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宇
昨天一个妈妈问我一个问题,说吃饭的时候12岁的女儿说:下星期五有个同学过生日,请我们去兴程大酒店吃饭,我给她买了礼物
。“哦,你同学过生日请你们去饭店吃。”妈妈有些惊讶,“那周五你不回家吃饭了?”“是啊,我们不喝酒,喝点可乐雪碧就行。”我有点着急:可乐雪碧都不能喝,你又不是不知道啊。对身体不好,再说你们这么小,就学大人们一样酒店吃吃喝喝,你们有工资吗?女儿说:你不想让我去是不是?我只好说:要不等你爸爸回来问下你爸再说。她很不高兴。妈妈告诉我:我是不想让她去,又不能直说,又担心她喝可乐吃垃圾食品。我也不想让她和那几个同学玩的太好,有一个天天借她的作业,借完又不及时归还,又次我亲自出马去把作业要回来,多耽误学习呀。女儿就说不好意思不给她抄作业。
这个互动是我们经常发生的,这样沟通的结果会让孩子非常反感,和孩子心的距离拉远了。如果经常是这样的沟通模式,有一天孩子和你说的话越来越少,我们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种状况。
首先,我觉得一定要少说“不能......,必须......”,当我们传递这些话语的时候,我们就想着去操控他们,会让孩子极度反感。然后,一定要少传递出负面信息。大人的聚会里都离不开雪碧可乐,何况是孩子的聚会呢?一开始妈妈就非常反对,孩子肯定会很不高兴。又不是天天大量喝,我觉得妈妈没必要如此紧张。“你们有工资吗?”妈妈的质问让孩子感受的是被责备。这些在父母效能训练课程里都属于沟通绊脚石,会使沟通受阻。妈妈说不想让她去,又不能直说。其实这种虚假的接纳孩子是很容易感受的。和直接不让孩子去的心理感受甚至更沉重。
那么,父母可以和孩子有一个怎样的沟通呢?首先放下自己的评判,当孩子提到去饭店吃饭。妈妈可以去了解:去饭店吃饭,看来这个生日还过的很隆重呢,都有哪些人参加呢?“妈妈看到你和他们玩的很好,可以详细和妈妈说说你那些同学有哪些优点是让你非常欣赏的吗?”这样你就可以去了解更多资讯,而不是直接否定。我觉得把选择权留给孩子,这一定是父母不断学习成长的方向。当孩子只提出喝点可乐雪碧,不会喝酒。妈妈甚至可以表达出欣赏:看到宝贝知道这些,妈妈很放心。
当孩子感受到被父母信任的时候,孩子就会努力想去做的更好。这一定是一个真相。还有妈妈说:关于孩子的学习,虽然我知道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最糟糕的安排也比家长最好的安排强,因为毕竟是他的安排,他的安排不可能一开始就会科学合理。但是等待的过程令人抓狂!其实还是缺乏对孩子的信任。说实话,真的要非常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在我看来真的不是一个平常人。要有多少人能做到几点做什么事情。我自己这一点就很难做到,所以我不会去要求孩子一定要怎样。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充满着活力的、弹性的,而不是固化的、僵硬的。生活是要用心去感受,而不只是用头脑去规划。当孩子被很多条条框框限制,就很难扩张生命力。
对孩子给出一份信任,需要父母内心强大。让我们一起走在自我成长道路上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