习材料:小宇和池楠的4轮投球情况 学习任务:判断一下他们两个谁的水平高?为什么呢? 反馈预设:小宇投了3轮每次都是7个,池楠投了4轮每次都是6个,所以小宇的水平更高一些。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用7和6分别代表小宇和池楠的投篮水平,那这个7和6我们暂时就叫他们是小宇和小星投篮水平的代表数。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活动三:创设冲突,引出平均数 学习材料:小宇与瑞燊比拼情况 学习任务:要比较小宇和瑞燊的投篮水平,你打算比什么? 反馈预设: 1.比总数。 2.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要比代表数。 教师引导:刚才小宇的代表数是7,那用几代表瑞燊的投篮水平呢? 活动四:合作学习,探究平均数 关键问题:用什么数代表瑞燊1轮的投篮水平? 学习任务: 1.想办法找出这个代表数。 2.把你的想法在图中表示出来,
3.观察虚线所在位置,你有什么发现。 反馈预设: 1.选择8作为代表数。 2.还有3次没有达到8,选8当他的代表数太高了。选择4作为代表数。 3.有3次比4高,选4作为他的代表数太低了。 问题1:选8太高,选4太低,那你觉得我们要找的这个代表数在哪个位置之间? 4.在4~8之间。选择5作为代表数。 5.移一移,把8移1个给4,8变成7,第四轮也是7都比5高,选5也太低了。 6.移一移,选6作为代表数,把8里的2个给4,把7里的1个给5,这样每次都变得一样多。 问题2:为什么要移? 像这样把多的移出来给少的,让每次的个数都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做移多补少。 7.算一算。(8+4+5+7)÷4=6(个) 问题3:为什么除以4? 先求出4次的总数,再平均分成4份,这是一种“先求总数,再除以份数”的方法叫做“求和平分”。 揭示课题:我们能用不同的方法找到能够代表瑞燊1轮投篮水平的数。这个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课件出示:“6”就是“8,4,5,7”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问题引导:观察这个平均数6,你有什么发现? 反馈预设: 1.平均数在这些数之间。 2.平均数一定大于4,小于8。 3.平均数在8和4之间。 4.平均数6不在这几个数中,是我们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的方法得到的。 教师小结:6既不是这组数据中最大的,又不是这组数据中最小的,而是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是一个虚拟的数。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用最快的方法求出柳老师这4轮投篮的平均个数是多少? 2.这个平均数8和第1次与第2次的8个是一样的吗? 3.如果柳老师投篮第五次,平均数会发生变化吗?第五次投中10个,平均数会——(变大)第五次投中3个,平均数会——(变小),投中几个平均数不会改变——(8个) 实际上柳老师第五次因为发挥失误,投中了0个,平均数你会计算吗? 反馈预设:(8+7+9+8+0)÷4=8 (8+7+9+8+0)÷5=6.4 提出问题:对比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平均数非常敏感,只要一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据发生改变,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4.说一说生活中的平均数。 (1)我校四年级平均每班有24人。 (2)小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50厘米。 (3)2001- 2002 年赛季,是姚明在CBA的巅峰赛季,场均32.4分,19个 篮板,4.8次封盖。从2002年起,姚明征战NBA的9年时间里,一共出战了486场比赛,场均18.6分和8.9个篮板,1.9次封盖。(哪些是平均数) 四、智慧闯关,巩固新知 1.比一比,谁上场。根据两名队员的得分情况,你会选择哪位队员上场?
2.有6个人在篮球场上打球,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5岁。你能想象一- 教师引导: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端数据时,平均数就不能很好表示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所以在像这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在比赛中,为了更加公平,我们通常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再来计算平均数。 五、回顾整理 师: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板书设计: 平均数
比总数
比代表数
(8+4+5+7)÷4=6(个)
柳琴琴老师阐述设计理念
集中研讨
姜晓雁:本节课的内容有趣,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一直以投篮为主线展开。 鲍书函:反馈交流时,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去说。多用“你怎么想的”、“为什么”来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更深入体会。在观察平均数虚线所在位置,你有什么发现时,如果学生没有发现,可以把这一问题放在柳老师投篮平均数后再来回答。 苏素芳:柳老师在课堂生成的处理上,我感觉应该更随机应变一些,不用一定遵循教学设计。学生的反馈有些偏离时,教师要适时的把问题引导回来。可给学生作一些前测练习。 王臻:柳老师整堂课情境创设的贴近生活,准备充分,但在求和平分计算时要提醒孩子们不要忘记括号很重要,这是一节难得的有思考的课。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注重让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设计中创设了具体情境让学生感悟平均数的产生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分析、比较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在这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注重思想方法的培养。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通过观察投篮比赛,认识到在不同的情况下,比较胜负用总数来判断不合理,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能够代表他整体水平的代表数的问题,通过“移多补少”、“求和平分”的思想运用,学生找到了这个代表数,然后引导学生知道这个代表数就是“平均数”,最后启发学生发现移动前和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怎么产生的,使学生认识到它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一个虚拟的数。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讨论,展示,思考、探索、交流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不断地去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都讲究艺术,如:“你有不同的想法吗?你能说一说吗?你说得真好。”等等。用这些具有启发和鼓动性的语言,营造种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让学生亲近数学,使他们产生求知欲,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练习的有效性。在这节课中,不仅注重新课知识的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练习题的设计也非常用心。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仅靠新课的教学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把新知识同原有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在巩固练习中,把平均数和生活联系起来,题型新颖,又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有层次的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丰富了对平均数内涵的深刻理解,既让学生学得扎实灵活,又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 |
||
过程确认 |
职能部门负责人签字:林玮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