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上海话

(2024-08-11 19:18:09)
闲话上海话

    我祖籍常州,但出生在上海,在上海长大,也应该算是正宗的上海人了吧。但当年上山下乡去贵州插队,后来转到安徽工作,前后离开上海28年,上海人的身份是否应该打点折扣?也许是的。但那主要是思维上有了改变,至于说正宗的上海话,我应该没有问题。其实我也可以讲相当不错的,以假乱真的贵州话;而且谁说安徽话,我当然听得懂,还可以马上判断对方是否正宗。

    我们看待一种方言,也许常常存在一个误区,即只有一个笼统的认知。其实,每一种方言,或者语言,至少有两个层次:雅和俗。两种说话的方式有很大不同,给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作为上海人,上海话我听起来很亲切,也喜欢说,但是好像觉得终究有点上不了台面,似乎难登大雅之堂。设想一下,如果政府的工作报告用上海话来念,给人什么印象?是不是有点尴尬?

   《繁花》是一本以上海话来写的小说,可我这个上海人却发现读不下去。不仅其内容我不喜欢,而且那种文字实在有点不伦不类,不仅非上海人自然读不懂,至少不能深刻理解里面的意思,甚至连我这个上海人也感觉太古怪,觉得很不舒服。看起来上海话是不宜写成文字的吧?《繁花》后来拍成电影,风靡一时。可我还是觉得别扭。外地人自然很难赶这个时髦,所以风靡也仅仅是一时罢了。不过,好像也有反面的例子。我感觉用四川话拍电影倒是非常有趣,特别有味道!记得曾经看过“王保长”,“哈儿师长”和“三嫂子”,令人回味无穷!

    不过《立波秀》相信大部分上海人都喜欢,也许不少外地人也喜欢。我的感觉是比“吃大蒜”要高明得多(抱歉!),也好玩得多。上海话在这样的场合真是非常合适,比普通话更触及灵魂!

    说到方言的雅和俗,很多人常常以为上海话代表的就是一个字:俗。好像上海人就喜欢用“切口”,那是曾经在市井里面流行的话语,甚至是流氓,小混混爱说的行话,暗语。他们以为这才是正宗的上海话的精髓。可我觉得这样的认知简直是稀里糊涂贬低了上海人的形象!在很多人看来,好像上海人就是这样讲话的,透出一种精于算计,自鸣得意,且相当庸俗的味道。我到外地旅游,一般不说上海话,也不说自己是上海人。为什么?此中道理想起来大家都懂的,免得造成不愉快和不必要的麻烦。是不是有点道理?

    那么到底有没有雅的上海话,让人听了很舒服,可登大雅之堂?我想肯定有,但说话者需要努力培养才能成功。记得小时候在学校,有的小朋友一开口实在太难听,几乎每一句都带着难听的那几个字,好像不这样他们就不会说话了似的。其实他们并没有任何不好的意思,只是不知不觉出口成脏。后来到他们家我才发现,原来他们家里大家都是这样说话的。天天如此,习惯便成自然。而有些同学说话却从来不带这些字眼,即使在他们愤怒的时候,吵架骂人的时候也依然文质彬彬。由此看来,其实大家对上海话有个误区:误将低层次,俗的语言当成了正宗和标准,甚至觉得非如此就不能体现真正的上海话似的。

    那么,丢掉上海话里面的切口,抛弃那些低俗的词语,还能不能说标准而优雅的上海话?当然可以的!只要改变观念就可以。

    现在能够说一口标准流利的上海话的人多不多?恐怕的确不多了!记得我下乡时,我观察到一件有趣的事。因为长期住在贵州山寨里面,天天和农民说贵州话,那几个初中女生说起话来特别好玩。她们忍不住在说贵州话时参杂一点普通话;但等她们回到上海,说上海话时又夹杂了贵州口音。简直搞得一团糟。想起来她们那时候毕竟年纪小一点,更容易受到影响。而我们几个高中生年纪大,上海话的底子打得好,还能够把两种方言分得清清楚楚。后来回上海时间长了,她们的上海话便又恢复正常,而贵州话却说不利索了。这说明语言受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周围的人都不说上海话,有的上海小孩子就从不愿意说变成不会说上海话了。如果周围的人上海话说不标准,那小孩子说上海话也会走样。这是如今很多上海家庭的现状。

    那么,上海人要不要说上海话?当然要说!不过,请大家要努力说高雅,标准的上海话,抛弃那种低俗,庸俗的词语。让上海话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现更好的风貌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