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卡子”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广东龙川客家人迁川,在过江西时受阻,于是他们发了一个“告帖”。“告帖”中说:“目下龙川县地方处处拦绝不容我等行走。……我们又闻得龙川县通知江西地方出赏拦阻……若到江西,隔省阻拦我们。”这种官方的“拦阻”是在什么地实施的?我想如在省城、县城城门口盘查,这种可能性、可行性太小。在官道、要道上建关设卡盘查过往行商、凡夫走卒应是主流。
通常说“关卡”,是“关隘”和“卡子”的合称,两者功能其实一样,只是规模大小不同,驻兵人数多少不等。
“关”多在官道、要道上修造、除山海关、嘉峪关之类的关是联接是长城外,其余的多修造在如门似的两山或一山一涧间,多用夯土或石块砌成墙,中留关门,上或有关楼。如平型关、娘子关、娄山关、剑门关等。
历来史料中多言“关隘”,难有“卡子”的记载。由于“卡子”建造简易,多在历史长河中湮没。不过在多年的田野考察中,发现了一些古道上仍有“卡子”的遗存。在今汉源县清溪镇到泸定县兴隆镇这一段唐蕃古道上残存的两处“卡子”为例,刍议一下。
一处位于泸定县兴隆镇化林坪至飞越关间的瓦窑坪处。该处卡子遗存墙体最高在1.7米左右,墙厚在0﹒7米左右,通体用碎石垒砌而成。卡子平面呈“Z”字形(见下图),两端上下墙体有向左右延伸遗迹。右侧通向山岩,左侧延至山涧。正面为一道约1米宽的门道。过此卡子,前方道路上坡可到飞越关。
http://s2/bmiddle/0029Sipazy7nunCcQi551&690
飞越关位于飞越岭丫口处,泸定县与汉源县以飞越岭山脊为界。当地老百姓习惯称飞越关为“卡子”,从飞越关到宜东均是下坡路。到宜东后,古道转向东北,经西溪镇(古道不经富庄镇、九襄镇)到清溪镇。
汉源县旧为“清溪县”,清溪镇为旧时县衙驻地。古道从西北西溪镇一路走过来下到山谷底的西河村,再向东南爬上近百余米高度的山路,到达一台地,台地处就是旧时清溪县城。在距台地还有四、五米高时,此时古道为“>”形的一段急转的上坡道。上斜段路的外侧修了一段长约八米,宽约0﹒6米,原高度不详的墙体遗存(估计原高度在1米左右)。墙体用石灰粘连石块砌成,非常坚实。当地人均称此墙为“挡马墙”,认为马匹荷重时,易在此处失蹄。这个解释不是毫无道理,不过笔者认为,防马失蹄只不过是额外的一种功能,该段墙应是清溪城西门外的一道卡子。
http://s8/bmiddle/0029Sipazy7nuohIHgX77&690
图中道路右上方为向右急转90°一条上坡路通向清溪古城。图中道路左侧为残存的“挡马墙”。墙外是绝壁,绝壁下是一条上山坡道。
http://s10/bmiddle/0029Sipazy7nuok3de9c9&690
图为残存“挡马墙”细部。图中左边为上山坡道在此急转180°,上坡走过“挡马墙”,一里路就可到清溪城。
一字形的挡马墙上可站人实施攻击,下墙可护身,于此处设为“卡子”是最好不过的绝佳之处。
“卡子”应是关隘要地派出机构,平时可作盘查路人、截私防匪之处,一旦发生战事,也起前敌触角功能。“卡子”的设置不仅出现在古道、官道之上,因它具前敌触角功能,故旧时山寨城堡处也多设有这类“卡子”的设置。金堂县广兴镇何家沟沟尾与转龙镇玉皇村交界处,有一个位于两侧为悬崖的山脊上的“玉皇寨”。玉皇寨东南方距山寨约一百米处就残存类似一卡子的寨门。这设施平面也呈“Z”字形,也是石块砌成,高、宽度与化林坪卡子差不多。面向寨门,其右墙向东北延至山崖,左边墙体围山寨向西南延至另一侧山崖。http://s8/mw690/0029Sipazy7nup9ZsJF07&690
玉皇寨东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