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二学期语文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 分类: 一人一课(及教研活动) |
鳌江镇第七小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
活动名称 |
低年段语文团队赛研活动 |
活动主持 |
徐李丹 |
|
活动时间 |
2022.4.26 |
活动地点 |
录播教室 |
|
参加对象 |
低年段所有语文老师 |
申请课时 |
2 |
|
活动主题 |
聚焦语文要素 |
||
|
活动过程
|
我们三年段这学期团队赛研活动中,两个小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六单元的课文。我们这一组老师根据开课时间,根据教学进度,确定了《肥皂泡》这课为研究课例,抛砖引玉。 第一次磨课:雾里看花 确定了时间,确定了课题,我们小组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决定从课后题入手,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另外,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句子不容易读懂,如“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在课文中找一找,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我们把这两个问题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主枝干,抓住“连接词”和“关键动词”让学生学会介绍冰心奶奶小时候吹肥皂泡的过程。这样一来,吹肥皂泡的过程就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结合我们的讨论,李老师备出了第一稿。 于是4月21日,在三(2)班进行第一次试教。第一次试教后,我们组立即集合,大家又进行讨论,展开了智慧大碰撞,把各自的观点、看法、设想摆上桌面,进行增、删、挑、改之后,打包压缩,对课的设计进行了一些调整。 小组成员达成共识,整个教学过程流畅,但环节过多,一节课的容量太大,有些环节有些重复。林颖说:“教学吹肥皂泡过程要有层次,第一层轻声读课文读正确,第二层圈出吹肥皂泡的动作,第三层抓住‘慢慢地、轻轻地’读出小心翼翼,第四层介绍清楚吹肥皂泡的过程。”琪琪说:“教学吹肥皂泡环节过多,我们应该抓住一个大问题,修改学习活动要求,对教学环节进行删减,可以直接用作业本64页吹的步骤进行介绍,顺水推舟地说清吹肥皂泡过程。” 第一次试教,同时让我们清晰地理解到,教案设计得再好也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总的来说,各个环节进行调整,要简化一些,语言要简练一些,共识达成后,我们又进行第二次的教案修改。就这样,第一次磨课告一段落。 第二次磨课:没那么简单 李老师挑灯夜战,完成了教案的修改。第二天,4月22日,我们趁热打铁,进行了第二次的试教磨课。这次的整堂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当堂训练,但是我们还是发现了美中不中的地方。比如:学习看肥皂泡,理解不懂词语时,方法比较单一,如果回忆以前学过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应该会更好。赛丹老师说说:“课堂中还需要放手给学生,学生活动指示语要明确。”我给出的建议是吹肥皂泡过程的找连接词和动词的教学步骤顺序换一换,先关注连接词,再找动词,学生介绍思路会更清晰。而后面理解难懂的词语要相信学生,增加小组讨论环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又给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于是,李老师又…… 第三次磨课:水到渠成 经过前两次的教学设计修改、试教。李老师感觉就是不那么满意,虽然没有大的问题,但她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她又对一些小细节以及课堂连接语评价语进行打磨。4月24日又在三(3)班进行试教。第三次磨课就水到渠成了。 一节好课不是那么容易产生的,要特别注意细节问题,考虑要非常的细致,细节决定成败,要给予特别的重视。今天这节课,就是我们进行了三次试教之后的课堂呈现,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正如大家所看到的。 “磨课”过程既艰辛又充满乐趣,犹如一块石子掉进我们平静的心湖中,随着磨课进程的不断深入,那心湖上的涟漪也越泛越大,一次次更新,一次次收获。 “磨课是修炼”。以上是我们磨课时的点滴记录。
|
||
|
改进与反思
|
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较好基础,亲身实践,切实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美。课前,特地安排了吹肥皂泡的实践活动,既让学生对吹的动作有了更深的体会,又为理解下文描写肥皂泡的美丽作了铺垫,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和感性体验结合起来,减缓了理解的坡度,以更好地体会作者文笔的细腻与精美。学练结合,促使阅读教学综合高效。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课堂中不能照顾全体学生;学生感悟的少,老师讲的多;学生的美感不足,指导朗读不充分。我想以后再讲这节课,我会提前让孩子们进行练笔,写出自己吹肥皂泡的过程以及肥皂泡的样子。将他们自己的作文与冰心的作品进行两次比较,一次放在第一课时之前,起激趣作用。另一次则放在学习文章之后,再一次将自己文章与冰心的文章进行比较,感受冰心语言的语言魅力,使孩子们对冰心产生敬佩之情,对冰心其人、其作,产生浓厚兴趣,并能在阅读中主动学习她的写作方法,积累更多好词好句。这样就可以做到“授之以渔”,相信这样他们会更爱学语文,做到真正学语文。
|
||
|
附件材料
|
附件1:活动照片
附件2:《
附件3:《 附件4:评课稿 附件5:案例 |
||
《肥皂泡》第一课时(第2稿)
一、教学情分析
《肥皂泡》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文笔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淳朴、意境深邃幽远。课文写的是冰心童年时代吹肥皂泡的经历。课文语言细腻,给人以清新隽永的审美感受。那小小的,不起眼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以及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快乐,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自己童年的梦想,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廊、若”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和”,会写“皂、廊”等12个字,会写“肥皂泡、种类”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吹肥皂泡的过程。
3.能用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吹肥皂泡的过程。
难点:能用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四、教学准备
1.师:ppt课件,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吹泡泡的活动。
2.生:根据预习单预习课文。
五、教学流程
板块一:认识作者,揭示课题
1.
同学们,我们先来认识一位老奶奶。(出示资料袋)读读,你知道了什么?
2.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冰心奶奶回忆童年趣事的课文——《肥皂泡》。
3.书写“皂”字
4.齐读课题
板块二:预习反馈,梳理内容
1.预习单前测一,生字词反馈
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这次预习,同学们把生字词自学特别好。课前查看预习单,发现有些同学这些词语读起来有困难,谁来帮帮他们?
难读的字词:颤巍巍
(1)指名读。
同学们,像这样读书时遇到不懂的词可以用上板贴:联系上下文这个好办法。
2.预习单第二题反馈:课文围绕肥皂泡写了哪几件事?
前测反馈:
(1)出示预习单
(板贴:吹、看、想)
板块三:学习吹肥皂泡,说清过程,初步体会喜爱之情。
学习活动一: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读正确读通顺。
1.想一想冰心奶奶吹肥皂泡的步骤?
1.关注连接词,理清步骤
(1)谁来说说吹肥皂泡的步骤?(出示第三自然段)
(2)归纳吹肥皂泡的步骤
原来,冰心奶奶用上然后、再这样的连接词,介绍吹肥皂泡的过程就变得非常清楚。
2.关注动词,理清过程
(1)交流做肥皂水(板贴:放、加、和弄和弄)
(2)交流吹肥皂泡(板贴:蘸、吹)
(3)交流放飞肥皂泡(板贴:提、扇)
有了这些动词,吹肥皂泡的过程就更加详细了。
3.关注形容词,介绍具体
肥皂泡大家都玩过,方法各有不同。冰心奶奶吹肥皂泡还告诉我们有什么秘诀?
(慢慢地、轻轻地、慢慢地)再加上这样的描述,吹肥皂泡的过程就更加具体了。
4.指导朗读
(1)指名2个
5.看来啊,吹肥皂过程不简单啊,李老师看看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学会吹肥皂泡了。
(1)打开作业本64页完成第三题。
6.同桌说一说,评一评。
现在都会了吧?那同桌互相给对方介绍介绍
出示评价标准:
(1)能借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把吹肥皂泡的步骤讲清楚。
(2)能借用关键词把吹肥皂泡的过程讲完整。
(3)能加上动作演得有趣。
板块四:学习看肥皂泡,感受美丽,深入体会喜爱之情
冰心奶奶可真会吹肥皂泡!她吹得肥皂泡可美了,想不想看?那请同学们
(出示第4自然段)
学习活动二:
1.交流肥皂泡样子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肥皂泡?(指名3个)
2.学习“拆词理解”
读了以后,你有没有遇到哪些不容易懂得句子啊?
(1)理解“五色的浮光”
我们用上板贴:结合生活经验的方法理解词语。
2.解读“轻清透明”
(1)同学们,我们除了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还学会哪些方法理解不容易读懂的词句。指名2个,板贴:借助插图
(2)今天李老师再教大家一种新的方法。
读懂句子中难懂的字词,再把意思串起来,就能读明白难懂的句子。这种办法我们称它是拆词理解,板贴:拆词理解
出示句子:现在,这句话的意思读明白了吗?
把我们心中最美的肥皂泡一起读出来吧!
学习活动三:
小组合作,先选择一个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自己是用哪种方法读懂了什么。
1.你读懂了哪句话?和大家分享一下
句一: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
(1)理解“四散分飞”
2.句二: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零乱。
你读懂了哪个句子?
(1)
3.合作读句一句二
4.句子三:这时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停着呼吸,——不久,这光丽的薄球就无声地散裂了,肥皂水落了下来,洒到眼睛里,大家都忽然低了头,揉出了眼泪。
说明当时他们的心情是——(紧张、激动、专注)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
5.同学们,刚才我们自己用上这些方法理解句子,真不错,给自己一个大拇指。
板块四:指导书写廊、透,课堂小结
1.出示预习单中学生觉得较难写的生字,分析反馈,并范写,生练习书写并反馈。
2.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跟爸爸妈妈介绍冰心奶奶吹肥皂泡的过程。
2.根据文中吹肥皂泡的过程自己试着玩一玩吹肥皂泡。
板书设计:
吹肥皂泡
聚焦语文要素
——三年级下册《肥皂泡》评课稿
林颖
《肥皂泡》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家冰心用清新纯净的文字回忆了孩童时代吹肥皂泡的快乐,抒写了对美好童年的深切怀念。
一、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是关键。这节课,教师能够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学情,牢抓单元要素,设定合适的课时目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课后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找一找课文中难懂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
基于教材和学情,李老师为本节课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一是说清楚吹肥皂泡的过程,二是理解第四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整节课教学内容聚焦,教学过程清晰。
二、搭设学习支架,助力学习进程
学习支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困难、障碍时,教师提供的各种帮助、支持、指导。它是教师“在场”的体现,也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障。
以学习任务“说清吹肥皂泡的过程”为例。李老师将学习过程细化为三个要点——抓住关键动作、注意先后顺序、运用细致描写,灵活地设计教学步骤来落实这一学习任务。课堂上,李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对吹肥皂泡的动作地整理,发现其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及其作用,能帮助学生说清楚吹肥皂泡的过程。接着,李老师利用《语文作业本》中给短语排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厘清吹肥皂泡的步骤。最后,通过自由练说、个别展示、点评指导等方式,引领学生反复练习。上述过程中,李老师三次搭设学习支架,不仅吻合学习任务的需要,而且让学习进程清晰可见。从课堂效果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条理地介绍吹肥皂泡的过程,学习目标顺利达成。
三、注重勾连经验,强化迁移运用
学习是学习者将已有经验和当下的学习内容产生关联,进而建构新经验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启发学生勾连已有经验、利用已有经验,促进同化学习和顺应学习。本课例中,李老师注意研究统编教材的知识体系,发现语文要素的前后关联,并勾连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结构化。譬如,在学习理解难懂的句子时,李老师又勾连了以前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理解词语和理解句子的方法大致相似。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句子,充分感受肥皂泡的颜色美和形状美,也很好地讲解了本节课所需要掌握的语文要素。
理解知识、建构经验不是学习的终点,学会运用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师还要努力创设情境、条件,促进学习迁移。第三板块就较好地体现了学习方法和应用方法的过程。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许多难懂的句子,以第一句为例,李老师先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再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学习方法,最后同伴互助,运用方法自主学习第二、三两句。这样的学习设计,让学生真实经历了在言语实践中发现方法、应用方法的学习过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