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煮饭

(2018-08-21 10:36:37)
标签:

生活杂谈

    连“煮饭”这个也作为话题值得拿出来说说?煮饭一事太平常了,不就是将米淘过,放入电饭煲内,添上水加上盖,接通电源,不一会红灯变绿灯,饭就煮好了。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确实让煮饭从过去烟熏火撩的日子,一下变得简单多了。现在市场上还出现“免淘米”,又省去了一个煮饭环节。不过现在很多青年男女确实不想煮饭,或根本不会煮饭。他们从其它方面的劳动所获,花在省去煮饭的劳动上,不仅在工作单位上,甚至回到家中,就直接叫了“外卖”。 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我引用这段话的意思是想对不会煮饭的青年们说,不会煮饭不要紧,看看别人怎么煮的饭,了解整过煮饭流程,不妨自己试试煮一下饭,尝尝自己的这个劳动成果,吃起来的感觉与外卖是不同的。我不希望将来人类失去“煮饭”能力、失去求生存的基本功力,而成为高端专门家的独家专业。

在职时,在组织学生的野炊活动中,发现个个学生都会煮饭,能干得不得了。活动中他们相互交流切搓,多有得益。虽然这里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适当,只有采用“劳动者的家庭,会劳动的子女多”的说法了。

古代人类煮饭的历史不说了,“男耕女织”总是家中有人煮饭的。我只将我所知道和经历过煮饭的情况拿出来说说。

最早家户人家煮饭燃料用木柴,古人称其为“薪”。现在人们在“关工资”时,也称为“关薪水”,可见“薪”和“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木柴总类很多,什么桤木、柏木、松木、青冈和杂木都有。其中桤木不经(“经”系四川话,持久的意思)烧,但价钱也最便宜,最贵的是青冈柴,因其比其它木柴经烧。这些木柴多来自城市周边农村或山区。也有远处运来的。成都旧时锦官驿锦江河边有一个码头,功能多样,人们却常称其为“粪码头”。“粪”系人的排泄物,又称为“尿水”,是过去最佳农肥。那时锦江下流常有专门到成都运粪的木船,民间称“粪水船”。粪水船上成都时,都要顺便装上当地一些土特产,由于“粪”的忌讳,故其船所带之物多以木柴为主。这些粪水船也为贫困学子游青神中岩、峨眉山提供了一些便利。只是要坐船头,不坐船尾罢了。

这些柴火多是农民或力夫沿街挑着叫卖。经买卖双方讨价还价之后,卖方还为买方一梱梱码好。那时很多人家柴灶前都会有一土陶罐,罐上有盖。这个陶罐是存放“呼炭”(“炭”四川话在此处的发音为 te)。呼炭为木柴燃烧未尽时的炭化物,多作为冬季烤烘笼或煎中药时用。这些话题太多,不说了,还是回到煮饭上来吧。

旧时煮饭分“闷锅饭”和“滤米饭”。 “闷锅饭”是将米淘净,放入铁锅中,在掺上水。掺水量的多少很关键,我的经验是将手掌平放于锅中,水刚没于手背,是水量最佳时。然后用大火将水烧开,不见水时,退火,让余烬将饭闷熟。“闷锅饭”的特点是有“锅巴”。常说:“不吃锅巴?咋个会围到锅边转。”因为锅巴有一种煳香味,常作为家中小孩的餐前食品。讲究的家长常将米饭舀净后,乘热在锅中的锅巴上抹上一点猪油,再撒上一点毛毛盐,铲起揉成团,其味更是不摆了。旧时,成都昭觉寺的锅巴稀饭是出了名的。

“滤米饭”又称“甄子饭”。“ 甄子”多是用柏木或竹编制成桶状,下用竹条编成园锥状,称“甄底”。 “甄底”尖向上蒙上一层纱布待用。将米淘净放入铁锅中加水大火猛煮。其水量要多于煮闷锅饭的水量。待锅中大米呈大半熟状时,舀在竹制的烧箕中,滤出的米汤流在下面陶制的缸钵中。米汤在有些地方称为“米油”,其味香甘,也是小孩餐前喜好之物。滤尽米汤的半熟米,用筷子赶入甄子中,在赶的同时,要将半熟米赶散,让半熟米在甄中呈松散状,赶完后再用筷子竖插上几个眼,以利其蒸气通过。将甄子放在加水后的铁锅中,用猛火将水烧开,让蒸汽将甄中米饭蒸熟。“甄子饭”有一股特殊香味,让人食欲大增。就是用放了熟油辣椒和小葱的泡萝卜下“甄子饭”,也会让人干上几大碗。旧时,成都街头的小饭店尽是卖的“甄子饭”,专供贫苦人家或力夫们进餐。一见有人要吃饭,老板用一小细瓷碗,乘上饭,然后倒扣入一大土巴碗中,饭的外形成瓜儿皮帽子状。这就是成都人俗称的“帽儿头饭”。

“蒸笼”与“甄子”有区刘的。“蒸笼”多是竹制,一格一格可分开的,“一格”又称为“一笼”,在北方又称“一屉”。大规模用蒸笼蒸饭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蒸饭是将米淘净,放入容器中,加水蒸熟。蒸饭过去多出现在于机关单位、企事业的伙食团中。用木制大方形蒸笼蒸饭。

 “煮饭”不光是指将大米煮成熟饭,它的含悥中还包括“炒菜”内容。至于“炒菜”内容大多,题目太大,我就不说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今年“七夕节”刚过,下一次准备就此来一个“马后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