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容君
华容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38
  • 关注人气: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忆中的蜻蜓

(2018-07-26 15:02:47)
标签:

生活杂谈

  蜻蜓在四川话中俗称“叮叮猫”,大概源于其双眼如猫眼似的。在旧时成都的蜻蜓不仅数量大,而且是种类多。说其数量大是因为它在整个夏天,天天在市区内都可见。虽然数量大,却不像蝉那样扰民,且还以害人的蚊虫为食。作为外行,我对蜻蜓的分类是以颜色和体形大小来分的。其数量最多的是桔红色的,体长不过六、七厘米,俗称“红蜻蜓”。与之体长相同的有黑白相间、黑绿相间的。有一种体色也是黑绿相间的蜻蜓,体长在十厘米左右。这种大蜻蜓,在成都市区不可多见。蜻蜓有两对实用的翅膀,不像蝉那样只使用一对。蝉的翅膀不飞行时是合拢贴身的,只要两翅一展开就可飞行了。而蜻蜓两对翅膀,只要是成了成虫,终身不会合拢。有一种外形似蜻蜓,只用一对翅膀,体长约三厘米昆虫,它飞起来时,两翅搧动频率不高,就像人搧扇子一样。不飞时,两翅可合拢,民间俗称为“七姑娘”。 蜻蜓飞行方式多样,有空中旋停、突飞、倒飞等。

蜻蜓的一生与所有昆虫一样,都要经过卵、虫、蛹、成虫四个生长阶断。蜻蜓在夏末初秋时间段开始交配。我们常见此时的天空中,常见有一对对蜻蜓尾对尾的在一起飞行,这是它们一种独特的交配方式。一但交配完成,雌蜻蜓会把卵产在水塘河边水草的茎杆上。孵化后幼虫进入水中,以捕食浮游生物生长,浮游生物中常见的就有蚊子的幼虫“孑孓”,成都人俗称的“沙虫子”。蜻蜓的幼虫与蝉的幼虫外形相似,只不过蜻蜓幼虫眼部要大些,一直在本阶段生活在水中的食肉生物。我在水稻田中也曾发现有蜻蜓幼虫的活动,我猜想那一定是蜻蜓把卵产在收割水稻后的谷桩上,孵化后的幼虫落入土壤中,艰难地熬过一个冬天,春耕时一放水,它就一下快乐地生长起来了。如果水稻田中的蜻蜓幼虫是随春水流进来的,这种机遇实在太难得了。

旧日成都城中,有金河、御河、少城公园或私家庭院中的湖泊池塘等水域。金河从通惠门进城,从成都老城西南角出城汇入锦江。金河在市内原来主要起供水和泄洪作用,河边石砌成岸,并无水草生长的条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逐渐淤塞成为蚊子的滋生地。1971年带领学生参加了清淘金河的劳动,我们在清理金河青石桥段的淤泥中,就发现有大量并整块的牛骨出现,可见金河的淤塞不是一两年才形成的。因而金河没有蜻蜓幼虫生存的可能。御河从我知道时,早已是蚊蝇滋生地了。蜻蜓幼虫只生存于清洁的水体中,对生活环境委、要求很高,不像蚊子很多种污水中都能生存。各公园及私家庭院中的湖泊池塘多放有鱼类,且密度大,也不适合蜻蜓的繁衍。为什么旧日城中会有众多的蜻蜓呢?其中原因是城市适宜蚊虫繁衍的条件多,除了上述的条件外,市内各处安置消防用的消防缸(又称“太平缸”),家中丢弃的破缸烂罆等容器中,残存的雨水均是蚊虫的滋生场所。另外城市中人数很多,让蚊子获得吸食人血的机遇增大了。由于庞大的人的不同体味,又吸引了很多不同口味的蚊子入城。蜻蜓自幼虫起就与蚊子为敌,此时仍不改初心,也后脚就跟着蚊子也进了城。

有一年,贵州赤水市的最高长官到四川来“卖水”(即宣传赤水市的风景旅游点),我们一行人慕名去了。在其中“竹海”景点,却遭受到众多花斑蚊的无情攻击。大白天阳光之下,人还在行进中,蚊虫们肆无忌惮地奋力叮咬。迫使游客们不得不一边驱蚊一边加快步行速度,快速登上“观海楼”以求避难。上山前,我曾留意山下水流情况。山腰处有泉水,可直接饮用。泉水形成的溪流,水浅流急,且清澈见底,不见有孑孓曾生活过留下的痕迹。天上虽不见蜻蜓的影子,小溪流域应有不少青(岩)蛙和癞格宝。小溪不适合蜻蜓、蚊子的繁衍,那么这里的蚊子是从哪来的呢?后来我发现了这里蚊子特多的一个原因。原来是山民砍伐了竹子后,留下的竹桩尤如一只只的大碗,大碗装满雨水(贵州是“天无三日晴”),融合竹子内的养份,成为蚊子最佳繁衍场所。这里的蚊子平时均吃素,难得一回开荤。只要有人一来,就不顾是大白天、阳光下、是动还是静,饿死投胎鬼似的拚命追上来叮咬。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蚊哦。成都的蚊子要守规矩些,总是傍晚(含类似傍晚的环境)出笼,趁夜叮人。所以傍晚成都市区上空也有蜻蜓大片云集。

我们也常看见蜻蜓腹部卷起,尾端朝向嘴部,似啃食状,于是就有一偕后语:“叮叮猫吃尾巴,自家吃自家”。“蜻蜓点水”是人们比喻某人办事敷衍、作秀之状。其实“蜻蜓点水”对蜻蜓来说是务实之举。蜻蜓常沿河岸水边飞行,这是在空中巡逻。孑孓变成蛹时,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浮上水面,再蜕化成成虫。当发现一旦有蛹浮上水面,没有了躲藏的能力。此时蜻蜓一个俯冲,就抓住了它,又迅速飞离水面。在人类看来就是“蜻蜓点水”了。

旧时少年儿童中也有捕捉蜻蜓的,除了用捕蝉的工具外,还用细蔑条圈一个园圈,网上一个蜘蛛网去网蜻蜓。捉住的蜻蜓没有多大玩头,大多人都不捉。

这次说了蜻蜓,下次说什么好呢?想了一下,还是说说“偷油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记忆中的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