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我平时常对孩子说赚钱不容易之类的话,从心里就是想让孩子珍惜。那天儿子对我说,他以后只要有地方住,有点儿钱就行了,因为自己是一般人,挣不到多少钱。您说孩子是不是有点「没抱负不自信」啊?他觉得自己学习一般,所以以后就也会一般,平时为了激励他好好学习,就会对他说要想以后有好工作,挣钱多,就得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学习不好就挣不到钱。他可能觉得自己成绩一般,挣钱又那么难,就畏缩了,可我觉得自己小时候父母也是这么教育我的啊。总想着用这个激励他努力学习,看来并没效果,他竟有了畏难情绪。可那些贫困地方出来的大学生,怎么就能为了争取好的环境而努力呢?
杨杰:我相信这位妈妈告诉孩子赚钱不容易,其实是出自良好的动机——希望孩子懂得珍惜,奋发图强。但是,这其实是“买一送一”——激励孩子的同时也播撒了恐惧的种子。孩子说“只要有地方住,有点儿钱就行了,因为自己是一般人,挣不到多少钱”,就是最好的明证。我们觉得孩子“没抱负不自信”,追根溯源,其实是我们“教育”的结果。
这位妈妈说“我们小时候父母也是这么教育我的”,的确,绝大多数父母都会这样“谆谆教诲”。不过,我们不要忽略了一点,我们受的教育并非完美无瑕。我们不妨再进一步思考一下:今天的社会风气,是否与我们心底的恐惧有关?
我们从小被灌输“赚钱不容易”的念头,长大后面对金钱问题总是显得那么沉重,仿佛自己是负重的黄牛,不得不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我总有一种感觉,中国人特别强调对物质和财富的占有,却少了点纯粹享受生活的轻松和欢愉。
至于“贫困地方的大学生,为了争取好的环境而努力”,的确,每个贫困地方的大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奋斗史,其中一部分人成长为非常优秀的人才,于是,给了我们“寒门出贵子”的印象。但是,如果我们用数字说话,就会发现,其实这都是个例。
前几年新闻也报道过,北大的农村生源,只占学生总数的一成。如果我们进一步算农村孩子和城市学生考上大学的百分比,相信那是一个更加悬殊的概率。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我家离市区只有40分钟的车程,还不算太偏僻,即使这样,我们初中三个年级几百个学生,最终考上大学的,也就十来个人,不超过3%,更贫困的地方,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个比率还会更低。我们看到的,是有幸成为“分子”的那部分农村孩子,其实,更多的农村孩子,则成了默默无闻的“分母”。
不可否认,贫困地区的孩子,在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显得更加勤奋。但是,我一直认为,让一个孩子过早背负沉重的生活压力,是既心酸又无奈的事情,这不应该拔高为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
我非常反对用这个思路去教育孩子。这个思路有效,但负面影响相当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是这个思路的受害者。最近这些年,我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一方面,我很庆幸,父母对我比较宽松,也比较信任,很少干涉我的决定。另一方面,我也渐渐认识到,父亲鼓励我的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
我小的时候,父亲也总是告诫我要奋发努力,理由是没本事会被人瞧不起。他很会讲故事,说过很多具体的事情,比如有本事别人会怎样对待你,没本事别人会怎样对待你。我当时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也很认同,常常用这些理由激励自己。
我想,一定会有很多人说:你看,正因为用了这个办法,才有你的今天。我必须承认,这样的激励,培养了我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但是,这个方法,也把我推上了一个虚拟的舞台,仿佛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给别人看。在读书的岁月里,这给我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直到今天,我都无法描摹那种巨大的压力,任何事情做不好,就自动上升到了丢脸的高度,内心羞愧无比。
在沉重的压力下,虽然一直读到研究生,但我很少体会到读书的幸福感。我至今都记得,有一次陪同学去打印资料,我在门口等她,看到校园里人来人往的学生,我忽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质疑:读书一定要这样纠结吗?这来来往往的学生,也像我一样痛苦吗?教育本来是成就人的,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挣扎状态?
这个问题我想了好久,某一天我忽然想明白了:关于学习这件事,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在不断地向我们传递恐惧。看上去都是语重心长、谆谆教诲,其实最核心的思路无非是——学习好可以飞黄腾达,学习不好就会落魄潦倒。简单地说,老师和家长都是用外在压力来推动孩子,那么,恐惧就是最好的推动剂。恐惧可以激发人的能量,但永远无法产生真正的热爱。
在整个青春期,我对父亲都不曾有过逆反行为,但到了这个时候,我忽然进入了一个思想的“反叛期”。我彻底否定了这种外在的推动力:“去电影院看场电影,还得花几十元买张票呢,我奋斗几十年,就是为了白给别人看,凭什么?何必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呢!”
这个念头彻底拯救了我,我放下心中的一切假想敌,回到自己的愿望和感受,发掘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
这迟到的“反叛”,带给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彻底了放弃了外在压力,而是用内在动力驱动自己。我才发现,原来大人都是骗人的,人生本来不需要那样沉重。我甚至感到很遗憾——当年太听话了,放弃了独立思考,过于认同那些所谓的“谆谆教诲”。
当然,我是幸运的,因为从小喜欢孩子,喜欢教育,就很自然将家庭教育作为终生的职业。其实,我更加暗自庆幸的是,虽然家里人也知道我擅长带孩子,但是,在他们看来,这不算是拿得上台面的本领,因此,也从不干涉,这反倒给了我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一直认为,自己的阅读生涯,在毕业后才真正开始。我彻底自由了,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去读书,这感觉非常棒,读到精彩的观点,会拍案叫绝,读到幽默风趣的地方,会哈哈大笑。我要是早点找到这种感觉,学生时代会过得更有成就感吧。
从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内心的体验简直是天壤之别,这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在咨询中,我一直想方设法挖掘孩子内心的积极力量,这个工作,需要耐心,更需要技巧,最终的结果,往往会带来根本性的转变。
孩子的成长,本身就要面对各种挑战,也就是说,成长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相信致力于自我成长的父母,一定会体会到这一点。因此,不要为了短期的教育效果,用恐惧去推动孩子。
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快乐!
感恩关注:P.E.T.父母效能训练黄宇老师个人公众微信号:huangyu20110905,我们提供P.E.T.父母效能训练真实案例分享及亲子沟通技巧和方法,为一起成长为高效能父母而努力!