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课之徐茜茜老师开课啦!(教案设计)
(2019-06-10 17:29:10)分类: 教师教案、反思 |
教学目标:
1.运用字理识字、想象关联等方法随文认识“卖、烂、集、播、撒”等9个生字,从中引导发现“采集、播撒、灌溉、游泳”同偏旁近义字组成的词语,帮助理解识记生字。学写“蛙、籽”,明白“写准确,重穿插,笔画有变化,部件有高低”。
2.采用对比区别、自我探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明白青蛙为卖泥
塘作出的努力,感悟“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
3.借助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学会合理婉转中肯地提建议。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带着好奇心去探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明白青蛙的努力,感悟“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说小鸟、蝴蝶、小兔等说了些什么话,培养学生婉转表达的口语能力。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见“好奇”,自我释疑
(一)
1、
2、
(二)自我释疑,检测初学
1、活动一: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2)思考刚才自己提出的问题,找找答案。 |
1、梳理1: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聚焦认读字“烂”)
青蛙住在烂泥塘里,他觉得这儿不怎么样,想把泥塘卖掉,换一些钱搬到城里住。 |
指读想象:青蛙觉得这是一个烂泥塘。什么样的泥塘是烂泥塘呢?
青蛙住在烂泥塘里,他觉得这儿不怎么样,想把泥塘卖掉,换一些钱搬到城里住。于是青蛙在泥塘边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卖泥塘”三个字。 |
于是青蛙在泥塘边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卖泥塘”三个字。随机认记“牌”。
梳理2:青蛙想把泥塘卖给哪些动物?
£小兔
梳理3:最后,泥塘被卖出去了吗?
|
指名读,随机理解“愣”。
引:一片烂泥塘,到后来变成了一个好地方。你又有什么好奇?
梳理4:为什么泥塘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3、
(1)
(2) |
4、交流,ppt出示
聚焦详写: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六件事,哪两件事写得很详细?
板块二、探究”变化”,发现努力。
|
师:青蛙怎么种草的?指名读,其他同学请圈出表示动作的词(圈动作,板贴)。
师:青蛙采集草籽容易吗?他会跑到什么地方?怎样采集草籽呢?请你选择
第一组:山坡上
第二组:跑
师:青蛙寻找草籽这么辛苦,让我们为“采集、播撒”加上动作读一读青蛙种草的句子吧。
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
发现效果:到了春天-----泥塘周围长出了绿茵茵的小草。“绿茵茵”的小草应该是怎样的小草呢?你能根据字形猜一猜吗?
|
师:青蛙是怎么引水的?一边读,一边圈出动作。它做了几件事才完成引水这件大事?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
师:引水也叫“灌溉”,有了水,可以干嘛?
|
3.归类汇总记一记
大家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
板块三、巧用“音量、语速”,练读故事
(一)关联两处努力,发现共同,练读付出
|
1.轻声读一读详细写的这两件事,它们都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
2.朗读。
板块四、细读建议,发现特点。
师:青蛙卖泥塘,虽然很多伙伴过来看,但都没卖出去。为卖泥塘,他种草、
引水、栽树、种花、修路、盖房……做好许多事,结果把烂泥塘变成了美丽的天堂。伙伴们怎样的话让青蛙想到做到的呢?
1.
|
2.学会婉转地表达意见或提建议。
小鸟飞来说:
小猴跑来说:
小狐狸跑来说:
五、书写生字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我以课堂作业本为突破口,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如教师在梳理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了烂泥塘变好地方后,利用课堂作业本中的第五题让学生去用简单的两个字或三个字去概括梳理青蛙为了卖掉泥塘做了哪些事情。
教师关注教材中出现的语言训练点,有目的、有梯度地进行训练。在本课中,我关注到了老牛和野鸭的说话方式上的共同特点,发现两者在说话的时候都是先说优点再说缺点,中间通过转折关联词“不过”“就是” 进行连接。像这样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老师在教学中所不能错过的。老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言的特点,并出示小兔、蝴蝶、小鸟、小狐狸让学生迁移运用。让学感受这样的说话有什么样的好处。有学生指出:这样的表达让人舒服一点,即使有错也更能让人接受。
但课堂的时间把握还不够好,导致最后的生字书写环节没有时间展开。
经过这堂课的试教,感觉设计的教案内容过多,可以删除“想象青蛙去哪里采草籽,怎么采草籽”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