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房──写给2018年“六一”国际儿童节
(2018-05-27 09:30:03)
标签:
文化 |
“跳房”它不是“跳楼”,而是生命的延续。“跳房”不是小说、影视中剑仙俠客们在房上眺来飞去,而却是脚踏实地的跳动。“跳房”有点“跳槽”的味道,但它不是见异思迁,而是每个档口都有履历。“跳房”也不是“跳级”,不是因学习成绩极佳,从一年级,一下跃过二年级,跳到三年级。而是一步一个脚印,逐级经过努力奋斗,终身不断循环的过程。
“跳房”实际上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及以前,在少年儿童中,男女都咸宜的一种游戏。游戏的成本基本上不花钱,只需一块平地,一块磨园的小瓦片,即可。小瓦片也可以用中号的“百雀铃”空铁盒代替,只不过里面要装上沙子,使其有一定重量。小瓦片与百雀铃铁盒也称为“子儿”(zhèi)。游戏前还先要在平地上划出方框来。方框总体呈“飞机形”,尤如“干”字。“干”字的下面一竖为三个方框,两横分别为两个方框。两横间为一个方框。“干”字最上面一横之外,有时还划上一个弧形,称为“天”。方框的尺寸多在60×50厘米左右。每个方框都有1至8的序号。为什么说“划”,因为是在泥土地面游戏,是用木棍、瓦片、铁器划出的凹槽来。有时在平坦的三合土上,只有用粉笔画出图形来游戏。用粉笔画出来的线条容易在活动中被擦掉,而且当年能用于此种游戏的硬化地面很少见,只有在不得已时,才在这种地面进行这种游戏。
参与游戏的人数不限,一般四、五人即可。每个人都以“石头、剪刀、布”方式(四川称为:“拾圈”)排出参与顺序来。整个游戏中,人作金鸡独立状,必须用单腿跳跃,只有进入到“天”里,才可允许双脚着地。游戏时,第一轮是先将子儿丢入1号框内。然后单腿跳入方框内,再用脚尖或脚侧面将子儿踢入2号框内。再跳入2框内,再踢入3号框内。以同样方式逐步踢到“天”内。“天”内双脚可暂时落地。然后再从“天”内,将子儿单腿踢入8号框内,按同样要求从7号倒踢到1号,再从1号将子儿踢出框外,算胜。子儿落在方格内正中偏远一点的位置最佳,落在方格界外或压在线上都算失败,就要让下一位了。第二轮开始是将子儿直接丢入2号框内,单腿跳入1号,再跳入2号将子儿踢入3号,后依第一轮方式循环一遍。第三轮是将子儿直接丢入三号框内,再如上循环一遍。第四轮、第五轮……直到第九轮,皆是如此。完成九轮后就算胜利了。游戏中,虽然以后踢子儿的次数逐渐少了,但对丢子儿的要求更高了。因为距离越远,子儿很容易丢出界。
这种游戏只有胜利者,只存在胜利的先后秩序,没有失败者。
这种游戏在地上划的还有一种是“田字格”。它由两个“田”字上下相联而成8个小方格。两种方法图案有时也有各自的变异。同时也存在其它类似的划法、玩的方式也多样化,这里就不多叙了。
我自以为只有少数人才有这样的回忆,那知上网一看,关注的人不少,居然还有配乐。这“跳房”游戏又叫“跳房子”,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后来才衍变成世界性的儿童游戏。清代才传入我国。它不仅能提高儿童跳跃、奔跑和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和锻炼身体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