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五马先生在南徙之前“买银两”
(2018-01-30 16:36:36)
标签:
历史文献杂谈 |
丁亥年(1647),成都与简州开初为清军势力范围,各级衙门全设,并发布了各种政令。哪知,清兵在嘉定大败,成都和简州居然“无官无兵”,在这个空挡期,简州的崇明势力抬头,纷纷武装自保。
到了戊子年(1648),傅迪吉自叙道:“其年更荒,米价更贵。米一升值银三两,河东就是六两。仍是锄耕,以人代牛,下种四、五斗,望麦黄,尽为鸭子所食。我父子往河东搬运,其麦子易寻,难运回,仍是锄耕。……是时皆有南徙之谋。且不吝惜将来大费,又整米过河换故衣买银两。”
“河东”当指沱江以东的地界。由于河东、河西所遭受天灾人祸的程度不同,物价的涨幅也不相同。傅迪吉父子俩看到商机,只是本地麦子受灾,而周边麦子“易寻,难运回”,也只有作罢。到了父子俩人有南徙之意时,正逢农历九月谷收时节,于是“整米过河换故衣、换故衣买银两。”“整米”也就是将自家或别家换来的谷子打成米。“换故衣”好理解,而“买银两”就有两层意思了。一个是用米直接卖成银两,一个是卖米收铜钱,再将铜钱换成银两。
这时问题来了,成都、简州及周边州县,当时能通行什么铜钱?“顺治通宝”、“崇祯通宝”,还是南明桂王的“永历通宝”(可能还有南明福王的“隆武通宝”)?很显然,在皮影似不停地更迭政权中,老百姓手中各种铜钱都会有,只是在不同政权下,使用不同的铜钱。同时在跨不同政权地区买卖时,就需要不带年号的硬通货币银两了。傅迪吉父子俩人用在简州通行的铜钱“买”成银两,到南明统治区交易就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